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文豪:开局得罪女儿国王 > 第3章 叫声方阿姨,五真散文

第3章 叫声方阿姨,五真散文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极品太子:开局怒杀九千岁 无限:杀穿电影世界 心尖宠:一遇学神暖终身(一遇男神暖终身) 反派:复仇从主角的旺夫妈妈开始 宠你一世又何妨 异界是这样形成的 从斗罗开始抽奖女神 疯批母女在年代逆袭 陆先生别傲娇 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

“平时总觉得污泥很脏,痰涕屎尿什么都有;可是把脚踩进污泥,和它亲近了,也就只觉得滑腻而不嫌其脏。” “好比亲人得了传染病,就连传染病也不复嫌恶,一并可亲。” …… 方珍还在念诵。 她比女儿朱晽阅历丰富,接触过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体会更深。 林爱民是个好孩子! 污泥比亲人,方珍读出乐观。 下乡辛苦,林爱民却能做到苦中作乐。 那就够了! 当女婿…… 哦! 想多了! 人家的父母都没见到,谁知好不好相处? 方珍考虑还挺多。 “我每天跟随同伴早出晚归,渐渐产生一种"集体感"或"合群感",觉得自己是"我们"或"咱们"中的一员,也可说是一种"我们感"。” …… “长年累月,眼前又看不到别的出路,"我们感"就逐渐增强。” 读到最后一个字,方珍意犹未尽。 她的感觉是对的。 林爱民省略掉两段文字,是那些对"我们"和"他们"论述的内容。 作为一个下乡知青,他和杨匠是有区别的,不可能有类似的感慨,故而提前结尾。 “方医生!” 他言辞"恳切":“如何修改?” 改? 方珍脸色微红,摆摆手道:“小看爱民你了,你有大才啊!” “文字朴素洗练,颇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韵味。” 她不吝夸赞。 “方医生夸我呢?” 林爱民"感动"了:“我还差得远呢。” “父母总觉得我写文浪费时间,难得您能认可我的行为。” “您和朱晽姐对我的关怀,我能体会到。” 他使劲儿挤啊挤,眼角有了泪痕,满脸期盼问方珍:“我能称呼您方阿姨吗?” 方阿姨? 方珍很满意林爱民的态度。 才华不说,懂人情世故,是个好孩子。 她此时看林爱民,就如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 反倒是朱晽,瞪大杏眼,心里有点儿慌。 林爱民想做什么? 先是方阿姨,以后还想叫妈妈吧? 图她之心不死吧? 也就写篇散文而已,看你那个得意劲儿。 顺杆子往上爬的本事不小,母亲千万别上当! 她注定是要失望了。 “好啊!” 方珍没有如朱晽所愿,爽快点头。 她比朱晽更懂文学。 《凿井记劳》没有华丽的辞藻,描述的还是凿井小事。 看似普普通通,却最能体现作者精神内在。 那就是哪怕辛苦,依旧要认真生活的人生态度。 如品美酒,越读越醇。 才华若林爱民这样的人做子侄,甚至女婿,方珍怎么可能拒绝。 “晽晽!” 她转过头来叮嘱女儿:“好好照顾爱民。” “我……” 朱晽气苦。 看这样子,林爱民在母亲心目的地位,快要超过她了。 “晽姐!” 林爱民再进一步,去掉"朱"字,喊得亲切:“辛苦你了。” “好好休息,别太劳神。” 方珍很满意林爱民亲近女儿的举动,叮嘱时关切程度堪比丈母娘:“有什么需要,只管跟晽晽说。” “医学科学院这边无法满足,要晽晽跟我说,我来想办法。” …… 朱晽愣了。 她都没有这样的待遇,母亲有了林爱民,女儿都能抛一边啊。 何止啊! 方珍收起那张纸,提醒林爱民:“稿子写得不错,我找人看看能不能发表。” “除了晽晽和我,不要向外人透露。” 她意味深长道:“即便你是救孩子的英雄,一旦卷入漩涡,也无法抽身而退。” 成了! 听了方珍的话,林爱民脸上露出笑容,微微躬身,真心实意道:“谢谢方阿姨!” 杨匠先生写的《干部学校六记》,仿照的是清-沈复的《浮生六记》。 72年她就从豫省回了燕京,80年才写出来。 为什么? 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要林爱民来猜,就是一句话,时机未到。 林爱民写出这篇文章,特地删除最后两段,就是不想授人以柄,给自己找麻烦。 哪怕是去掉那些,字里行间透露的细节,依旧显得超前。 81年时《六记》当时不好出版,杨匠托三联书店的范镛帮忙寄港岛,最早由港岛《广角镜》杂志81年4月刊登。 记起散文出版前后的故事,林爱民能感受到方珍对听自己的爱护之心。 稿子给她,他放心。 毕竟要论人脉,林爱民的工人爸妈,肯定比不上朱晽家。 “晽晽,这里交给你了。” 方珍交待一句,拿着稿子走了。 朱晽差点儿翻白眼。 合着有了林爱民,她成朱家童养媳了。 “晽姐!” 林爱民觉察她在郁闷,故意逗她:“我想喝水。” “自己倒!” 朱晽没好气道:“稿子都写出来了,你的手又不是不能动。” “院里和方阿姨都说了,要你好好照顾我的。” 林爱民迅速躺到病床上,呲牙咧嘴:“跟方阿姨讨论稿子,累到我了。” 杏眼嗔林爱民一下,朱晽想了想,突然站起,给林爱民倒了杯水。 “喂你?” 她眨眨眼。 “还是我自己来吧。” 林爱民感觉不妙,伸手去接杯子:“晽姐有心了。” 嘶! 杯子好烫。 可想而知,里面的水有多热。 “哼!” 计谋没有得逞,朱晽扭头坐一边,不理会林爱民。 林爱民吹吹杯口,小口小口喝着热水,心中无比惬意。 此时此刻,他很享受。 夫妻婚前都是欢喜冤家,朱晽的表现不正契合这点吗? 虽然已经二十五岁,但她在父母的保护下,依旧有着纯真搞怪的心思,让他看到她的另一面。 总比躺床上如木头般任你摆动那种强,他愿意做那个引领她妩媚成熟的人。 两人就这样静静坐着,呆到打晚饭。 他们悠闲地吃饭,方珍还在为"未来女婿"奔波。 她托了文艺界的朋友,也是巧,最后去了三联书店找范镛。 历史出现惊人的相似。 但认真思索思索,也是必然。 范镛有"三多先生"之称,"书多,酒多,朋友多",当下的情况,只有他能接这样的稿子。 范镛此时五十五岁,头发灰白,但双目炯炯,精神矍铄。 “好文章!” 他看完稿子,频频点头:“苦也真、劳也真、乐也真、情也真,平淡中见真品性!” 陕省生活苦,比不得燕京。 参加体力劳动,字里行间能体会出疲惫来。 生活虽苦、劳动虽忙,也可苦中作乐、忙里偷闲。 再有就是真情待人,大家变成了"我们"。 再看整篇文章,有种坦然叙述的味道,未曾添油加醋,也没有主观感受。 可不就是平淡中见真品性吗? 五个"真"字! 方珍懵了! 她自认和范镛相比,文学鉴赏能力是差些的。 能让老先生评价为"五真",这篇稿子的文学价值可想而知。 林爱民的才华不容置疑,当朱家的女婿绰绰有余。 方珍起了卖女儿的心思!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9756/2789704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9756/2789704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