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 第749章 内阁 崇文阁 应民阁

第749章 内阁 崇文阁 应民阁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惊鸿宴 重生小奶包,仙界道祖来种田 末日读书人 重生了:那就当一个富一代吧 [红楼]官高爵显 NBA之暮年球星系统 长生,从重瞳开始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最后一个钟馗传人 七个绝色前妻对我念念不忘

一秒记住【。3。】, 等吃完了。 他们都散了。 王三枯坐在巨大的玻璃窗前,望着城市天际线上喷涌的黑烟,一座巨大钢铁工厂,正在冶炼金属,给天空蒙上烟霾。 苍凉却充满活力。 很矛盾的社会。 “陛下,诸王都有了班底,会不会他日出现夺权?” 王三看了一眼从屏风走出来的道士,便是那张巍人。 他已经卸了官职,出家当道士了,现任安西军区的道纲。 只是最近要开会,他才从安西军区回来。 然后一直躲在屏风后边,观察每个皇子,因为王三招他来,是要他看一下,哪一个皇子适合去安西军区担任藩王。 安西军区只有一个藩王还不够。 还得再来一个,不然朝廷财政早晚撑不住。 而张巍人久在安西军区,对本地需要什么样的皇子多少有数。 只是看了一圈,也听了一圈,张巍人对王三的办法,还是感到了害怕。 真让诸王有了班底,鬼知道会发生什么。 王三回过头,语气平和:“崇文堂是崇文阁下属机构。人如何抉择,最终还是要经过博弈的。 更何况,你以为秘密立储制度,能否成功?” “这……”张巍人一愣,思索一二后微微摇头,“风险依旧很大。毕竟利益不同,很可能会爆发冲突。” “所以啊。他们都有班底,博弈到最后,最强的那个肯定会留下。留下之后,只要他脑袋清楚,拿到朕给他的圣旨,就会在察觉自己身体差不多的时候,选择禅位给嫡长子。只要下一代这么做了,秘密立储制度就废了,风险就结束了。如此,三代传承一结束,皇位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王三说完,张巍人眼瞳一缩,接着身体颤抖了起来。 他原以为,原以为王三之所以搞秘密立储,是为了压制诸多皇子,没想到王三居然是为了皇位传承有序做准备。 “可是陛下,为何一定要下一代皇子来传位?”张巍人赶紧问。 “因为朕值壮年,大同未昌,朕在死之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王三起身,望着落地窗上映照的面庞,苍老了不少。 “下一个阶段清盘要开始了。”王三呵呵一笑,“他们需要人,正好国内一些人又蠢蠢欲动,是该让他们去发挥余热了。” 张巍人脸色凝重看着王三离开的背影。 大顺……又要爆发一场血雨腥风了。 一个正值壮年,且有理想抱负的皇帝,要对大顺的政治格局,进行彻头彻尾的清洗了。 …… 隔天。 王三发布圣旨,正式宣布,崇文阁体系铺开。 凡天下藩镇、内藩、外藩、朝贡,皆兴建崇文堂,掌地方官员人事档案,并与崇文阁协调人力资源通用。 吏部可考核官吏政绩,但入品为官员者,除吏部升迁任免之外,必须加上崇文阁、崇文堂的审核,包括资历、功过、赏罚、朱批等流程。 凡吏员,皆入吏部建档稽勋,须身家清白,三代无罪,并且一地任期不得超过三期,一期五年。 时间一到,都必须入崇文阁接受再教育,有功者升迁为官,实在无能则停薪留职,等待复召,且每五年一次中期计划汇报、完工汇报、新一轮计划申报等活动,皆可上陈。 看到这一些新规,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一件事。一秒记住【。3。】, 那就是,大顺要变天了。 崇文阁建档的官吏,哪怕最后停薪留职了,也是拥有参政权利的。 换而言之,崇文阁将成为内阁的补充,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协。 当然除了政协之外,王三还在崇文阁、崇文堂边上,安排了一个应民阁、应民堂。 所谓的应民阁,就是人大的变种。 包括海外的藩国在内,所有在籍之人,只要没有被判剥夺政治权利几年或者终身的人,都可以接受百姓票选,然后代选集中,最后汇聚参与五年计划的制定。 换而言之,应民阁是钳制崇文阁与朝廷的手,同时应民阁的最高代表是皇帝。 王三的布置已经拉开,将官吏与人民分开。 崇文阁干不好,应民阁是可以弹劾的,而执行机构是——巡境亲军都督府。 巡境司得到了升迁,大顺的“锦衣卫”正式登堂入室。 只是巡境亲军都督府,没有明代那么嚣张,他是计划督巡机构,成员由各地应民堂、应民阁中遴选,然后秘密给委任状。 并且,任期只有五年,时间一到,换人。并且必须接受多重监督,谁都可以弹劾,也谁都可以弹劾。 只是一般政事,他们掺和不了。 而之前的巡境使,则划入警部,接管原来的国家安全警察总局。 从此这个机构,任免由皇帝亲自朱批。并且只负责政治、间谍等事件,贪污腐败的问题,那是行政、都察、检察系统的事情,安全局一般不管这个。 几个机构很快落地。 人选、名单、变动完毕。 然后半个月内,前来参会的官员,就被弹劾、抓捕、复核、裁决、下狱了千余人。 接着军队与安全局同时出动,一场反腐风暴,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欺压地方的恶霸没了保护伞,被抓住之后,直接枪毙在法场。 至于官吏,该杀的杀,其他的全部丢去海外藩国落户,几代人不得内迁。 而且随着应民堂、应民阁的落地,宣传大同的标语开始上墙、涂满街巷、广而告之。 二十几年的大规模教育、扫盲,国家的文盲率下降到了三十多,足够支撑起有限的大同宣传了。 整个直辖地界,很多官吏,都吓了一跳,纷纷上报去职。 王三也不留他们,直接从崇文阁选官、吏部发布大顺新一年的公考岗位缺额,一场考试,直接补上三分之一。 整个国家运转依旧不停。 大顺朝政体系出现了内阁诸部百司、崇文阁、应民阁三足鼎立的局面,全新的政治体系,带来的就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让百姓看起来参与感多了。 当然对于很多明朝留下来的士绅来说,大顺就是卸磨杀驴。 他们感觉所有人都被皇帝利用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被清扫了。 于是,有很多官员请辞。 被王三封了个子男爵位,就下令去各州就藩,他们被迫散尽家财,哭哭啼啼,背井离乡。 也想过能拉族人一起走,但又有几个愿意离开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大顺呢? 于是怀着怨懑,离开了大顺。 海外一下热闹了起来。 到处都是厮杀与征伐,连带着各地人口结构,全部惨遭清洗。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3070/337291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3070/3372917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