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找水眼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万界入侵,开局摸尸剑仙天赋 暴力丹尊 高武:无敌从模拟人生开始 人在偷星,摆烂就完事了 离婚你提的,现在跟我说复合? 重生之悠闲人生 我在八零当海后 盛世枭雄 千秋暗面 时不时吐血的我在柯南身边怎么活

今天的尤林,穿一身合体的土蓝布罩衫,袖口裤管卷得高高,腰上紧束一条月白色罗纹围布,出落得精悍而又强健。 曾青云挟着一捆青竹竿,安稳地跟在尤林身后走着,脸色通红,长须拂动,显得老当益壮。 队委会上已经确定了改造葫芦塘的具体方法,昨晚大家在籍火边又讨论了一番。 今天第一仗,是下塘去把隐蔽的水眼都找出来。曾青云这个老参谋提出,找到一个水眼,就在水眼边插上一根标杆,从标杆排列的方向,可能看得出地下水的流向。 到那时,骑马扯缰绳,擒龙扳犄角,只要顺着流向我到源头,在上游处把它截断,不怕塘里的水不干。大家都同意这个好办法。 曾青云大伯昨晚回家,熬了大半宿,才削成了这一捆竹竿。 程云亮从曾青云手里接过竹竿,分给每个突击队员。 “花茨藜”一手接过竹标杆,一手摆手着小掌掌的小辫子,逗趣地说:“小掌掌,我们要下塘去了,快唱个歌欢送欢送。” 小掌掌眼珠子一转,调皮地“格格”一笑,冲着“花茨藜”拍手唱道:“花茨藜,酸果果,挑泥挑起两大箩,今天要下葫芦塘,掌掌唱个欢送歌······” 小掌掌的歌儿,逗得大家都“哄”一声笑开了。 笑声中,尤林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发现有几个突击队员没来,正要问程云亮。 程云亮却先对他说道:“有几个人没来,不晓得到哪去了。不等了,我们先到葫芦塘去。” 尤林沉吟一下,点点头。 起风了,天空中疾速地飞过几朵白云。 突击队员们扛着红旗,离开堰塘边,迎着山风,雄赳赳地向葫芦塘走去。 不一会,队伍来到了葫芦塘边。 程云亮精神抖擞地把红旗一插,挥动拳头,喊了一声:“动手!” 一声号令下,突击队员们争先恐后地“扑通扑通”跳下了葫芦塘,塘里溅起了一朵朵泥莲花。 他们拉成“一”字阵,一步步向塘对面探过去。 俗话说:六月山泉冷似冰,莫说是春天里了。 尤林在没膝的泥水里,拔一脚陷一脚地向前走着。 冰冷的水,像是要透过皮肉钻进了骨头,冷得他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尤林突然想起了李智慧,她在塘面还结着冰凌的时候,为了改造葫芦塘而毅然下了水,这说明她有着多么勇敢而又顽强的毅力! 尤林为自己有这样好的朋友而感到高兴。 这时,尤林抬起头,环视着塘面,大声地问众人:“大家冷不冷啊?” “不冷!” “冷也不怕!” 尤林豪情满怀,斗志昂扬地说:“好!不过,还是要注意安全!安全第一!想起革命事业,怕雪山过草地,心里就有一团火哪!” 听尤林说到红军过雪山,鲁城心里高兴,不由探了探衣袋,说:“说不冷,是假的。来,我给你们每人发件棉袄。” “棉袄?” 莫说突击队员们,就连尤林也奇怪了。 鲁城见大家都好奇地望着他,便哈哈笑着说:“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大家边探水眼,边竖耳听着青冬大伯讲故事。 当年赤色革命军长征经过岩鹰山区的时候,凛冽的北风阵阵呼啸,天寒地冻,从远方转战而来的战士们,还只穿着薄薄的单衣,这怎能抵御山区的高寒呢? 一天,传来了个好消息,团首长要给每人发一件棉袄,叫各连派人去领。 很快,领棉袄的人挑回来一担箩筐。战士们很奇怪,一个连队的棉袄,咋一担就挑来了呢? “棉袄少呗。” 邓成钢自以为是地插嘴说。 “不是的!”鲁城眯眼神秘地笑了:“来,今天我也给大家每人发一件革命军棉袄。” 大家惊异地望着鲁城,只见他笑呵呵地从衣袋里摸出一把东西来。 “辣椒!”“花茨藜”第一个拿到手,意外地叫了起来。 尤林掌心间托着尖头红辣椒,心里明白了,一股革命乐观主义的热流,涌上心头。 他咬了一口辣椒,说:“哈,这棉袄,还暖着革命军的体温呢。” 不一会儿,鲁城衣袋里的红辣椒都分光了。 邓成钢一口咬两只,辣得眼里出泪,嘴上却说:“热,真热!” 尽管腿脚冻麻木了,嘴唇冷得发紫,但“穿”起了“红军棉袄”,人人心里,都象燃起了一堆旺火。心中的热火,胃里暖了葫芦塘的水;刺骨的寒风,在坚强的革命意志面前低下了头。生性活泼的“花茨藜”把头发往耳后一拢,扬声喊道:“小姜要来了多好!山歌一唱,塘头就闹腾了!” “画眉不啼阳雀叫,你就不兴唱一首?”背后有人顶了她一句。 “花茨藜”回头一看,见是程云亮在逗她,便“格格”一笑调皮地唱道:“不唱山歌心不爽来,云亮带头亮亮嗓来!” 程云亮没想到被“花茨藜”将了一军,愣怔了一会,那小小辣椒,触动了他的歌兴,于是亮起开山炮似的嗓门,动情地唱道:“一只辣椒千粒子,撒进心里热乎乎,革命军征途光灿灿,照亮我们革命路。” 鲁城的故事,程云亮的歌,激起尤林心中思绪万千。 是啊,我们踏着红军走过的路,在开拓新的征程。我们这一代,是继承革命传统,艰苦创业的一代。革命,将在我们的手里继续;红旗,将由我们往下传。想到这一些,一股豪情从他的心底涌起,化作歌声,直冲云霄: 青竹竿儿五尺长哎,又当笔杆又当枪哎,挥笔抒发革命志哎,握枪痛打中山狼哎。 山风,象一只只无形的巨手,把水面揉皱了,涟漪层层。山风,吹乱了姑娘们的头发,掀起了小伙子的衣襟,吹得“花茨藜”的喉咙也痒痒的。她不由地昂起脸来,一首悠扬的山歌,破唇而出 心里的歌哟, 驾着山风飞起来哎!浑身的劲哟,迎着困难鼓起来哎!年轻的人哟,顶风斗浪干起来哎!前进的路哟, 我们亲手开出来哎… 刹那间,阵阵爽朗欢畅的笑声,像春雷一般,在塘面上轰响起来。你唱我对,此起彼伏,葫芦塘的水,都要被山歌唱得沸腾起来了。 忽然,曾青云大伯站着不动了,花白的胡须,被风吹得微微晃动。他细微地感觉到,脚底下痒痒的,那是一股细细的水流在往上冒,好像调皮的小掌掌用手指亲切地抓着他那满是厚茧的脚板。 “是水眼!” 曾冬云第一个找到了水眼,兴奋得像个年轻人一样叫了起来。 大家踹着泥花,聚了拢来。他们轮流站到发现第一个水眼的地方试了试,都不由地眉开眼笑了。 于是,插下了第一根标杆。 程云亮对大家说:“能找到第一个,就不难找到第二个,第三个。来,再找下去。” 人们向四面散开,像在葫芦塘里撒下了天罗地网,要把所有隐蔽的水眼,全都揪出来。 豪爽的山歌,一首连一首唱出口来,隐蔽的水眼,一个接一个被查出来。 望着这热气腾腾的场面,尤林由衷地笑了。他正想说啥,忽然脚下踩到了一个冷冰冰、滑溜溜的东西。他弯下腰,伸手摸起那个东西,把糊在上头的泥巴在水里荡个干净,然后托在手掌上,仔细地看着。 这是一只小巧玲珑的扁瓷瓶,白釉蓝花细瓷,形状象军用水壶,瓶口盖着锡制瓶塞。 葫芦塘里咋会有这个精致的扁瓷瓶?尤林心中掠过一丝疑问。 正在这时,突然有人在后面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石思敏指指身旁插着的一根标杆的竹节,小声地对尤林说:“我已经观察了一阵,塘里的水在往上涨,不消十分钟,就漫过一个竹节。” 尽管尤林一向很相信石思敏的细心,但塘里的水昨会无缘无故地突然上涨呢? 尤林随手把扁瓷瓶往衣袋里一塞,便凝神屏气地观察起标杆来。果然不错,一会儿工夫,水又爬上了半节。 “糟了,水涨得这样快,大家还只探了半个塘哪!”石思敏用灼急的目光,询问着站在面前的尤林。 凌讽沉吟着,为啥塘水会突然上涨呢?他不由地抬头四下张望起来。 这时,“花茨藜”尖声叫道:“你们快看,前头在下大雨啦!” 大家不约而同地拾头望去。 刚才石旮旯上空,还是天蓝云白,亮灿灿的阳光满天抛撒下来,使人觉得风和日丽。然而,谁也没注意到,天说变就变了。 太阳躲进了云层,风吹在身上一阵阵寒。山区的天气,就是这么怪,难怪有人夸张地说,一年四季都可以在一天里出现。 此刻,顺着“花茨藜”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东北方向那灰蒙蒙的天空和青虚虚的群山之间,忽然被干万条透明的长线连接起来,活像一把舒展开的巨大折扇,在轻微地晃动着。 在山区生活过的人,只要一看这迷迷茫茫的烟云雨帘就知道,这叫“牛背雨”,往往是“一头落雨一头晴,中间隔条牯牛背”。 然而,这雨又会随风移动,走村过寨,人们又把它叫做“过阵雨”。 曾青云大伯手搭凉棚,罩着眼帘朝那亮晃晃如银丝轻箔般的雨帘看一阵,估摸了一下,又抬头看看头顶上飘动的云块,十分有把握地说:“云头在二十来里外的蛟龙河上空。“会到我们这边来吧?”有人担心地问。 “不一定会飘过来,风向不对嘛。”程云亮有经验地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6876/270232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6876/2702328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