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欢胜久泰,现状堪忧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祖国人:有点正义但不多 穿越七零位面红包群助我咸鱼生活 美综财富人生 仙醒 首辅的屠户悍妻 声色撩人 巫师:开局继承一个世界 破产后,召唤皇帝们给我打工暴富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年代:我在东北吃穿不愁的日子

次日,钱亦文和英子一起,带着禇再良赶往吉春市欢胜久泰制药厂。 英子问道:“你说,这个广厂长怎么这么怪? “为啥非得要在半路上车?” 钱亦文笑道:“还是不太放心他那个胱氨酸呗。” 想了想,钱亦文又觉得不合逻辑。 这个品种就算是投产了,那利润也是大家共有的,不可能都归他所有。 难道,广厂长仅仅为了传说中的情怀? 城外,约好的地点,广庭荣上了车。 广庭荣刚一坐稳,钱亦文开口说道:“广厂长,在厂里等我不就行了? “还麻烦你跑这么老远来接我。” 广庭荣说道:“不麻烦,我家就在这旁边住。 “我是有几句话要和你说。” 瞄了一眼禇再良,广庭荣问了一句:“都是咱公司的人吧?” 钱亦文说道:“这是咱们的制药工程师,都是自己人。 “有啥话,你就说吧。” 广庭荣问道:“新设备啥时候能到厂里啊?” 钱亦文说道:“我们从东珠港往回返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发货了。 “这会儿,应该是已经到了旅顺口了。” 广庭荣寻思了一下:“这些成天摆弄大锅的人,能会用那么好的设备吗?” “没事,人家会有专人培训。” 广庭荣嘿嘿一笑:“钱老板,那个胱氨酸咱到底打不打算生产?” 钱亦文问道:“广厂长,你和我详细说说,以前是怎么个生产法。 “是生产原料药,还是成药?” 广庭荣说道:“没生产过成药…… “就南方一个收猪鬃猪毛的老客,让我给灌蒙了,把怎么提炼教给我了。 “咱就出原材料,卖给南边的药厂。” 钱亦文接着问道:“效益咋样啊?” 提到效益,广庭荣颇不好意思:“钱老板,不瞒你说,开始的时候还行,挣了几千块钱。 “后来,那些药厂就不要了。 “说咱们的产品纯度不高,回去人家还得浪费挺多活性炭、盐酸和氨水,再重新提炼一遍。” 广庭荣带出的几个关键词,引起了禇再良的注意。 当下,坐直了身子,认真起来。 英子联想了广庭荣的上下文,笑道:“广厂长,教您那个南方老客,是不是没喝到位呀?” 广庭荣哼了一声:“我他妈也怀疑,这个姓刘的,是留了一手。” 跟着,又对钱亦文说道:“也不排除那些药厂店大欺客,欺负咱们厂子小。 “不愿意跟咱们合作。” 后视镜里,钱亦文看到了禇再良伸过来的半个脑袋,心念一动。 对广庭荣说道:“广厂长,咱们厂里关于这个产品的原材料和成品,还有吗?” 广庭荣寻思了一下说道:“原材料?不就是猪毛吗?还有一些。 “成品也有,人家退回来的,在库房里都堆了两年了。” 钱亦文一指禇再良:“广厂长,一会儿让禇工帮你看看。” 广庭荣转头看了看呆愣愣的禇再良,没言语。 工程师? 这和印象中的,也差得太多了吧…… 眼看着到了药厂大门口,广庭荣的话题还是围绕着猪毛在打转转。 钱亦文知道,他十里接八里迎的,没别的,就为了这事儿。 想了想,钱亦文安慰道:“广厂长,你放心。 “等咱好好研究一下,如果市场接受,咱就组织生产。 “这回,咱不卖原材料了,直接弄个批号,制作成药。” 广庭荣寻思了一下:“能好卖吗? “我听说,这玩意儿就能治掉头发和慢性肝炎,而且还不是主药,用量很少。” 钱亦文笑道:“好多药,用量都不大,但市场还是有需求。 “用量再小,从市场占有率上找找,不也一样吗?” 广庭荣一听市场占有率,不说话了。 一个666感冒水,到现在还没走出淞江呢。 那点销量,就靠着家前庙后这点关系户撑着。 要是没有这几家医院给面子,现在的命运,也和他的胱氨酸差不多。 英子随口问了一句:“广厂长,一斤猪毛能出多少原药啊?” 广庭荣说道:“一斤能出一两半……” 禇再良听了广庭荣的话,插了一句:“能出一两半? “总含量是14.4%,出一两半,你是怎么做到的?” 一句话说得广庭荣愣眉愣眼。 正不知怎么接话,禇再良却已经低头沉思起来。 想了一会儿,自顾嘀咕了一句:“含有二十几种氨基酸…… “是不是把其它的都混到里头了?” 钱亦文岔开了禇再良的话头,问道:“广厂长,要是真大量生产,有那么多的猪毛吗?” 广庭荣说道:“我当种猪场场长的时候,总和养猪场、屠宰场交往了。 “原料不成问题。” 钱亦文总算是明白了,广庭荣积极的原因,原来在这里。 无利不起大五更…… 他的手里,原来有一条产业链。 只要一生产,原材料的事儿肯定是得他去办。 不用问,种猪场的场长,肯定知道哪里母猪多。 而且,中间一定是得有点账算…… 离厂门口还有几百米,广庭荣叫停了车子。 “让他俩看见了,不好。”广庭荣嘿嘿一笑,下了车。 钱亦文心中暗笑。 三个人各有自己的小九九,这买卖哪能干好? 进了厂,袁清河热情接待后,提议先去会议室坐坐。 钱亦文没同意,直接就奔了车间。 车间里,看到了他所担心的一幕。 十几个工人,正在熬药…… 曾有八十年代小药厂厂长说:所谓药厂,就是老百姓用小锅熬药,我们用大锅熬……由此,当时标准之低可见一斑 并排架在土灶上的二十几口大锅,冒着热气。 有人添火,有人搅动,有人拿着长把大水瓢,连渣带水地往大铁桶里舀着药液。 大铁桶上,蒙着一块纱布,权当过滤。 两个工人,系着油黑锃亮的皮围裙,正抬过一袋子药材。 解开了袋子,一把大铁撮子伸进袋子里。 看着工人往锅里倒药的时候撒在地上的药材,钱亦文默默在远处关注着。 我倒要看看,掉到地上的,一会儿你怎么处理…… 果不其然,工人目测了一下,大概是够量了,把袋子拎走了。 回头瞧见了几位厂长,悄悄把地上的药材扫起来,倒进了锅里。 钱亦文皱皱眉头。 要说中药的熬制提取没啥技术含量,他知道。 前世,都到了二十一世纪了,还有很多村里人,自己在家架几口大锅,土法熬药。 然后,把熬好的汤水卖给药厂。 药厂精细提炼后,再用于制药。 照片拍摄年代并不久远。关中某地,几个人正在熬制刺五加,然后卖给药厂…… 可是……眼前这一幕,也太说不过去了吧? 指了指大铁桶,钱亦文问袁清河:“袁厂长,这就算完事儿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2380/2460605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2380/2460605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