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幽默化三国演义 > 第167章 秦宓逞天辩

第167章 秦宓逞天辩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玄圣灵仙 凝肌小娇妻[七零] 雾里青 清醒改嫁他人,前夫他彻底失控 神卡 洪荒:通天逆徒,诛仙剑你也想吃 苏俄拯救者瓦西里贝利亚 和你命中注定我的青梅竹马 拿捏女反派后,她竟有隐藏属性 九零拆迁,我有一栋楼

东吴陆逊自打退魏兵后,吴王拜他为辅国将军、江陵侯,还让他当了荆州牧。 这下子,军权都归了他了。 张昭、顾雍建议吴王改元,于是就成了黄武元年。突然有一天,魏主派了个使者来。 孙权召见后,使者说:“之前蜀国派人向魏国求救,我们一时糊涂就出兵了,现在后悔莫及。我们打算分四路攻打川中,希望东吴能帮忙。如果成功了,咱们平分。” 孙权犹豫不决,就去问张昭和顾雍。 张昭说:“陆伯言聪明绝顶,找他问问。” 于是孙权找来陆逊。陆逊分析道: “曹丕在中原坐镇,咱们急不来。如果不答应魏国,他们就会恨我们。我觉得咱们应该先答应下来,然后整顿军队准备打仗。 同时派人打听四路的情况。如果四路赢了,诸葛亮就麻烦大了,咱们再出兵取成都,这是上策。如果四路输了,咱们再想办法。” 孙权觉得有道理,就对魏国使者说: “我们还没准备好,等准备好了就出发。” 使者告辞离去。 后来孙权得知西番、南蛮和曹真的军队都失败了,感叹道: “陆伯言真是神机妙算啊!我要是轻举妄动,就得罪了西蜀了。” 这时西蜀又派邓芝来了。 张昭说:“这肯定是诸葛亮的计策,让邓芝来说服我们。” 孙权问:“那怎么回答他?” 张昭出了一个主意:“在殿前放一个大鼎,里面装满油烧热。然后找一千个高大威猛的武士拿着刀站在宫门前到殿上。 等邓芝来了,不让他说话,直接说他是郦食其那样的说客,要按照烹郦食其的例子把他给煮了。看他怎么回答。” 孙权听从了邓芝的话,于是立起油鼎,命令武士站在左右两侧,各自拿着武器。 邓芝整理好衣冠后进入,走到宫门前,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地站立着,手持钢刀、大斧、长戟和短剑,一直排列到殿上。 邓芝明白他们的意图,但并无惧色,昂首阔步地前行。 当他走到殿前时,又看到鼎镬内热油正在沸腾,左右的武士都用目光注视着他,但邓芝只是微微一笑。 近臣将他引到帘前,邓芝向孙权长揖但不拜。 孙权命令卷起珠帘,大声喝道:“为何不下跪拜我?” 邓芝昂然回答道:“我是上国的使者,不会拜见小国的主君。” 孙权大怒道:“你竟敢如此自大,是想效仿郦生说服齐国吗?快进油鼎吧!” 邓芝大笑道:“人们都说东吴有很多贤才,谁想到竟然会害怕一个儒生。” 孙权转而愤怒地说:“我怎么会害怕你这样的匹夫呢?” 邓芝回答道:“既然不害怕邓伯苗,那又何必担心我来说服你们呢?” 孙权问道:“你是想为诸葛亮做说客,来说服我与蜀国联合,而不是魏国吗?” 邓芝回答道:“我只是一个来自蜀国的儒生,特地为了吴国的利害而来。你们陈兵设鼎,以拒一使,这是何等的狭隘啊!” 孙权听了这些话后感到惭愧,立即斥退了武士,并命令邓芝上殿赐座,然后问道: “吴国和魏国的利害关系如何?请先生指教。” 邓芝反问道:“大王是想与蜀国讲和,还是想与魏国讲和?” 孙权回答道:“我正想与蜀国讲和,但担心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始终如一。” 邓芝说道:“大王是当世的英雄豪杰,诸葛亮也是一时的俊杰;蜀国有山川之险要,吴国有三江之坚固。 如果两国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进退,那么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今大王如果向魏国称臣,魏国必定会要求大王亲自朝觐,甚至要求太子作为人质。 如果不从,则可能会兴兵来攻,而蜀国也会顺流而下进攻。这样一来,江南之地就不再属于大王了。如果大王认为我的话不对,我愿意在大王面前自尽,以断绝说客之名。” 说完,邓芝撩起衣袍准备跳入油鼎中。 孙权急忙命令阻止他,并请他进入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 孙权说道:“先生的话正合我意。我现在想与蜀主联合,先生能否为我引荐呢?” 邓芝回答道:“刚才想要烹杀我的人是大王,现在想要利用我的也是大王。大王自己尚且犹豫不决,又如何能取信于人呢?” 孙权说道:“我已经决定了,先生不必怀疑。” 于是吴王留住邓芝,召集群臣问道: “我掌控江南八十一州,还有荆楚之地,难道还不如西蜀那个偏僻的地方吗?蜀国有邓芝,不辱其主;我们吴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入蜀,传达我的心意。” 突然,一人走出班列奏道:“臣愿为使。” 众人看去,原来是吴郡吴人,姓张,名温,字惠恕,现任中郎将。 孙权说:“恐怕你到了蜀国见到诸葛亮,不能传达我的真情。” 张温说:“孔明也是人啊,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孙权大喜,重赏张温,让他和邓芝一起入川通好。 却说诸葛亮自邓芝离开后,上奏后主说: “邓芝此行,必定成功。吴地多贤才,定会有人来答礼,陛下应当以礼相待,让他们回到吴国,以通盟好。吴国若与我国通和,魏国必定不敢对蜀国动兵。 吴、魏两国安宁,我就可以征南,平定南方蛮族,然后再图谋魏国。魏国削弱了,东吴也就不能长久存在,我们可以恢复一统的基业。” 后主同意了。 忽然有人报告说东吴派张温和邓芝入川答礼。后主在丹墀聚集文武百官,命令邓芝、张温进入。 张温自以为得志,昂首挺胸地上殿,向刘禅行礼。 刘禅赐给他锦墩坐在殿左,设御宴款待他。刘禅只是敬礼而已。 宴会结束后,百官送张温到馆舍。 第二天,诸葛亮设宴款待他。 诸葛亮对张温说:“先帝在世时,与吴国不和睦,现在已经去世了。当今主上,非常仰慕吴王,希望捐弃旧怨,永远结盟友好,共同对抗魏国。希望大夫您能回去好好向吴王汇报。” 张温答应下来。 酒至半酣,张温喜笑颜开,颇有傲慢之意。 第二天,刘禅将金帛赏赐给张温,并在城南邮亭设宴款待他,命令众官为他送行。 诸葛亮殷勤劝酒。 正在饮酒之际,突然有一人醉酒而入,昂首挺胸地向张温作揖,然后入席就坐。 张温感到奇怪,于是问诸葛亮: “这个人是谁?” 诸葛亮回答说:“他姓秦,名宓,字子,现在是益州学士。” 张温笑着说:“号称学士,不知道肚子里有没有‘学事"?” 秦宓正色说道:“蜀中三尺小童都在学习,何况是我?” 张温说:“那你说说你学了什么?” 秦宓回答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张温笑着说:“你既然夸下海口,那就请你以天为题来问我吧。天有头吗?” 秦宓说:“有头。” 张温问:“头在哪里?” 秦宓说:“在西方。《诗经》里说:‘乃眷西顾。"由此推断,头在西方。” 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 秦宓回答:“天居高临下而听卑下之声。《诗经》里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没有耳朵怎么能听?” 张温又问:“天有脚吗?” 秦宓说:“有脚。《诗经》里说:‘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能走路?” 张温又问:“天有姓氏吗?” 秦宓说:“怎么可能没有姓氏!” 张温问:“什么姓氏?” 秦宓回答:“姓刘。” 张温问:“怎么知道的?” 秦宓说:“天子姓刘,所以知道。” 张温又问道:“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吗?” 秦宓回答:“虽然从东方升起,但却从西方落下。” 此时,秦宓言辞流畅,回答问题如行云流水,全场为之震惊。 张温无言以对。秦宓便问道:“先生作为东吴的名士,既然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理。昔日混沌初开,阴阳分明,轻清者上浮成为天,重浊者下沉成为地。 直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断,地维缺损,天向西北倾斜,地往东南陷落。既然天是轻清而上浮的,为何会向西北倾斜呢?又不知轻清之外,还有哪些事物?愿先生指教。” 张温无言可答,只得离席道谢说: “没想到蜀中竟有如此俊杰,听其言论,使我顿开茅塞。” 孔明怕张温羞愧,于是用好言相劝道: “席间问答,不过是戏言罢了。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须在意这些唇舌之争呢?” 张温拜谢。 孔明又命令邓芝入吴答礼,并与张温同行。 张、邓二人拜谢孔明后,一同前往东吴。 吴王见张温入蜀未回,便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 突然有近臣奏报:“蜀国派遣邓芝与张温一同入我国答礼。” 孙权召见他们。 张温在殿前拜见孙权,盛赞后主和孔明的德行,表示希望两国能够永远结盟友好,并特意派遣邓尚书前来答礼。 孙权大喜,于是设宴款待他们。 孙权问邓芝:“若吴、蜀两国同心协力灭魏,使天下太平,两国分治,岂不乐哉?” 邓芝回答道:“天无二日,民无二君。如果灭魏之后,不知天命归于何人。但只要为君者各自修德,为臣者各自尽忠,战争自然就会平息。” 孙权大笑说:“君之真诚,竟然如此!” 于是厚赠邓芝回蜀。 从此吴、蜀两国通好。 却说魏国的间谍得知了这一消息,急忙报告给了中原。 魏主曹丕听后大怒道: “吴、蜀联合起来,肯定是想对中原有所图谋,不如我们先发制人。” 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起兵讨伐吴国。 此时大司马曹仁和太尉贾诩已经去世。 侍中辛毗出班奏道: “中原地区土地辽阔,人口稀少,现在用兵并不合适。我们应该先养精蓄锐,屯田十年,待到粮食充足、兵力强大时再出兵,那时吴、蜀两国便可轻易攻破。” 曹丕怒道:“这是迂腐之论!吴、蜀两国已经联合,迟早会来侵犯我们的领土,哪还有时间等待十年!” 于是下令起兵讨伐吴国。 司马懿上奏道:“吴国有长江天险,非战船不能渡。陛下应该御驾亲征,可以选择大小战船,从蔡、颍两河进入淮河,夺取寿春,然后到达广陵渡口过江,直接攻取南徐,这才是上策。” 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 于是日夜兼程地制造龙舟十艘,长达二十余丈,可容纳两千余人; 同时收拾战船三千余艘。 魏黄初五年秋八月,聚集了大小将士,命令曹真为前锋,张辽、张合、文聘、徐晃等人为大将先行,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曹休为后卫,刘晔、蒋济为参谋官。 前后水陆军马共计三十余万,克日起兵。 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处理国家大事。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3439/273732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3439/2737326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