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投笔从戎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无敌神医 重生:好女孩别辜负,坏女孩别浪费 逆行2006 文盲顶流:摆烂三年,火成巨星 穿书炮灰她又甜又软,知青真香了 渣了帝国元帅后我怀了崽 京雪晚歌 爹地做梦都想复婚 山里的龙王 古代天灾,搬空仇家祖宅去逃荒

孙诚也想到宁国当兵的大都是文盲,只有勋贵军官才有文化,平民一般只能靠勇气拼杀,凭军功当上军官。 但中层军官就到头了,很少再往上了,因为他们大多不识字。你都不识字,军令传过来,你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那还打什么仗? 所以高层军官大多是勋贵子弟,孙诚认为这样对军队发展不利,还是需要平衡。 平民军官没有文化,那就教他们。再在文人中招兵,提倡投笔从戎的精神。这样,军官队伍才能平衡。 当年,gcd的军官队伍不就是这么组建的吗?那些军校出来的就是勋贵子弟,那些后来加入的文人就是投笔从戎的,那些在战场中厮杀出来的军官不就是平民军官吗? 想到此处,孙诚更是认定自己的练军方法是正确的,自己的那个时代,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供参考的是比比皆是。 翌日,属下的三名校尉就去各地招兵。而孙诚自己,则准备在太学大开文会。 以提携后进之各,只要是二十五以下的太学生皆可参加,不管你有没有名气? 顿时太学生大哗,以前像孙诚这种文学泰斗开文会,那参与的人自然也是与他同等次的人,那年龄也不用说了,不说七老八十,那最少也是四十多了。 就是有年轻人参与,那也是是有才子之名的人,像这些太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资格。 这次,孙诚大开文会,在年龄方面有了标准,这让那些太学生有了机会,能一睹兴盛侯的风采。 这次文会,孙诚强借了太学的场地,太学那些大儒也是无可奈何。 谁叫他们当年在孙诚与崔元文采比试中判定崔元胜了呢?结果后来的情形一目了然,他们错了。 崔元虽然当上了都察院佥都御史,这在年轻人当中也算是年轻有为了。 但与孙诚一比,那就差的远了,孙诚已经因功升为候爵了,而且不是凭父亲的势力,而是凭他自己。 这样一比较,当年太学几位大儒的评论是多么的不靠谱,致使太学在文人中的地位也降低了很多。 孙诚要借太学的地方开文会,大儒们也不敢不应允。 太学广场中,孙诚坐于正中,周围几百太学生围坐一旁。 孙诚站起来,双手一拱,“各位兄台,今时乃是大争之时,魏国咄咄逼人,使臣竟然要我国将议和费翻一倍。 议和费虽是先王制定的,但那是因为两国之间频繁征伐,致使耕地荒芜,百姓生灵涂炭。 先王不忍百姓受苦,故而拿出一笔钱给魏国,停止了战争。 但这不代表我们怕了魏国,前些天,我的亲卫就击败了号称大陆第一的玄甲卫,大涨了我宁国的士气。 众人欢呼,魏国军力强盛,屡屡欺凌宁国,他们当然心中愤慨。 这次虽不是战争,只是一场比试,但击败的可是玄甲卫,当然值的欢呼了。 要知道玄甲卫当年可凭借着三千骑冲破了先王的中军大阵,击败了宁国大军,一路杀到京城的部队。 孙诚用手压了压,让众人静下。 “所以我今天举办文会,以贺此事,此次文会的题目是投笔从戎。 大家要记住,诗词并不讲究辞藻华丽与否,主要的是意境,意境到了,能打动人心就是好诗,所以大家可以自由发挥,写出佳作。” 那些太学生开始还不好献丑,但孙诚说了,要的就是意境,能打动人心就是好诗,这让他们胆子也放开了,纷纷吟起了诗。 孙诚也坐在上首,看着下面的太学生,心想,这有大约有六百多太学生,要是能有一百人能参军,我就心满意足了。 可是,自从先王与魏国议和后,国内长期和平,武人地位日减。 反而文风鼎盛,年轻学子对武人非常鄙视,甚至有着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之说。 宁王登基后,虽然大力提升武将地位,但要扭转百姓心中的观念还需要很长时间。 几位大儒见孙诚文会的题目是投笔从戎,看着参会的年。太学生,心中咯噔一下,就觉得不妙。 这意思是想在太学中招兵啊!太学是宁国的最高教育机构,孙诚在这将文人变成武人,这不就是挖墙脚吗?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但孙诚并没有说出征兵,他们也不能制止文会,只能观察了。 孙诚在台上,一首首诗词递了了来,他一目十行,一一审看,挑出了十首,公之与众。 大家看了,觉得写的都不错,如果是以前,这也是一次成功的文会,但诗词绝世的兴盛侯在此,这些诗词就上不了台面了,于是纷纷要求兴盛侯写首诗词压轴。 孙诚笑着站来起了,每次文会都是他压轴,这也是惯例了。而他也需要这个机会,鼓动此地的太学生投笔从戎。 “既然各位要求,那我也不能扫了众位的雅性,我就赋诗一首。” 众人道:“请兴盛侯赋诗。” 孙诚低着头,故作沉思状。 突然,一抬头,“拿酒来。” 袁方上前,递上酒壶,孙诚咕噜咕噜的一口喝下,将酒壶一扔,抽出了自己腰间宝剑,挥武起来。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好。”太学生一听此词,就觉得壮怀激烈。 此词为壮烈之词,诗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的词章里。 孙诚吟完之后,又来一道。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此诗写好,孙诚道:“此诗词如何?” 众人当然连连说好,但他们也白了孙诚开这场文会的目地了。 京中已经传开,兴盛侯已被王上征召,担任神机营统领,这支部队是新建的,缺少人手,这意思不就是让我们投笔从戎吗? 可要是参军,那我们十年寒窗又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当大头兵吗? 兴盛侯写的诗确实好,也很鼓舞士气,但要我和他一样去当兵,那可就要好好考虑考虑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482/29058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482/290581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