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三百五十四章 一个失误,害了六十多名高官

第三百五十四章 一个失误,害了六十多名高官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重生六零小知青 万域神座 大一报道开库里南,女神献上忠诚 程强郑敏 万道凡帝 栓Q,她只想当假弟弟拒当团宠 消逝的国度 离婚后,前夫每天都在火葬场 从武林高手到娱乐巨星 分家后,残疾将军对我穷追不舍

【因为一个失误,声名具毁,名将马燧因为大意,让朝廷六十多名官员丢命#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因安史之乱被安禄山追杀,6年之后,50岁才开始建功立业。他凭借超乎常人的兵法谋略屡战屡胜,55岁时连续作战100多次,斩首万级。 然而,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却因一个失误断送了60多位朝廷重臣的性命,从此失去兵权,政治生涯陷入坎坷。 据传,马谡的祖先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封为马服君,其后代便以“马”为姓。马谡的祖父曾任开州万岁令,最后官至左右卫长史,还被追赠为工部尚书;他的父亲也担任过今无位郎将等多个职务。因此,马谡有着非常不错的家庭背景。 马谡出生于公元726年,他好学兵书战策,性格沉勇多智。他一生打过许多胜仗,史书记载颇丰。 在练兵方面,马谡很有一套,尤其注重细节。比如当时士兵的铠甲都是统一大小,他却要求工匠打造三种不同大小的铠甲,以适应不同身材的士兵,从而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再比如,他和工匠一起研制了战车。这些战车平时主要用于装载器械物资,一旦遭遇突发战事,还能迅速组合成为临时城墙,增加防御。 除了注重细节之外,马谡每次安营扎寨都要开辟场地,进行严格的阵型训练。因此,他率领的部队战斗力很强。 马谡在为唐朝带兵之前,还在四处逃避追杀。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29岁的马谡因为不愿与安禄山同流合污,劝说官军归顺朝廷,结果事情泄露,贾巡被安禄山派人勒死,马谡虽然幸运逃脱,但安禄山派人四处追杀,他不得不频繁更换藏身之处,同时一直在寻找投身朝廷的时机。 经过6年的辗转,他终于得到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的赏识,并在其麾下出任赵城尉。 此后的马谡,不论是面对回纥军队的胡作非为,还是压制仆固怀恩发起的叛乱,都处理得相当出色,因此得到李抱玉的推荐,多次升迁。他在地方任职时,治理有方,使得当地百姓得以安稳生活。 唐德宗听说马谡的能力之后,召见他,并任命他为商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公元776年,汴州大将李灵耀反叛,唐德宗安抚不成,便派人讨伐,结果被李灵耀暗地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打败。 于是唐德宗派出50岁的马谡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共同出击。李忠臣还未见到叛军就被吓得准备撤退,幸亏马谡拦下,这才首战获胜。 之后,李灵耀挑选8000精锐组建了一支“饿狼军”,结果被马谡单独打垮。田悦于是派田悦领军2万救援李灵耀,一时之间战无不胜,包括李忠臣在内的多股官军接连失败,李忠臣只能向马谡求援。 马谡仅带4000人马出其不意,田悦因为毫无防备,全军覆没,只有自己驾马逃离。李灵耀得知战报后,也乞求汴州投降。至此,马谡平定叛乱,并把功劳让给了李忠臣。随后,他返回河阳练兵三年。 逃走后的田悦接替田承嗣带兵,假意归顺朝廷,伺机再战。马谡识破了田悦的诡计,并建议朝廷预先防备。 结果田悦果然反叛,唐德宗急忙下令马谡出兵,而这场战役也成为了马谡一生当中最经典的军事行动。当时,大军行军需要经过险要地势,贸然通过必然遭遇伏击。 于是,马谡利用田悦的自大心理,向其写信表示和谈。田悦以为马谡不敢开战,便答应了和谈请求。 马谡因此顺利抵达邯郸。田悦随后派出使者提出和谈条件,结果使者刚刚到达就被马谡斩杀。田悦发现上当,立刻设置了严密防守。 当时,马谡必须率先攻打侧方的田悦守将杨朝光,以防遭遇前后夹击。田悦便派出1万士兵支援,准备加强抵抗以消耗唐军。 马谡则分出一队兵马,并且下达死令,要求士兵在毫无退路的情况下奋力死战。最终,他成功击退田悦的援军。 杨朝光只能孤军抵抗,结果遭到火攻,战败被杀,唐军斩首活捉共计5800多人。唐军继续推进,田悦只能全军会战。 55岁的马谡亲自带兵接战100多次,最终斩首对方1万多级,缴获粮食30万石,相当于3600万斤。 战后,马谡展现出了作为将领的优秀品质。他在战前沉没江上士兵,并在战后对线沉默,分清了自己所有家财。唐德宗听说之后大加赞赏,便从国库拿出5万贯钱还给了马谡。 不过,此时与田悦的战斗还未结束,田悦的散兵与其它反叛势力相互呼应,依然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寻找时机。 马谡为了避免被对方牵制,准备速战速决,直接搭建浮桥渡河,越过其他障碍,攻打田悦的老巢。在随后的几天里,马谡故意给对方制造机会,他明知田悦不会出营,却每日都在营外喧嚣挑战,就是要让田悦摸清他的行动规律。 果然,田悦以为马谡次日还会前来挑战,便派出1万军队埋伏在营地周围,然后自己率领4万兵马悄悄渡河,再从马谡搭建的浮桥通过,绕到唐军的后方,以形成夹击之势。这一举动正中马谡下怀。 原来,马谡早已命人带着火种隐藏到了浮桥附近。结果,浮桥在田悦大军通过之后就被烧毁。 此时,田悦毫不知情,他还顺风放火进行火攻,以为这次必然能够一雪前耻。然而,原本旺盛的大火却突然熄灭。 原来,马谡早已把周围的荆棘杂草清理干净。再看田悦的大军长途跋涉而来,已经疲惫不堪,马谡随即趁势出击。 敌军4万人马瞬时溃不成军。本想原路逃走的田悦发现浮桥已成灰烬,最终跳河溺死的不计其数,包括将领在内的2万多人遭到斩首。史书记载,尸体堆积达30多里。 可惜的是,田悦这次又是侥幸逃离,并且再次得到其他叛将的帮助。唐德宗随即又派李怀光带领1.5万士兵增援马谡。然而,李怀光有勇无谋,抵达之后不做休整,强行与叛军开战,最终战败。随后,田悦趁机挖开河堤,水淹唐军。 马谡被迫撤兵,此次平叛最终以失败结束。田悦等人各自称王,形成了武王勾结,意图颠覆唐朝的混乱局面。 此次平叛虽然略有遗憾,但并不影响马谡的战功。他在此战之后仅用27天的时间又解决了河中之乱,这对当时的唐朝来说非常重要。 然而,马谡接下来的一个过失却直接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 当时,马谡也是吐蕃眼中的目标之一。吐蕃准备假意结盟,在唐德宗与马谡之间制造矛盾。马谡出于对唐朝现状的考虑,轻信了吐蕃的伪善,并向朝廷力保对方结盟的诚意。 结果,马谡的疏忽导致了平凉结盟事件的发生。唐朝派王与吐蕃结盟的60多名官员和众多士兵遭遇伏击,损失极为惨重。 马谡最终因为这一严重失误被唐德宗夺了兵权,从此被迫成为政坛看客。 公元795年8月17日,马谡在长安私宅病逝,享年70岁。唐德宗为其辍朝4日,追赠太尉,并且刺史专武。 【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形象,为什么姓孙,他在历史上是否有原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被称为齐天大圣,身怀绝技,拥有七十二变,护送唐僧西行历经八十一难,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然而,作为神话人物的孙悟空,竟在历史上存在两个原型。那么孙悟空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他的“孙”姓氏又来源于何处?包括其外貌为何被设定为猴子形象?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近日,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国内火爆,同时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同时在线人数已达数百万人,更是激发了国外玩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然而在此之前,竟有许多国外网友误解,以为孙悟空出自日本动漫《七龙珠》。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孙悟空不仅是中国名着中的神话人物,甚至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还存在原型。 孙悟空这一人物出自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长篇神魔小说。 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讲述了孙悟空降妖除魔、历经艰险护送唐僧西行的故事。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孙悟空的人物原型非常感兴趣。正史中确实存在相关人物,不过孙悟空的原型并非一人,而是两个历史人物的结合与创造。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石盘陀,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车奉朝。 先说车奉朝。车奉朝是北魏拓跋氏贵族,此人天资聪颖。唐玄宗天宝年间,他奉旨随使团出使罽宾。 不过,车奉朝并不拥有孙悟空那样的金刚不坏之身,刚刚抵达罽宾就因路途艰辛而卧病不起。由于病情严重,车奉朝无法跟随使团回国,于是留在罽宾。 病愈之后,他剃度为僧,之后学习汉语,游遍天竺各国,到访过许多佛家遗迹。 经过4年的游历,他决定归唐。途中因战乱滞留于西北边疆,又在龟兹居住了10年,方才回国。车奉朝成为唐朝有史记载的最后一位取经僧。此时的唐朝已是唐德宗在位。 车奉朝回国后,唐德宗御赐其法号“悟空”。 他随后开始弘扬佛法,并参与佛经的翻译工作,最终于公元812年圆寂,享年八十二岁。他一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距离西安60公里处的嵯峨山,还有纪念悟空的悟空塔。 我们看到,车奉朝与孙悟空同样有着西行取经的经历。加之“悟空”这一法号,车奉朝被认定为孙悟空的人物原型之一。 不过,车奉朝与《西游记》中的西行时间并不完全相符。吴承恩只是借用了车奉朝的经历和法号,但为何要把孙悟空设定成猴人形态呢? 在神魔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中,一个独特且引人注目的主角形象能够极大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吴承恩设定孙悟空为猴人形象的灵感,很有可能来自于唐朝的另一个人物——石盘陀。 石盘陀是甘肃人,身份为胡人。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玄奘法师在西行取经路过瓜州讲经时,石盘陀作为听众之一深受感化,拜玄奘为师,并协助玄奘夜渡葫芦河、闯过玉门关。 经过2000多里的艰难旅程,他们进入XJ。然而,两人的师徒关系并不牢固。 石盘陀到达XJ之后开始后悔,试图谋财害命,加害玄奘,但被玄奘发现,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不过,由于佛教兴盛,石盘陀与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故事被世人广为流传。 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有一个“玄奘取经图”的场景,而类似的场景也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此图于1953年被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发现。经过考证,此图绘制于800年前的西夏时期,名为“玄奘取经图”。 图中有一位牵马而立的人物,正是协助玄奘西行的石盘陀。而画中的石盘陀满脸长毛,还有外露的獠牙和朝天的鼻孔,明显是个猴子的形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猴子被视为机智和灵巧的象征。吴承恩在设定孙悟空的形象时,极有可能结合了车奉朝和石盘陀的经历,以及“玄奘取经图”里石盘陀的外貌特征。 除了孙悟空的形象特征外,人们对于吴承恩为何给他取名为“孙”也很好奇。古代人们鉴于猴子机敏活泼的特性,常以“胡孙”称之。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借菩提祖师之口解释,“孙”乃取自“猢狲”的谐音,而且在道教文化中,“孙”字代表着新生和阳刚,暗含延续之意,这与孙悟空能够继承菩提老祖的仙术紧密相连。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0602/3518235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0602/3518235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