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无款官窑(一)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我夺舍了太阳神 四合院之我不再是傻柱 重生后,我要干翻原生家庭 开局无限余额:神秘千金她美又飒 我都元婴期了你跟我说开学宁尘许舒颜 刚继承族长之位,签到无敌修为! 大明不怕!有我在 死亡虚影 四合院:垃圾王 大明杀神
在秋霁白犀利的言语反击下,潘三的脸色逐渐变得有点儿发灰。他没有想到,几次见面,除了在古董文玩鉴定方面,秋霁白见识广博,言语流畅外,没有想到秋霁白还能有如此的雄辩之能,短短两段话就把自己精心准备了好几天的对策给破了。
眼见所有人都已怀疑的目光看着自己这边,潘三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秋霁白这小子确实厉害呀!”身处在对面“北京沈氏典当拍卖公司”的分会场中的范荣图和何伟长,也在暗中替潘三使劲。显然,今天的搅局是三个人串通一块搞的鬼。
听了范荣图的话,何伟长阴邪地一笑,说道:“这是姓秋的一贯的手法,"扮猪吃虎"。和他打交道这么多次了,我到现在都摸不清他这湖水有多深。”
范荣图点点头说道:“这回不知道老潘究竟能不能答对上来。”
就见主会场的潘三努力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微微一笑,说道:“不管我有没有资格谈论你们这次的拍卖活动,但作为一个古玩行儿里的人,我可以针对这件东西究竟如何定位和你探讨一下。”
点头,微微一笑,秋霁白说道:“这是可以的,但咱们拍卖现场好像做这样的学术研究有点儿不合时宜。咱们总不能耽误大家的时间吧。”
一句话,又把矛盾引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身上。
“等一下!这个问题我来解释一下。”正在秋霁白把潘三逼的面红耳赤的时候,马守义站起来,主动给潘三“解围”了。
用眼睛扫了一下台下的人群,瞬间就安静了下来。马守义含笑说道:“今天的来宾都是古董文玩行业的精英,都是行家,我想对"民仿官"和"无款官窑"这两个名词都不陌生。那我今天就进一步解释一下民仿官和无款官窑之间的关系。”
顿了一下后,马守义说道:“所谓的无款官窑,当然就是没有款识的瓷器。之所以没有底款,无外乎几个原因,一是仿前代瓷器,如宋瓷、明瓷,倘若原件无款,仿制出来的瓷器自然也就不会带款;二是皇帝尤其是乾隆帝,总是精益求精,不惜工本,要求御窑厂一再烧窑实验,直至烧造出满意的绝佳式样为止,因而这个时期有些无款器物是奉旨不加款识的。三十与皇帝比较迷信有关。据传康熙帝怕太监将官窑瓷器打碎,寓意不吉利,唯恐自己的江山不保,因此要求烧制的瓷器不落本朝款或不落款。”
说到这里,马守义用手指了指大屏幕,说道:“还有一种情况就和这只五彩龙纹盖罐有关系了。明代嘉靖时期出现了一种供瓷的制作形式——"官搭民烧",大家都知道明代瓷器是很少有落款的,好多官窑也是不落款的,当皇宫里对瓷器的需求量比较大时,很多产品就委托民窑来完成的,这就是出现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现象。所以说,这只盖碗我们认为就是这种形式烧造而成的。”
听了马守义的解释后,在场人都纷纷点头,对这位古代瓷器鉴定全有的话表示认可。
但潘三却还想狡辩。抬头看着台上的马守义,毫不客气地说道:“马老师!您是古代瓷器的鉴定权威,对您的这个解释,我却不太认同。您说这只盖罐是官搭民烧、无款官窑,但还是缺乏证据啊!我也对官搭民烧这个提法有些了解,那都是大批量生产的日用瓷,存世量很大才对。但刚刚主持人在介绍这件东西的时候,已经把这件东西定位为"迄今为止,唯一仅见的一只明代万历年间的五彩龙纹盖罐"。那么,我就想请教一下马老先生了,既然存世量如此稀少,怎么又能和官搭民烧联系到一起呢?”
不得不说,潘三对古董这一行儿还是有很深的见地的。同时,他的应变能力也很强,很快就抓住了马守义言语中的漏洞,发起了反驳。
“潘三行啊!竟然能在马老头面前耍大刀,要知道,马守义的鉴定结论在行内就是标尺。就连那些个大学教授都不敢提出质疑。”看着潘三的表现,范荣图点头说道。
“嗯!老潘是有两下子,无理也能搅出三分理来。”何伟长附和着说道。两个人现在的心情都挺不错的,能把潘三挡枪使,他们两个人坐收渔翁之利,心里能不痛快嘛!
见潘三仍然在胡搅蛮缠,马守义的连上已经微微显露出韫色。眉头一皱,就要出言训斥潘三几句。
把马老爷子的表情看在眼里后,秋霁白立即往前迈出一步,拦在了马守义的而前面。他是不想马守义的形象,以及在古玩行业中的名声受到影响。恭声说道:“马老!您累了,还是由我来为这位先生解释一下吧!”
看着秋霁白,马守义点了点头,然后用冷寒的目光注视了一下潘三后,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看到马守义坐稳了,秋霁白转头冲着潘三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潘先生!我就马老先生刚刚的论点继续发挥一下,向你解释这只盖罐为什么定位为"民仿官"这个结论。”
目光扫向了台下的人群,看到自己已经成功地把台底下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后,秋霁白接着说道:“刚刚马老说的"官搭民烧"是一个广义上的无款官窑的解释。这官搭民烧里,还有一些不太被人知晓的一些形式。”
“明朝早期,瓷匠实行的是徭役制,必须出工出力。到了嘉靖中期,朝廷把瓷匠的徭役制改为了赋税制,瓷匠们只需要交钱而不用到御窑厂服徭役,朝廷则花钱到市场上聘请瓷匠。但嘉靖皇帝对于御窑厂收缴的税款不能专款专用,导致御窑厂没有足够的经费,不能聘请优质的瓷匠,甚至是拖欠瓷匠工资。被逼无奈的瓷匠只能出工不出力,这导致嘉靖年后的瓷器水平一落千丈。和官窑相反的是民间,由于瓷器内需和海外贸易不断扩大,导致民间制瓷业的非常繁荣!官窑制瓷水平不断下降,民窑制瓷水平不断提升,于是产生了一个很怪异的结果,就是管家负责瓷器采购的官员,不得不采购一些烧造的很精美的民窑瓷器送给皇帝使用。这也就造成了一些官窑瓷器是没有底款的。”
“也就是"无款官"。”.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5814/306256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5814/3062560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