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回到1973做暖男 > 第226章 两样好处

第226章 两样好处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我有一个家园系统 规则怪谈:不存在的都市传说 火影:覆灭宇智波 还好分身可以投放万界 快穿之妖娆女妖的幸福生活 惊悚游戏,我是九号管理者 火影之我真不是宝可梦 养崽后,世子妃名满天下 我主人神烦 游戏纪元,我以宠物埋葬诸神

给村里通电,大家都听说过。知道是方明为了村里副业的发展,通过各种关系申请到的,但没想到来的这么快,一开年就开始施工了。 这要真装上了电,无线电厂在向阳寨就可以生产产品,不用再每天再赶往镇上上班,产品产量肯定能增加不少。 砖瓦厂也是一样。通上了电,就可以买制砖机,既节约人力又省力气,还能多出砖坯。 产量增加了,年底分红肯定是水涨船高。 所以,大家一听村子要通电,自然是兴奋不已。好像看到一张张大团结在眼前飘动,伸手就能抓到。 “通电的事大家可能都听说了。这对我们向阳寨来说,可是开天辟地的事。在榆县来说,我们也是大队头一家。据我所知,我们榆县有一个公社才刚刚通上电。大队通上电,那可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任乃孝喝了一口水,又接着道:“通电可不是把电线拉过来这么简单,它要埋水泥杆,装变压器,建配电室……。大家想想这得花多少钱。” “可是,人家牧县长看在方副大的面子上,一下子给我们省去了三分之二的钱,县里掏三分之一,公社掏三分之一,我们自己也只掏三分之一。” 听到这里,大家都对方明投去赞许的目光。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又说起他为村民谋福利的光荣历史…… “大家静一静,还有更好的消息呐!” 任乃孝的话,顿时让大家鸦雀无声。 这大过年的,好事还是一件接着一件。大家都竖起耳朵,听听到底还有什么更好的消息。 “大家都知道给我们向阳寨通电是为了副业生产。但方副大还想给大家再办一件好事,就是把电线接到各家名户,让大家都用上电灯。” 家里装电灯,这可比刚才架线的事还让大家兴奋。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可是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流行的一句口头禅,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如今电灯真要装到自己家了,怎能不让人兴奋。 以后晚上做个针线活再也不用发愁了,孩子写作业两个鼻孔再也不是黑乎乎的了。 “那这通到各家各户,每家也得花不少钱吧!”二队队长王建军问道。 这个任乃孝还真不知道,他也没想过这个事。经王建军一提醒,才感到这也是个实际问题。如果拉线费用过高,可能有的社员未必同意安装。便眼睛看向方明,希望方明能给解释一下。 方明微微一笑:“要么说我们向阳寨的社员们有福气。电线接到各家各户,每户人家确实需要掏一部分钱。但现在基本不用掏,要掏也是极小的一部分。” 大家都不太明白。既然要掏钱,为什么又基本不掏。 看到大家疑惑不解的目光,方明便把大舅哥罗晓峰从煤矿废旧仓库拣电线的事告诉了大家。 “家庭接线无非就是电线、瓷夹板、瓷葫芦这几样东西。去年我大舅哥不是在煤矿给砖厂粉碎煤矸石吗,他利用业余时间跟着电工师傅学技术,还拿到了电工证书。 学了电工,自然对电工材料感兴趣。一次看到人家煤矿废旧仓库有不少拆退下来的电线一类的东西。想到电线很难买,就和人家协商准备花一点钱把那些东两买回来。说不定几年后村里通电时就能用上。 人家煤矿哪在乎这点废品钱,就免费送给了咱们。罗晓峰在煤矿利用业余时间把这些电线捋了一遍,该连接的连接,该粘胶布的粘胶布。 年前拉回整整一卡车电线瓷夹板,现在就放在大队仓库。 原来是这么回事,真是虎父无犬子。 这罗家都是好样的,从罗洪奎到三个儿子没一个孬种。还都处处想着为大家谋福利。 “这样吧,架设电线就由罗晓峰负责。既然拿到了电工证,那就是我们大队的电工了。待会儿各队出4名施工人员,把名单交给晓光让他带给晓峰,就让晓峰按照名单带人施工。”任乃孝说道。 “那个队人员少可告诉我,我们替你们出。”四队队长樊平安道。 其他三个队的队长都笑了笑算作回应。现在谁不想多出几个工,多挣点工分钱。 去年一个工6毛2,今年说不定7、8毛钱呢,谁愿意失去这么好的赚钱机会。 再说了,但凡遇到急茬活,有时工分可以给到一天12分。那天搬运军火库的物资就是,不但吃了一顿好饭,还拿到了12分的工。 请大家再多待一会。最后再说一件事,也是好事。 这虎年真是虎虎生威!怎么好事连连,好运绵绵。 大家伙心想,只要是好事,别说多待一会,就是让我们在这坐上三天三夜也心甘情愿。 任乃孝便把县里准备让方明负责,在县城近郊建设一个蔬菜基地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一听这与我们也没什么关系呀!主要是方明的工作,给方明交代就是了! 大家的眼神,任乃孝一瞥就明白。 “大家不要以为与自己无关,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 任乃孝故意停顿下来,又喝了一口水。在大家焦急的目光中又接着道:“方副大把这个项目争取到我们向阳寨了。” “啊……” 又是一阵惊讶声。 妇女队长袁翠香提出了一点异议:“任支书,这会不会违反了‘以粮为纲"的口号呐!” 袁翠香的话说出了大家的担心。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以粮为纲”是1958年提出来的,当时主要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可下面在落实过程中却硬生生地把它变成了“以粮为纲,其余砍光”的行为。 这样,不但城市,就是农村家庭的餐桌上仍常年只有萝卜、土豆、大白菜这“老三样”,群众是怨声载道。 也许是上面政策有点松动,也许是牧辰风军人出身不信邪,非要解决“菜篮子”问题。 尤其看到机关干部对今年年货中那绿油油青菜的贪婪,更引发了他的思考。 帝都那么大的城市都可以大张旗鼓地搞个大大的什么“常青公社”生产蔬菜,满足城市需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建个蔬菜生产基地。于是便有了由县里出资,方明牵头负责为榆县城镇生产蔬菜的想法。 方明明白大家的顾虑,便引导道:“帝都,羊城都有专门公社、大队生产蔬菜,看来上面是允许的。牧县长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再说了,我们是执行命令,又不是自做主张。有好处不要是不是有点憨!”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2211/2431976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2211/2431976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