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两个亿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Fate梦幻旅程 太子妃她总想娶殿下 斗罗:多子多福,从截胡阿银开始 洪荒:我大道功德化形 没有前世的我,只好成为在世剑仙 鹰眼怪探 校医清闲?你可听过脆皮大学生! 青歌涩舞爱无伤 墨氏修仙传 渣男订婚当天:我死了,他疯了

当整个孔家所有人都被逮捕之后,这件事算是暂时结束了。 偌大的孔府中,除了锦衣卫的内应之外,连带着下人,所有人都被控制起来。 朱元璋同时也顺势对山东境内,所有的孔氏旁支,也进行了一波清洗。 商业垄断、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国家团结等罪名一条一条被锦衣卫翻了出来,其中甚至还有当年联合倭寇,和倭寇对半分抢来财产的事! 这种种恶行之下,朱元璋也只是对这些旁氏族人进行一些小惩。 所谓的小惩,不过是没收九成九的家产,然后该砍头的砍头,该蹲大牢的继续去蹲大牢。 看起来这些惩罚和所谓的小惩不沾边,但是和孔喜文和孔喜章相比,这些支脉的族人已经很幸运了。 毕竟谁都不想被扒光了吊在城头上,然后被活活晒死或者饿死。 这么一对比,是不是砍头就显得人性多了。 除了除掉孔家老大和老二之外,现在无论是朱元璋赏赐的新孔府,还是当年孔家被元庭封的旧孔府,都被朱元璋归为国有,然后改成了博物馆,花十个铜板就能进去参观一圈。 在收缴孔府的时候,还有一件事让朱元璋感到震惊。 孔家的新府和旧府,单单是这两个地方,居然就有不下十个地窖! 当时锦衣卫还以为,这些地窖里是用来存别的东西。 结果下去一看,这些地窖里要么是古代文人的原本经典,要么是真金白银、玛瑙岫玉。 其中单单白银便有三千万两左右,应该是这千年以来孔家自己存的。 而那些玛瑙岫玉和原本经典,那就不好估价了。 往多了说,这些玉石古书一个多亿的价值,都很有可能。 往少了说,也不过几十万、几百万两银子。 不过也正是因为难以估价这一点,张天赐决定,利用这一点,为已经被“埋进坟墓”的孔家,在封一层水泥。 清点财物后的七天,张天赐最后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之上。 【痛心,孔家千年贪腐,数额高达两亿两白银!】 【若是平铺,可以淹没整个应天。】 张天赐的文章,瞬间再次点燃民间的舆论场! 孔家人贪了上千年?至今家里还有两亿两?甚至白银的数量能淹没应天? 为了让老百姓理解两亿两是多大的概念,张天赐还很贴心的,对两亿两做了一个消费类比。 假设一个成年人什么都不做,一年要花五两银子养活自己。 那么两亿两可以养活一个人四千万年。 或者养活整个大明所有军队二十年! 也可以给黄河修建六十六座堤坝! 还可以雇佣半数大明人,将整条黄河翻一遍。 甚至能买下十座当今陛下住的皇宫! 如此庞大的数字,别说是普通务农的老百姓了,就连民间的商人和地方的士子都惊讶的目瞪口呆。 这孔家人这么有钱?!真不愧是千年的世家!这才叫底蕴啊。 只可惜,再强的世家,真到了毁灭的那一天,也是迅速崩塌的。 朱元璋轻而易举的消灭了民间孔学的最高代言人,这也让儒学在民间的声望再降一头。 不管怎么说,张天赐这波舆论上对儒家的打击,也让朱元璋、文武百官、民间商贾意识到,这舆论的力量到底有多强。 而张天赐最近一直出没在礼部报社,这件事被有心之人之人发现之后,在仔细去看报纸。 只见每个文章标题的最后,都有一个小号字体的名字。 有些采访文章一看就是称号或者笔名,而张天赐就坦诚多了,除了没有姓氏,直接就以天赐作为笔名写作文章。 然而,就算朝中百官知道了,孔家覆灭是张天赐所为,也没人敢以此为名对张天赐在朝堂上发起攻击。 原因很简单,朝中文武虽然都不怕死,但是却很怕很怕带着恶名死去,尤其是还会连累一整个家族这么死去,在史书上留下种种恶名。 无论是当初对付地主用族谱威胁,对付科举士子用祖坟威胁。 还是如今对付孔家使用天下舆论的力量,让鼎盛千年的最强世家,连反抗都做不到,让堂堂圣人之后的孔家成了全天下的敌人。 这种种手段,朝中哪个官僚受得了? 所以即便他们知道了,这一切都是张天赐所为,那也必须假装不知道。 甚至当御史台的疯子,打算以此为理由弹劾张天赐的时候,朝中文武百官还会帮张天赐说话。 就怕张天赐把个体的针对,当成了朝堂内部对他的排挤! 这大明第一毒士要是生起气来,一掀桌子,再和老朱在联手来两次大清洗,他们还活不活了? 等到年关将至,这孔家覆灭的余波才算是渐渐平息。 在此期间,南孔的后人也站了出来,通过关系向朝廷上书。 说是并不在乎北孔的覆灭,但是希望朝廷帮孔圣人解释一番,因为民间已经有开始批驳孔圣人的风言风语传出,这让他们这些孔子后人感到很伤心。 朱元璋对此置之不理,朱标却打算利用南孔舍财为名的行为,再给天下读书人重新打造一个文学偶像。 张天赐对此则并不同意,那读书人的偶像还少么,什么文天祥什么苏武。 无数的文人榜样摆在他们面前,别说是上阵杀敌了,连为底层百姓开蒙都要朝廷逼着去。 一点正事不干,反而成天在写一些酸诗,去和曲楼的姑娘谈情说爱,这还不有辱斯文? 相反的,张天赐建议直接朝廷出一本儒学注释。 就要求将儒学向着尚武、爱民、忠君、济贫等方向解释,以此引导民间的读书人风气向秦汉时期复苏。 虽然说朱标再立一个标志偶像的事,被朱元璋和张天赐共同给反对了,但是朱标也没多难过,因为张天赐的建议被采纳了。 正好朱元璋看朱标对儒家很关注,这为儒家经典注释新书的活,便顺理成章的落到朱标头上了。 除此之外,朱元璋也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还是有点想退位摆烂了。 现在除了张天赐,谁都找不到老朱,百官想进言,都被推到朱标那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2835/2458257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2835/2458257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