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驻岛水师官兵!替大明一礼!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茅山镇棺人 家父是康熙 在柯南世界熬过今年便是胜利 假千金跑路后学医暴富了 南熙霍霆 天师,我有一个异世界 悔语 军婚甜蜜蜜,重生八零辣媳巧当家 燃烬 重生之九州富豪
听着傅柔嘉的话,水师官兵们登时喜出望外。
“大胜而归啊!”
“老子就知道这次北伐肯定能胜!”
“哈哈哈哈哈那些天杀的鞑子总算是杀干净了!”
“明军威武!”
“边疆的兄弟们,总算能歇一歇了吧。”
“……”
虽说水师和陆军不是一个路子,但同为军伍之人,双方之间自然是惺惺相惜。
水师官兵们是发自内心地为镇守边疆的将士们高兴。
他们那些人纯粹是把生死置之度外,守卫着国家。
虽苦,却无悔。
毕竟一个国家里,总会有人为寻常百姓燃起一道光,撑起一片天。
和平,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
说话间,正滔滔不绝讲述着北伐大军的英勇事迹时,傅柔嘉忽然捂住了肚子,下一刻就响起了一道“咕噜”声。
为首的一名老校官看着羞窘的傅柔嘉笑得很慈祥,“呦,孩子们这是饿了,快拿些吃食过来!”
“是!”
不过一会儿,就有士兵搬来一箩筐的黑乎乎的大饼。
呃,说是饼,其实就是长得像而已。
朱雄英看着这东西不像是能入口的样子,黑就算了,上面仿佛还沾着泥,硬邦邦的。
一见到这些饼,老校官瞬间来了气,“孩子们好不容易过来一趟,这是缘分!你们就拿这些来待客?去,把先前的腌鱼拿出来!”
被骂了的士兵也没生气,而是笑着应了一声,转身去拿腌鱼去了,回来的时候还带着几坛子的咸菜。
东西拿过来的时候,朱雄英明显看见其余官兵眼里带着渴望。
但看着这些被盛情招待的晚餐,沐瑾和傅柔嘉皆是蹙起眉头,怎么也吃不下去。
朱雄英不愿辜负老校官的一片好心,伸手拿起一张大饼,下定决心一般咬了一大口。
结果下一瞬,牙上传来“咯嘣”一声。
朱雄英扭曲着脸吐出来一粒小石子。
老校官看着朱雄英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一看你这孩子就没过过苦日子,这饼可不能像你那样吃,得小口小口地吃才行。”
朱雄英心下叹了口气,这饼难吃就算了,居然还是掺了石子的。
除了他之外,岛上的官兵都吃得很满足。
他也明白,驻扎在岛屿上的水师官兵很辛苦,能有这大饼吃就不错了。
朱雄英方才听见他们说,岛上的仓库内全都是腌制的咸菜。
因为新鲜的蔬菜在岛上根本存放不住,而这岛上也不能耕种,只能等待京中的补给。
这岛屿的情况已经算是好的了,闽浙岭南那边的岛上,离岸边更远,估计补给得半年才能送一次。
朱雄英按照老校官说的,小口小口地吃着黑色大饼,噎得他都快翻白眼了。
很难吃。
但他依然没说不吃,身为皇太孙,连百姓们的苦都感受不到,谈何为民造福?
不过,朱雄英察觉到,老校官的视线一直落在自己的脸上,他好奇问道:“我脸上可是脏了?”
被看穿的老校官猝然回神,略显怅然地回道:“没、没有,只是看着你,我就想起我家小儿子了。”
“孩子,你今年几岁?”
“十岁。”
闻言,老校官笑得脸上的皱纹都深了些,“我家小儿子今年八岁,应当没你长得高,唉……”
老校官神情低落下去,“我就在他刚出生时抱过几次,很快就出了海,这些年也不知他长成什么模样了……”
朱雄英拿着大饼的手一顿,忽然明白过来老校官和水师官兵为何会对他们这么和善。
按照老校官的话,他们这些人出海之后基本回不去家,更是见不到自家子侄。
想来是将他们当做自家的后辈一般了。
朱雄英抬头看向老校官,“伯伯是哪里人?”
听见朱雄英嘴里脆生生的“伯伯”儿子,老校官脸上笑意更深了些,重重地应了一声,“诶!”
“孩子,你能不能再叫我两声伯伯?”
朱雄英愣住了,看着眼含殷切的老校官,他心下叹了口气,再度开口,跟叫自家亲伯伯一般开口,“伯伯,伯伯!”
“诶,诶!”
老校官眼眶微红,看着朱雄英就跟看着自家已经长大了的儿子似的。
朱雄英忽然有些食不下咽,他放下饼子,起身对着老校官等人拱手一揖,“伯伯和其他水师官兵都是我大明的英雄,离家数年不得回,只为了镇守海疆,不让海匪倭寇作乱,我深感敬佩,这一礼,是代大明百姓感谢诸位的付出,你们的功绩,永远有人记得!”
众人俱是没想到朱雄英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一时间鼻子都有些泛酸,眼含水光。
百姓们都念着他们呢!
这孩子说他们是英雄!
这岛,他们没白守!
老校官虎目含泪,他随意一抹眼睛,看朱雄英的眼神更亲切了些,“孩子,你这些话说出来,就代表我们这些年的坚守是有意义的!”
没多提这件事,老校官等人都对岸上的事很好奇,便问道:“孩子,像你们这样年岁的孩子,平日都做什么呢?”
他们这些驻岛官兵,又不像现代那样,还有通讯工具可以和家人联系。
在这岛上一待就是数年,和家里就像是断了联系,关于家中的一切都全靠想象。
生活艰苦,精神上更是贫瘠。
朱雄英称呼他们为英雄,这是他们应得的。
傅柔嘉听他们问起,再度起了谈话的兴趣,因此主动说道:“你们肯定想不到,那些孩子如今都在读书呢!”
“读书?”
看着众人吃惊的表情,傅柔嘉狡黠一笑,“对啊!就是读书!朝廷在应天府内推行了一个试点,决定让当地年满十岁的孩子都进学堂读书,那些孩子从前哪念过书啊,所以一上课就被先生们训得蔫头耷脑,回家之后都不调皮捣蛋了,一心都在读书,争取不被先生们罚。”
众人更是惊讶,“年满十岁的孩子都能进学堂读书?那、那束脩谁出啊?”
傅柔嘉摆摆手,“不用束脩,朝廷说,这是义务教育,不过只有两年的时间,若是国库内银两充足,可能会接着办下去。”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5590/260247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5590/2602479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