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私欲,私心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大明唯一仙:我是朱元璋老祖宗! 乔欣暖席司霆 封神:通天教主是我师祖 游钓四海:我靠钓鱼实现财富自由 三国最强军神 刚激活军火库,皇帝派人抄我家? 鬼嗣元年 伐金覆宋:开局辛弃疾喊我做大哥 万里扶摇 玉龙印

御史大夫官署。 内堂。 张汤平静地坐在主座上,一言不发,他不说话,不代表没人说话,正相反,眼下屋内喧闹无比。 “庄青翟从哪冒出来的?” “他是太子少傅。” “我知道!我问的是庄青翟凭什么能高升丞相?就凭他武强侯的爵位?” “……建元四年,他曾担任过御史大夫。” 嘭! 一名侍御史拍了桌子,怒道:“这都是二十年前的资历了,今日还能拿出来说道!?” 屋内有人接茬,也怒。 啪! “你跟我吼什么,你说不能拿出来说道,有用吗?陛下认,外面也有人认!” 从第二个人拍案而起后,屋内的争吵声陡然提高。 有面红耳赤者,也有唾沫横飞者,更有面露愤恨者,不过从始至终,张汤都没有说一句话。 他只是静静端详着手中茶水,好似在琢磨其中的奥妙。 到了他这个位子。 升迁,早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手下有亲信,朝中有故吏,家中还有门客、子弟,每一個人都和张汤紧密相连。 他升,众人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他降…… 为官数十载,张汤还没降过…… 从长安一介小吏,到太中大夫,再到九卿,最后是三公,一路高升,直到今天,第一次受了挫。 这时。 屋内争吵不休,有人口不择言道:“陛下选庄青翟担任丞相,就是不公!” 话音刚落。 “住嘴!” 御史丞鲁谒居大喝一声,瞪向那开口之人,“说庄青翟就说庄青翟,扯陛下干什么?莫给御史府招灾!” 经他这么一喝,先前那位情知不该说这话,愤愤坐下,脸上依旧一副怒容。 堂内争论声也稍稍停滞了片刻。 过了会儿。 又有人按耐不住,夹枪带棒道:“就算庄青翟担任了丞相,他手中一个可信的属吏都没有,以后朝中照样是御史大夫说了算!” 坏话一旦起头,后面可就没边了。 此刻在场众人。 都是张汤多年来提拔的亲信,从廷尉时期便在他手下做事,抄家灭族的事情没少干,网罗罪名也熟得很。 说着说着。 已经有人阴恻恻提议,“索性趁着庄青翟立足未稳,找几个由头,把他拉下来!” “对!” “就是!” 其他人不仅没有惊愕,反而跃跃欲试,大加赞同。 屋内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冲动,也有人皱眉质疑,“庄青翟离开朝堂多年,确实不足为惧,可他之前是太子少傅。” “太子若是助他,麻烦不小!” 提及太子。 喧闹声再一次陷入停滞,不过很短暂,能在大酷吏手下当小酷吏的人,说句通俗的话—— 真不知道"怂"字怎么写! “太子又怎样?”短暂的停滞后,有人冷冷开口,“仗着有一个外戚舅舅……” “闭嘴!” 话到一半,御史丞鲁谒居再次怒喝打断,“再扯东扯西,就给我滚出去!” 这次他吼完,管的时间长了点。 因为众人忽然想起,自家御史大夫好像也跟太子有点关系,现如今,张贺投太子宫已经不是秘密…… 屋内嗡嗡一阵。 不再谈及陛下,也不提太子了,看了看一直沉默的张汤,几人小声议论着。 “此次理应御史升任丞相……” “那可是能封侯的!” 仿佛听到了关键词,张汤将手中的茶碗轻轻放在案几上。 嘟。 碗底与桌案的碰撞声很轻,但此时却清晰可闻,因为从张汤有动作那一刻起,屋内一切杂音都消失了。 “吵完了?” 面对御史大夫的问话,堂下一众御史尽皆闭嘴,沉默不语的看着他。 “你们吵完了,那老夫说两句。” 张汤点点头,目光没有看向任何一个人,而是像许多次一样,视线远眺,望向不知名处。 “我自幼学习律令,当时尚未罢黜百家,遂常以法家门徒自居,后入仕途,同样不改初衷。” “卫鞅之死,不是不知,但依旧坚持以严苛峻法治世,有上意使之,也有性格使然。” 说着。 张汤顿了顿,语气平淡,“将来结局悲惨凄凉与否,老夫已经不在乎,只不过……” “来到世上一遭,没给后人留下什么好东西,倒是留了一地骂名,还有遍天下的仇人。” “老夫不怕死,只怕将来子孙祭奠时……” “仍不得安宁。” 话罢,屋内肃静许久。 张汤收回视线,朝左右望去,脸上的淡然、感慨收敛,冷硬重回面颊,“你等有私欲,老夫也有私心。” “丞相之位,庄青翟不该坐!” 此言一出。 沉重的氛围一扫而空,有了张汤的准话,今日这场争吵也有了定论。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自御史丞鲁谒居起,众人纷纷起身,俯身一礼,一切尽在不言中…… …… 如果说正旦大朝会,是向朝堂这片湖面投出一块巨石,那元狩四年的第一次常朝,便是巨石真正激起浪花的一刻。 大朝会,礼仪性质居多。 常朝,才是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的朝会。 今年的第一次议事,率先摆到台面上的,是一个十分炸裂的议题。 “前不久,匈奴遣使者来汉,请求和亲!” 龙榻上。 刘彻一甩衣袖,朝公卿们问道:“要不要和,都说说意见。” 和亲。 在大汉有很长历史,即使是当今天子登基后的第一年,也就是建元元年,依旧有和亲记录。 眼下刘彻询问意见,在情理之中。 常朝之际,不仅三公、九卿们在,将军们同样在场,听到"和亲"二字。 武将们瞬间鼓噪起来。 霍去病神情凌厉,毫不掩饰道:“没打匈奴之前,和亲,打了之后还和亲,岂不是白打!?” “议什么议!” 李广的大嗓门紧随其后,不屑道:“有什么好议,砍了匈奴使者的脑袋了事!” 就连一向闭口不言的大将军卫青,此刻也面色不虞,正欲开口,却不料…… “噤声。” 皇帝微微蹙眉,“朕问你们了吗?”说这话时,他点向文臣那列,“你们什么意见?” 没了将军们的压制,文士里果然有人冒头。 右内史汲黯第一个站出来,奏道:“陛下,与匈奴和亲可免除大汉连年征伐,臣以为当行!” 皇帝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 “还有谁赞同?” “陛下,臣也以为当和亲。”博士狄山出列道,“高皇帝征匈奴不利,与之和亲,方有之后孝惠帝时的安乐。” “孝文帝欲起兵戈,边郡则苦于战事。” “至先帝时,又有……” 这位儒生洋洋洒洒,从刘邦说到刘盈,再从刘恒提到刘启,说的武将们频频侧目,说的皇帝连连点头。 说得好啊! 他不说,刘彻还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不是个东西,竟把祖宗们的事迹忘了个干净?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9490/282313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9490/2823135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