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从零开始建门派 东宫妖妾 火影养成王 弱冠煮血 领主:开局被侯爵老婆发配边疆 五年后,她带六宝干翻律总集团! 命道至尊 拒绝我表白,怎么哭的还是你 别惹小师妹,她专和天道对着干 武道长生:我在妖魔世界献祭加点

今岁的秋日本就较往年寒冷些,早晚的温度就更低了。 清晨,天还未完全亮堂起来,宽敞的路道上就传来阵阵马蹄声。 于同驾着车马,抽手拢了拢身上的呢子外套,又拽了一下头上的薄线帽,暗自庆幸听了自家媳妇的提醒,出门时身上的衣物才穿得足够厚实。 他身上的呢子外套款式有型,据说是用羊毛和兔毛制成的,质地摸着稍稍有些硬,却足够抗风保暖,在这个季节穿可谓是刚刚好。 呢子外套是福利铺近期上架的新品,不算便宜。 好在于同的工作比较特殊,有些补贴,于是便买回去一件,一家人还可以轮着穿,如此就感觉十分划算了。 提到工作,于同这会儿就是在工作的途中奔波,他正打算往兴和县去。 他们一大家人本在平泽的一个村庄里生活。 后来九斗发了水患,村里接到了通知,要招志愿者去做灾后建设。 于同家中有好几个兄姐,彼时还未分家。 一大家人在一起过日子,总有些家长里短的摩擦。说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也总鸡飞狗跳,让人不甚痛快。于是,于同在和媳妇商量后,干脆彻底分出家中,一家四口直接报名志愿者搬到九斗去了。 做出这个决定,除了想解决家庭矛盾以外,也是认为九斗的情况对他们而言是个机遇。 如今已是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九斗已经慢慢恢复生机,码头也快建好了,于同他们也彻底将这个地方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在九斗过上了稳定幸福的生活。 于同他媳妇很有术数天赋,这是之前村里扫盲学习时发现的。 在方军的治地,有本事的人走哪都不愁生计,于是他媳妇刚是在做什么水文方面的统计工作。 于同自己没媳妇聪明,较为突出的长处就是力气大不偷懒,可惜在方军的地界,这样的人并不出挑。 好在,他比较幸运,还有重建九斗且自愿落户的经历,顺利找到了一份在九斗与兴和两地运送物资的工作。 这份工作待遇还不错,有不少人羡慕,可于同对此并不满足。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 在自家媳妇的鼓励下,他也趁着工作闲暇自学了不少东西,近期就打算参加考试,去九斗的运输分部谋个文职。 九斗与兴和间的路早已修缮过,比以前好走不少,如今往来一趟的速度飞快。 眼看着就快到兴和了,于同快马加鞭提起速度,盘算着等进了城先去吃个早饭。 没过多久,他就到了城门跟前。 时间虽早,但这会儿进出城的人已经开始排起小队。好在守城的兵士做事很利索,队伍一直在往前动,没怎么停下过。 过了一会儿,终于轮到于同。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身份证”递过去,兵士扫了一眼,很快就挥手让他进城了。 这种身份证是近日刚在各地流行开的,每个正经百姓都能在户籍部定制一张。 这东西的材质和工艺都很特别,上面写着一串数字,每个人的都不一样。 那数字的部分不知是用了什么手段,竟然是凹进去的,还涂着一种在光下会变色的油墨,简直和法术一样,于同估计没人能有造假证的本事。 不过,制作身份证也需要时间,每日户籍部都在排队,人满为患,所以目前多数人仍在使用临时户籍。 眼下只有少数人拿到了证件,于同就是其中之一。 对此他颇感幸运,也十分自豪。 每到要出示证件的场合,于同就会下意识将胸挺得像家里养的大公鸡一样鼓。 这会儿,他收回了证件,便顺顺当当往城里走。 随着兴和的车马越来越多,城中也重新规划过道路。 车马都在路的最中间走,往旁边还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最边上的就是人行道。 于同轻车熟路将马车停到运货仓库附近的停车棚里,接着快步往附近的小吃街走去。 来到小吃街口,抬头一看,空中横着一块儿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兴和甘薯食材节”。 常来兴和的于同对食材节并不陌生,见状有些激动,忍不住念叨道:“太好了,已经有好一阵没举办食材节,今天终于遇到新的了!” 念完,他就加快脚步走进小吃街。 这会儿快到上工时间了,小吃街也热闹起来。卖餐点的人嗓门响亮地喊着话,空中不时飘来勾人的香气,于同很喜欢这样有人气的地方。 他走到自己常吃的一家早点摊跟前问道:“江小娘子,我看咱这又办食材节了,你摊上有啥新鲜的好吃食吗?” 江小娘子一笑:“原来是于大哥啊,你算是来对地方了,最近甘薯的新食谱有不少,但我家摊子做出的花样可是最快做多的!” “像是什么甘薯馒头、甘薯粉、甘薯面条、炒甘薯粉……我们这都有!哦,不过炒甘薯粉只中午和晚上卖,这会儿不做。” 于同听得头晕目眩。 甘薯,方地的人都不陌生,那是一种产量很高又能当干粮吃的好东西。但那东西之前宝贵,都只是听过,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于同连甘薯长什么样都不清楚,更别说什么甘薯粉了,完全想不到是啥样啥味道。 刚才江小娘子说的那些,于同都想尝尝看,不过肚量有限,一顿肯定吃不满足,看来得分好几顿来吃了。 馒头和面条,都是于同熟悉的饱腹主食。想到等会儿要干重活,中午忙起来说不定就顾不上吃饭了,他便打算在这两样里挑。 但馒头还得配点小菜吃,他迟疑片刻说道:“那就来碗甘薯面条吧!” “好嘞!” 江小娘子手脚麻利,没多久就将面条端了上来。 敦实的大碗中,灰褐色的宽面条里搀着翠绿的菜叶,碗底有少量汤水,看上去晶亮亮的一碗,让人很有食欲。于同搅拌了一下,面已经放过了调味料汁,江家小摊的调味可以说是一绝,保准好吃。 于同口味重些,又从桌上的小罐子里舀了两勺辣子浇进面里,再搅拌一番,这下要正式开吃了。 面条不烫,温热的刚好入口。 吃起来比寻常吃的面要软,却也带着一丝韧劲,或许甘薯本身带些甜意,调味后的甘薯面条也是甜咸适中,是于同从未吃过的风味。 于同大口吸溜着,没多久就把碗吃了个干净。 饭后十分满足。 于同擦完嘴,刚要说些什么,就见江小娘子正给一个客人装外带的面条。 以前外带,面碗都要自个儿带过来的,这次她却是从摊位上直接拿了个质地奇怪的小圆碗装好了,还盖了个盖子,放到客人带来的塑料袋里。 塑料袋于同认识,也是近期开始流行的东西,很神奇,明明是个兜袋,装汤水却也不会漏。 那小圆碗却没见过,看着还挺新鲜。 “这种碗是新进来的货吗,什么材料做的啊?”他好奇地问。 江小娘子转头笑道:“是,这是城里新弄出来的一次性纸碗,今天才刚用上。当临时的饭盒很方便,还能帮大家省下洗碗的时间。” 等后面哪有新的灾情了,这种纸碗也轻巧干净,方便运输,可供受灾百姓使用。 用过的纸碗和塑料袋兜都需要丢到专门的回收桶里,每天会有人集中回收。 据说经过处理,那些材料又能用到其它地方去,也不会浪费掉。 如果有人在城里乱丢塑料袋,是会收到处罚的。不过,像塑料袋这样的东西,家家户户一般都会留下来接着用,最不济都能用来装个垃圾,没人乱丢。 反倒是纸碗不好洗,丢得就比较勤快。 之前没有塑料袋的时候,城里也不让乱丢东西,还不能随地吐痰大小便。最开始大伙还不太自在,但日子久了,习惯了,就都觉得城里干干净净的很畅快。 不止是垃圾,其实在兴和生活还有很多规则。 但正是因为这些规则存在,大伙才会感到安心和舒服,因为人人都会遵守规则做事。 江小娘子一边忙活,一边说着一次性碗的事,于同也边听边点头。 出于工作需要,他自认来兴和城也算频繁,却仍追不上县里新鲜东西出现的速度。 最近,兴和的福利铺正在升级中,空间似乎要再扩大许多。 虽然还没正式升完,但仓库这边已经多了不少好东西,他也得同步往九斗运货,忙得不可开交。 不过,看起来辛苦,却也能增长许多见识,回去可以讲给媳妇听,于同觉得甘之如饴。 想到这里,他不再耽误时间。 飞快起身告别江小娘子,于同又去临近的摊位上买了个烤红薯揣在怀里。这东西闻着香喷喷的,听说也顶饱,饿了垫巴几口再合适不过,很适合工作间隙拿出来吃。 买完,就要赶紧去安排运货的事。 这次要运的重点物品,就是一批“塑料制品”。 此前,塑料这东西是谁都没听过的,但后来福利铺一上新,大家一用,就察觉到了其中的便捷之处。 就拿塑料盆来说,比起木盆的重量简直就是轻飘飘的一个,又很便宜,质量也挺结实,轻易不会摔坏,在哪都好携带。 说点不吉利的。 日后若是遇到事了,背着这个盆逃荒都能轻松许多。 往常逃难时谁会带盆?木盆子简直沉死人,塑料盆就没有这样的困扰。 再就是一些塑料餐具,也都是轻巧耐用的款式,还有些杯子衣架类的小玩意,全是常用的东西。 还有一种新奇的东西,名叫保鲜膜,竟然是透明的,和玻璃很像。说是用上它就可以让食物存放更久,不容易坏。 于同刚打眼一看,发现小吃街已经有不少摊子都用上保鲜膜了。 琢磨事情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于同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仓库门口,门前又是排起了不少人。 毕竟不止九斗,其它地方也是需要从这里运货的。 站在于同前面的恰好是个熟人,负责往洒张运货,两人就闲聊了几句。 “感觉塑料盆不错,叠在一起能运很多,也不太重。”于同道。 “唉,我可真羡慕你们!我们那边每天都有人来问,啥时候能多运点塑料盆回去。但最近确实没办法,眼看着秋天都快到尾巴了,还得先腾出空间运棉服才行呢!”对方无奈地摇了摇头。 于同这才想起来,似乎好多地方都还缺御寒的装备。 九斗之前搞建设的时候,这方面的准备倒是一口气做足了,他运货就不用再考虑这些。 “最近运输队又新添了许多人手,为了往更北的地方送货呢。唉,都不容易,希望今年冬天快些过去吧!” 说完这个,两人就沉默下来,安安静静排队了。 * 升级让盛珺的超市多了不少东西,种类不是一般丰富,大伙光统计分类整理都花了许多时间。 这次最大的变化就是多了一些塑料制品。塑料是很神奇的材质,秋娘她们拿了不少去分解研究,想要快些利用石油做出类似的东西来。 在盛珺的提议下,县里又新设了一个负责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的部门。 研究这些都需要时间,在此之前,处理塑料就靠盛珺系统提供的塑料回收服务。 近期,县里每日收集的废弃塑料袋都会送回盛珺这里,然后被黑洞一样的系统处理掉,倒是很干净。 虽然新品很多,但寒潮的事还没结束,枣儿她们暂时也没对商品做太多规划,把心思都耗费在了棉服和一系列保暖物资上。 同时,兴和的图书馆也开始筹建了。这将是北地第一所图书馆,等建设完毕,其它地方也会陆续规划起来。 这是一件很有发展意义的事。 为了快些落实图书馆的事,枣儿她们还改造了一栋现成的楼屋。 这幢楼屋装潢精美,用料惊喜,最早是属于某富商家的大型酒楼,后来就变成了县办的餐馆。 再后来,统一规划小吃街时,餐馆就跟着一起搬了家,这屋子也空了出来,此时正好能派上用场。 房屋的装修已经很完备,室内无需大动干戈,只需要简单收拾一下,再定制一批书架就行。 在图书馆租借书籍是免费的。 不过,盛珺那里的书后续也会在城中大小书肆里售卖,如果有人在图书馆读到了哪本喜欢的书,想要买来珍藏,也完全没有问题。 要修图书馆的事很快在县里传开。 免费不要钱,进去可以随便看书,还可以借书出来看! 这样的好事大家自然很有兴趣。 兴和作为最先扫盲的地方,平均文化水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县里的常住人口只要年龄够,基本都能识字,认识拼音,具备读书的基本条件。 大伙对书都不陌生,同时也知道书的珍贵之处,对看书这事十分憧憬。。 因为时间与资源都有限,人们寻常读的主要就是县里的那几套课本。 其它书籍除非是工作需要,较少有机会接触到。 不过,方仙儿这里的书,排版装帧都和寻常的书籍不同,读起来并不乏味枯燥。还有些插图插画。大伙都挺喜欢看。 大伙热衷看书这事可以理解。 毕竟,县里的精力都放在搞发展上,除了年节活动外,虽然有些娱乐,但也不算太多。 人们最常的消遣就是吃美食,或是买些新鲜玩意回家。 正好秋收也结束了,接下来会稍微清闲一阵,所有人都对新开的图书馆十分期待。 为了不影响百姓们的生活,搬书这事都是枣儿她们组织人在夜里做的。 在万众瞩目之下,图书馆正式建成,随之自然也多了一批新的工作岗位。毕竟图书馆开馆之前,工作人员肯定要先培训到位。 于是,新一轮的招工就开始了。 能在图书馆工作,环境肯定很好,待遇更是不用发愁。 最重要的是,能比其他人拥有更多与书打交道的机会。 县里报名的人摩肩接踵,这几乎是目前县里最火爆的一次招工活动。 经过层层严格选拔与培训,图书管理员名单终于水落石出。 等管理员们成功上岗后,图书馆的大门也彻底向百姓们敞开。 想要进馆参观的人很多,但好在大家的休息日不同,白日里错着时间过来倒也没那么拥挤。 只是到了晚上下工的时间,来的人就变多了,还得排队限流。 图书馆不会开到很晚,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休息日或者闲暇时间过来。 今个儿就是图书馆正式开馆的第一天。 百姓们早早过来排上了队,等了一会儿,就看见图书馆里走出个女人。 这是新上岗的图书馆管理员之一,名叫芦花,她之前一直在福利铺里工作,已经干了好几年。 福利铺的岗位很难考,无论在哪都很抢手,待遇和福利极好,有什么新的好货也能第一时间知道,还能享受到不错的员工折扣。 所以,有本事的芦花一直是家人的骄傲和邻里间交口称赞的热点。 在外人看来,芦花的工作简直是可遇不可求,但她自己却有些不同的想法。 她觉得在福利铺升职是件很有难度的事,心里一直想要做些更有意义的工作,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很快,她就听说了要建图书馆的消息,图书馆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是县里新兴的项目,机会肯定更多。 于是,芦花很快就来报名管理员的考核,在通过考试后成功转岗。 此时此刻,她手中正举着一块大牌子,手指比出“嘘”的手势,示意图书馆前的百姓们压低声音。 牌子上用加粗加黑的打字写着:排好队,不要挤,进去以后记得尽量保持安静,别打扰其他人看书学习。 排队时遵守纪律,对于兴和百姓们来说也是已经养成的好习惯。 很快,队伍里就连交头接耳的人也没了,都静静等着放行。 芦花很快将手中的牌子交给另一位工作人员,领着第一个登记完身份的幸运百姓进入图书馆中,这是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女人。 刚一进馆,女人就愣住了,钉在原地呆了一会儿,然后不自在地搓了搓胳膊。 无它,这里的书实在是太多了! 女人原来也去过县里的书肆,可和这里一比,就像路边的食摊与金碧辉煌酒楼的区别一样。 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酒楼比食摊消费高出许多倍,而这令人感到震撼的“书楼”,反倒是个可以免费看书的包容地方。 在高大结实的书架上,各色书籍琳琅满目,每个架子上都挂着几块立牌,写明了书籍的类别,一眼看过去十分清晰。 可纵使如此,女人的大脑仍是一片空白。选择太多,一时都不知该从何看起。 芦花对此并不意外,她第一天来也是差不多的反应。 她很快从一旁的柜子上取下来一本簿册递给女人,让她自己先看,然后又捧着一摞册子去招呼剩下进来的百姓们。 女人接过册子翻开,发现这是一本图书分类大全,每个条目后面还贴心地做了注释。 比如学术类书籍后面写的就是:“助你深入感兴趣的科目探索钻研,更进一步!” 后面列出了各科的小类别划分,基础科目应有尽有。 然后是实用技术类,例如什么母猪产后护理等。 另外还有文学类、哲学类、科普类,儿童读本也有。 只看册子,都觉得津津有味。 总而言之,可以根据册子上的介绍,按照自己感兴趣或者想要精进的类别来挑选书籍。 在册子最后还标了几条图书馆的注意事项。 图书馆内书籍可以随便取阅,但看完后必须放回原处。馆内无法留宿过夜,阅读者需要在闭馆前离开。 每人每次可以借三本书,在归还之前无法借新书。这也是为了方便大家以家庭为单位借书,一个人借一家人看,少跑几趟图书馆,也能减少人流。 当然,借阅的书籍必须好好爱惜,这算是最基础的要求。 女人看完册子,心里便不像刚才那般茫然,已然有了借书的方向。 她跟着指引先来到了学术书籍专区的语言类,取了一本《月丽语入门自学900句》和《古莫国生活常用语》。 月丽和古莫都是本朝周边的小国家,女人曾在方仙儿的历史和地理课本里见到过,对这方面很有兴趣。 接着,她又转身去了儿童区,取了本童话合集,打算带给家里的孩子们看。 捧着装帧漂亮的三本书,女人就要去服务台办理借阅。 借阅手续很简单,她很快便带着包好的书踏上了回家的路。 已经离开图书馆很远了,鼻尖却像是仍萦绕着淡淡书墨香,那香气仿佛能填满心底,带来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明明还没开始阅读,女人却已经觉得快乐,心中充满期盼。 当日,有无数百姓都带着书册回到家中。 在亮堂的煤气灯下,有些人家是一个人念给所有人听,有些则是几口人各自捧着一本书,如饥似渴地读。 图书馆的出现,让整个兴和焕发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面貌。 专业的技术类书籍也给各项工作带来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在街道上,随处可见夹着各种书走路的人,工作闲暇之余也总有人手不释卷。 还总能听到有人在操着蹩脚口音练习外语。 盛珺借着机器人壳子在大街上逛了一圈,只觉得这座图书馆建得果然没错。 它就像是变成了城市的心脏,充满活力地跳动着,为人们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使整个兴和焕然一新,朝气蓬勃。 在这个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的时代,触手可及的知识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格外纯粹的幸福感,这种感觉真好啊。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0685/2863759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0685/2863759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