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唐天将军 > 第五十九章 丰安令刘晏

第五十九章 丰安令刘晏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霓裳铁衣曲 隼隼今天被塞蛋了吗? 我变成了最强融合怪 清军压境:穿越民国带回百万巨炮 武极神王 修仙琐录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重生96:权力之巅 中华神将:鹰龙大将军 穿成权臣的首富娇妻

天高云淡,红日初生。 鸣沙渡。 这是一个从汉代起就存在的古渡口,是从金城到灵武这一段黄河,最大的军事渡口。 此时,鸣沙渡百舸停靠,战旗猎猎,万马嘶鸣。 隔着黄河,能看到对岸巡逻的突厥骑兵。 朔方本部经略军两万七百人,有编制战马三千匹;士兵私马、经营马三千匹。 定远军虽兵力七千人,却有编制战马三千匹。 定远军的地理位置,注定他是出塞西北草原的主力。 皋兰州等附属胡部,一万骑也在鸣沙渡就位。 朔方节度副使张齐丘已经收到禀告,李瑄在丰安军城前,列阵诱敌,斩杀突厥阿波达干等部两千多人。 “李将军说大军修整一番,明日北上鸣沙,掩护我军过河。” 张齐丘在军帐中召定远军使向玉靖,经略军右厢兵马使程圭,以及暂统一万铁勒、突厥、薛延陀归唐诸部的浑释之等将议事。 “兵贵神速,为什么要等到明日?王帅已经率大军出鸡鹿塞山口,与我们首尾夹击突厥左厢诸部。难道要王帅在浑义河等我们吗?” 向玉靖直言不讳地说道。 “夜间大战,斩敌两千多骑,我认为休息一下是应该的。况且只有养精蓄锐,突厥骑兵汇聚后才不敢贸然突袭。”程圭轻描淡写地驳斥向玉靖。 那些参战的重甲,也有他的兵,他当然也要为自己的部下说话。 大部战马要从鸣沙渡通过。如果去丰安渡,光是渡河就要多耗费一倍的时间。 渡河的时间越长,潜在危机就越大。 “前锋需不畏艰险,他到底能不能胜任?” 浑释之拿前锋说事,趁机表达对李瑄的不满。 他对李瑄的不满是有原因的。 族中大将,因李瑄多事,被王忠嗣下令押送至回乐城。 前不久,浑悬与卢瑜一起被斩首示众。 族中因此一阵激愤。 浑释之承认浑悬不对,但罪不至死。 王忠嗣威震天下,浑释之不敢挑衅,只能将这笔账算在李瑄身上。 “王帅军令,让我们逐步推进,不可因军功争执,贸然前行……” 张齐丘看了一眼众将,只是传达将王忠嗣的军令,但没有过多阐述。 随后,张齐丘令众将准备,等李瑄和崔湛到达峡口时,立即渡河。 当众将离开后,张齐丘一如往常地换上新衣,在军营的小帐内,念起《金刚经》。 张齐丘信佛教,念经是他的日常,哪怕行军远征,没有佛像。但他心中有佛,几十年如一日。 张齐丘念一遍鸠摩罗什翻译,唐玄奘补充的《金刚经》后停下。 他的侄子张勉入帐。 “二郎,他说我能当宰相,你觉得呢?口蜜腹剑,相不相信?” 张齐丘向他最亲近的侄子询问。 张勉现在是节度使的僚属。 “牛仙客不就是被右相推荐为宰相的吗?况且牛仙客才疏学浅,叔父您是进士及第。出将入相,有何不可?”张勉郑重地对张齐丘劝说道:“口蜜腹剑只是对敌人,对待如萧炅这样的朋友,仁至义尽了。” “话虽如此,我还是有顾虑啊!” 张齐丘抚摸着寓意不能执着万事万物,慈悲为怀的《金刚经》。 “叔父,汉代的时候,张安世能位至大司马,领尚书事,离不开霍光的推荐;邓彪能成为太傅,领尚书事,亦少不了窦宪这个伯乐。《国语》上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之为灾",当初您可是拿这句话,来教导侄儿。” 张勉用两汉权臣霍光和窦宪举例,认为李林甫是和他们一样的权臣。 能帮助张齐丘荣登宰辅。 “唉,叫向玉靖来吧,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不过还是要看有没有机会。” 张齐丘话落,张勉欢喜地跑出营帐。 “我能倒背如流。这段时间念经的时候,就不拿出来了。” 张齐丘遂将他的圣书《金刚经》装入盒子中。 不与人诤,不与世诤。 丰安军城。 “将军,马肉熟了,您先品尝。” 罗兴拿着一块炖了两个时辰的马肉,递给李瑄。 这一次战斗,突厥有一千多匹战马死于弩箭和冲阵中。 战斗结束,李瑄令士兵把刚死的马处理一下,让将士们敞开吃一顿。 即便加上经略军的近万士卒,这些马肉吃到腐烂都吃不完。 马肉虽不比驴肉、牛肉鲜嫩,但在这个时代,即便再腥、再柴,那也是肉,能让士兵们垂涎三尺。 李瑄更知道,马肉营养价值极高。 “先为李虞候、崔将军送去。” 李瑄向罗兴吩咐道。 一夜未休息,他依旧抖擞精神。 颇黎率领骑兵暂且离开,估计是与峡口骑兵汇合。 等其他士兵过河,就算突厥骑兵再来,唐军也有一战之力。 李光弼和崔湛吃上马肉后,李瑄才和士兵们一起吃肉。 虽没什么佐料搭配,但李瑄觉得还可以,比想象中的好吃。 李瑄计算士兵们几天内吃不完死马,与其让马肉腐烂,还不如分给丰安县的百姓一些。 等战斗结束,士兵们定有更鲜美的牛羊。 “在下丰安令刘晏,拜见将军。” 新任丰安令得知李瑄召见后,立刻赶来。 李瑄过黄河接见他。 “看起来很年轻呐,难道是开元年间名动京城的神童?” 李瑄很惊异,他第一次见刘晏,看起来不到三十岁,就做到县令的位置。 “虚名而已,将军才是国之栋梁。” 刘晏算是承认。 “久闻君之大名,幸会!” 李瑄身披甲胄,拱手一礼,以示尊重。 李隆基泰山封禅的时候,年仅十岁的刘晏因文章得到李隆基赏识,被封为太子正字。 当时一手策划泰山封禅的宰相张说,称赞刘晏是“国瑞”。 最重要的是,李瑄知道刘晏有宰相之才,更是罕见的理财能手,经济改革家。 “不敢当。” 刘晏连忙回礼,受宠若惊。 他在长安的时候,就听说过李瑄的诗歌,听到李瑄阵斩敌将的事迹。 别看的文人、诗人在诗文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但他们从军都是想成为僚属,以“奇谋献策”的方式立功,渴望“樽俎之间,折冲万里”。 哪像李瑄,是真刀真枪上战场,纵马驰骋。 “可惜有军命在身,不然一定要领略一下刘县令的风采。” 李瑄颇为遗憾地说一句。 将来他干大事,需要有才华的属下辅佐。 如李祎的儿子李岘,现在的刘晏,只要有机会,李瑄都会与他们亲近,换取他们的好感与信赖。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7206/2667017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7206/2667017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