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天启年间都发生了什么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破事之成果斐然 美剧世界:从洛城巡警开始 与凰权 震惊,我居然在逃生游戏里做老大 重回七零:娇妻又凶又疯 女帝重生,冠绝九州 妻子出轨之后,跪着求我原谅 我真没想玩暧昧啊 网游之我的技能会暴击 红楼之黛玉为妻
但是明军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甚至在西路和北路失利之时,正在北上的东路军队还全然不知,包括坐镇沈阳的主帅杨镐也没做出相应的紧急支援。
所以在如此差的信息沟通之下,分兵战术完全就是纸上谈兵。
在将领方面,明朝选择杨镐担任主帅已经算是矬子里面拔高个,但此人志大才疏、心胸狭隘,这两个弱点在萨尔浒之战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居然在开战之前给努尔哈赤发去战书,约定会战的具体时间,好像生怕后金找不到自己的部队。而且他和东路的刘綎结过梁子,所以杨镐给刘綎筹备了最差的装备和物资。
带兵将领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被蒙古人称为“步台虎”的杜松,确实有着不错的作战能力,但此人过于贪功。
他曾代替名将李成梁镇守辽东,经常杀良冒功索要封赏。结果此事遭到文官的弹劾,杜松于是带兵擅自出塞,准备以战功回应所有弹劾。
结果一顿操作之后仅仅击杀了5名敌人,杜松因此羞愧难当,险些卸甲归田。
而明朝与后金的这次战役,杜松带领主力部队,终于看到了一雪前耻的机会,于是立功心切,带领部队一路猛进,根本不等后续的支援,结果成为孤军,因没有支援而战死沙场。
还有南部的主将李如柏,此人是名将李成梁的次子,因其父兄的名声得到了“名将”的称号,但这个称号纯属扯淡。
他在年轻之时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后来跟着父兄立过军功。万历二十三年以养病为由停止休养,直到20多年后的萨尔浒之战才被任命为南部主将。
他也因此被世人称为“废将”。而杨镐之所以看中李如柏,就是因为李氏家族在辽东地区有着很高的名望。
结果这些对于战争来说显然没用,李如柏甚至没和后金军队照面就被吓得仓皇而逃。由于太过慌张,还造成了踩踏伤亡。
努尔哈赤在攻打抚顺之时招降了抚顺的最高长官李永芳,李永芳成为了第一个投降女真的明朝将领。他通过对明朝内部和明朝将领的了解为后金提供了很多重要情报,导致后金对明军的动向了如指掌。
所以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到,在诸多不利因素之下,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注定失败。
【天启异闻录背后的历史,努尔哈赤的不败神话,居然被一个小小的文官打破了#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天启异闻录》背后真实的历史背景,虽然没有影视剧那样悬疑诡异,但却展现了一名古代军人的血性。
在腐朽不堪的朝政之下,文官出身的袁崇焕竟以相当的实力打败了席卷辽东的后金铁骑。那么,《天启异闻录》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袁崇焕又是如何击退后金大军的?
近期,期待已久的《天启异闻录》终于上映,但多数观众的评价似乎并不太高。不过,除了这部热剧本身,它的历史背景其实特别精彩。
天启异闻部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的天启三年,开篇就讲述了修建宁远城的防御攻势。虽然剧中并未详细描述它的重要性,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宁远城的得失对明朝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之前的视频讲过,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与明朝爆发了萨尔浒之战。明朝最终遭遇惨败,努尔哈赤又在之后夺取了开元和铁岭,使明朝失去了针对后期的防御。
然后,经过数次大战的胜利,明朝的军事实力几乎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为明朝皇帝,是为明熹宗。努尔哈赤于天启元年迁都至沈阳,仅过一年,便以“有房同住,有良同事,有田可耕”的口号,再次向明朝发起了进攻,准备攻取明朝的辽西重镇广宁。广宁最终因有人叛变而轻松沦陷,辽东经略熊廷弼只能向南撤至山海关。
之后,努尔哈赤相继攻克了广宁地区的40余座城堡,企图对山海关发起进攻。
但宁远城是进入山海关的必经之路,即使其他的路线可以绕过,也要面临补给部队被劫的风险,所以努尔哈赤必须攻占宁远城。
广宁的陷落和宁远的危机震动了整个明朝,全朝上下一片惊慌。不过,此时有位官员非常震惊,他便是明朝末年的着名将领袁崇焕。袁崇焕出生于公元1584年,他从小喜欢军事,史书记载他“宿好公丁,经武艺善骑射”。
但袁崇焕直到39岁才以文官出身,任职为福建邵武知县。在努尔哈赤筹备攻打宁远之前,袁崇焕奉命参加抵抗。
当时的朝廷已经慌作一团,袁崇焕却以边才自诩,声称“与我军马前谷,我一人独守此”,可见他对抵抗金军的信心。
而且他所提出的抗金大计确实得到了上等评价,他也因此通过了兵部考察。在天启二年,他被认为兵部职方主事。
又在12天后被推荐为山海监军。
袁崇焕是个狠人,完全没给自己预留半点退路。他居然主动立下军令状,保证必胜,否则就斩首于军前,以此激励将士。
朝廷于是在他的请求之下批准其招募人,同时拨发20万两军费。袁崇焕就此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于天启三年带兵驻防宁远,然后抓紧时间练兵屯粮。同时,他还按照“以台护城,以城护民”的原则,修建规制极高的城墙。
史书记载其高度为三丈二尺,城墙上方的巨石垛墙为六尺,底部的厚度足有三丈,顶部的厚度也达到了两丈四尺,在当时绝对是非常牢固的屏障。而《天气异闻录》中所修建的正是这座又高又厚的城墙。
在《天气异闻录》的第一集中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督师携袁将军外出巡视未归。”其中的袁将军就是袁崇焕,督师就是剧中经常提到的孙督,也是历史上在防守宁远的问题上给予了袁崇焕大力支持的孙承宗。
天启五年,被称为“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早已专断国政,《天气异闻录》将其称作“魏贼”。他原本要对孙承宗实施拉拢,却因对方的拒绝心生记恨。于是在魏忠贤的诋毁下,阉党高第取代了孙承宗的位置,孙承宗被迫罢官。只是高第懦弱无能,刚一上任便把多地的防御器械撤出,要求所有守军全部进关。袁崇焕对此坚决反对,绝不离开宁远半步。
高第最终撤离了大部人马,袁崇焕仅以2万兵力镇守宁远。由于撤退的命令太过突然,各地人马在撤退之时乱成一团,甚至丢弃了10多万担军粮,这些军粮最终被努尔哈赤所占。
此时的袁崇焕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在多重不利的局面之下,坚守宁远的任务更加沉重。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根据《明季北略》的记载,当时的宁远城拥有11门西洋大炮,还有一位名叫彭三的火器总兵,他曾经专门接受过葡萄牙人的发射训练。
之后,袁崇焕在众将面前写下血书,表明与宁远共存亡的决心,全城居民因此为之振奋。有的百姓负责将士的饮食,有的百姓负责筹办物料,还有人协助运输作战用品。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后金以13万兵马(号称20万大军)进抵宁远,与宁远城的北五里扎设大营。然而此处正在西洋大炮的射程之内,袁崇焕于是立即下令轰炸金营,并且准确命中。
金军因为惨重的伤亡被迫后退。次日,努尔哈赤发动进攻,袁崇焕以“远红近烧”的战术杀伤了大量金兵,努尔哈赤无法登城。
于是迅速分兵至城南,以楯车做掩护,在城门两角凿开了两丈见方的大洞。就在城墙被挖通之时,袁崇焕迅速带兵于洞口血战,同时在金军进攻期间亲自指挥堵住了缺口。此后,金军屡次进攻,都因明军的猛烈炮击无功而返。
努尔哈赤最后因为伤亡惨重被迫撤军,于二十七日向沈阳撤回。
这便是历史上的宁远之战,也是《天气异闻录》的历史背景。战后,袁崇焕给努尔哈赤带话:“老将横行天下已久,今日敬拜于小子。”
其实努尔哈赤征战四十余年,唯独宁远之战遭遇败北。袁崇焕此举无非是杀人诛心。
努尔哈赤果然于同年去世,对于他的死因有着两种说法:一种是重病身亡,一种是宁远之战时被大炮炸伤。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与宁远之战的失利必然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实明朝对于宁远的防守根本没抱任何希望,可是袁崇焕却以出色的防守指挥使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以后获得了正面交锋的第一次胜利。
明朝因此将宁远之战称为“宁远之捷”或是“宁远大捷”。当捷报传至京师之时,整个朝野为之欢愉。
袁崇焕除了家属官职之外,其子也被恩荫世袭锦衣卫千户。
可是明朝末年出现过太多的悲剧,宁远大捷也不例外。袁崇焕原本准备趁此机会统一辽东,结果却因腐朽的朝政遗憾止步。
同时也在不断的诋毁之下遭遇凌迟处死,以至于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有了入关的机会。
【我国为何会把春节和过年定在正月初一,原来都是与他有关#历史#小知识】
又是一年春节到。落下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被称为中国新年的“春节老人”,他的名字更为现代天文学者所称道,堪称行家里手。
那么,落下闳与春节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春节时间为何定在元月之时?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根据记载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而每逢春节来到,有着“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之称的四川阆中的古巷里,经常能够看到一位慈祥的白发老人给人发送红包,祝福人们新年快乐,平安吉祥。此情此景,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西方的圣诞老人。
但是我们要知道,西方的圣诞老人源于神话故事,而阆中古巷的这位老人则是代表着一位中国古代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落下闳。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历纪年,每年的首月叫做元月,又或者叫做正月。但是有些朝代的元月时间并不相同。比如夏朝以春季的首月作为元月,具体是指立春到惊蛰期间。
秦国统一之后,则以10月作为元月,所以那时的岁首和迎春的时间并不一定相同。直到西汉时期落下闳的出现,才把岁首和迎春的时间统一至今。
汉武帝元封年间,一直沿用的秦朝历法,因为多年未修而误差明显,进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汉武帝于是召集民间天文学者入京修订。
恰逢四川阆中的落下闳名闻天下并在家乡小有名气。因此,在朋友的推荐之下,他应召进京。
当时,包括落下闳在内的修订人员共有20多人,他们争论激烈,相持不下,最终形成了18家不同的立法。汉武帝最终经过比较,认为落下闳的立法优于别人,于是在元封七年正式推行,并把此年改为太初元年。所以,落下的立法叫做《太初历》。
司马迁等人曾经提出异议,汉武帝便组织了为期三年的天文观测,以校验《太初历》的数据情况。最终表明《太初历》更符天下,自此于汉朝站稳脚跟。
修订期间,落下闳做出了大量的实测,同时参考历代重大的天文数据,将孟春首月改为正月,即一年的开始,然后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直至冬季的阴历12月底为年终。
此项立法的改革使历法与四季吻合,对于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极为有利。所以,确立孟春正月为岁首的举措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功绩。
人们也在孟春正月确立之后,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民间习俗叫做过年,春节的这一说法随之出现,并且沿用至今。所以,人们尊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0602/3516666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0602/3516666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