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朕想青雀了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成为从者的我竟然是假面骑士 NBA:篮球之王,黑粉越多我越强! 乔念叶妄川 原神:盘点泪目场面,从芙芙开始 惊悚:七个人格?这位法医太变态了! 大仵作:喜来,又死一个 全民转职:驭龙师的我可以斩神! 抢夫成婚:傲娇皇子被我拉下神坛 让外戚再次伟大 柯南里的古美门刑事

齐王谋反案所带来的影响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波澜,且久久难以平息。 毕竟,在这场谋反风波中,跟随阴弘智的官员勋贵数量众多。 要知道,谋反之事自古以来便是天大的罪过,又岂能是小事一桩? 然而李世民在面对此事时,心中有着诸多考量。 一方面,老李家的名声至关重要。若将此事大肆张扬,闹得不可收拾,必定会让皇室颜面扫地。 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作为皇帝的威望,更会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进而影响到他一直以来极为注重的政绩。 李世民深知,自己在位期间,大唐的繁荣稳定、律法的公正严明,都是他政绩的重要体现。 而如今,这起谋反案的出现,无疑给这份政绩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得不提的是,大唐一年之中判处死刑的犯人仅仅几十个。 这一现象,乍一看似乎是大唐的道德水平极高,甚至远超后世。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目前,无论是大理寺还是地方司法机构,在面对可能涉及死刑的案子时,都表现得极为谨慎。 每个这样的案子,都会历经一审、二审,甚至在审完之后还要反复再审。 判官们为了避免判处死刑,可谓是绞尽脑汁。他们在浩瀚的律法条文中不断寻找漏洞,想尽办法为犯人寻找逃脱死刑的途径。 在这个时代,判处死刑绝非是一件能为自己增添业绩的事情,相反,它已然成为了一个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污点。 所以,在这起声势浩大的谋反案中,真正会被判处死刑的人,包括阴弘智在内,绝对不会超过五十个。 而在这五十人当中,有四十多人大概率是没有强大背景和后台的。那些跟随齐王参与谋反的江湖人士,无疑成为了背锅的主要对象。 他们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庇护,只能无奈地承受着最为严厉的惩罚。 而那些有背景后台的人,则可能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在这场风暴中侥幸逃脱,或者仅仅受到相对较轻的处罚。 “谁教你这么叛的?” 看到孙伏伽送到东宫来的判决书,几乎清一色的降职罚俸,李承乾直接甩手就丢在了地上。 “殿下,这都是根据贞观律判卷,上面的每一条,皆有法可依,有法可询。” “非是臣擅自决定,亦是大理寺官员共同审判而决。” 孙伏伽面色平静,他早就知道,今天来送判决书,肯定没啥好事。 这是太子要在这方面对自己进行打击。 否则来送的人,就是大理寺少卿苏亶了。 “笑话,谋反的罪过,参与者皆死不可赦,到你连流放都没了?” “贞观律怎么写的,来,你给孤一条条解释清楚。” “不然,孤便要追究你是否为同犯,暗中参与谋反之事。” 李承乾冷笑着说道,这要是放到后面的朝代,谋反可是要诛九族的,别说人了,便是院子里的蚯蚓都要给砍成两半,鸡蛋都得把里头的蛋黄给摇散了。 唐朝律法宽容,谋反者死罪,牵连者流放千里,没收家产。 就抄家这块,李承乾还指望着发一笔小财。 “若按贞观律,首先斩首的,应是齐王。” 孙伏伽还是很刚的,朝野有言,说其有魏征谏臣之风。 当初设立"谏臣"这个官职,还是他向李渊提出来。 李承乾道:“对,是这个理,不过齐王那是陛下特赦,要不你也去找陛下,让他把这些人都给赦免了。” 孙伏伽有些生气了:“殿下这是强词夺理,既是如此,那恕老夫能力有限,办不得此案了。” 孙伏伽年纪也不小了,从隋朝到现在,已有五十多。 李承乾笑道:“好啊,既然孙寺卿要致仕,那孤就成全你,自现在起,你就不必去大理寺了,回家颐养天年去吧。” 孙伏伽脸色微变,他没想到太子竟如此强硬。但他也并非轻易退缩之人,遂挺直了脊梁,说道:“殿下,老臣一生刚正不阿,只为维护律法公正。” “若殿下执意如此,老臣也无话可说。但老臣相信,陛下定能明察秋毫,还这桩案子一个公道。” 李承乾冷哼一声,道:“你以为拿父皇来压孤,孤就会怕了?” “这案子本就该按律法严惩,若都如你这般轻判,那以后还有何人会畏惧律法?还有何人会把朝廷放在眼里?” 孙伏伽沉默片刻,道:“殿下,老臣并非轻判。此案牵连甚广,若大肆杀戮,恐引起朝野动荡,人心惶惶。” “且陛下也有意从轻发落,以显仁慈之君的风范。” 李承乾微微眯起眼睛,道:“仁慈?哼,仁慈是对那些忠君爱国之人,而不是对这些谋反之人。他们既然敢谋反,就该想到后果。” 之所以如此针对孙伏伽,是因为丈人苏亶遣人传了消息。 昨日夜间,孙伏伽单独进了牢狱去见阴弘智,具体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很显然,孙伏伽是在为其他人做事,否则不会不知避嫌的道理。 李承乾也能猜到,大致就是那些跟自己作对的人。 “行了,重新审定判决,该流放流放,该抄家抄家。” “谋反之案,罪在阴弘智怂恿诱导齐王,齐王年幼,自是可免去刑罚。” “事后,自然会将齐王贬为庶民,不需要你多操心。” “若你再送这般判决到孤这里来,那就别怪孤直接拿你问罪了。” 孙伏伽是九卿之一,李承乾是没有权力直接把他革职的,这事还要上报陛下,先前也就吓唬吓唬他。 当然,要是发了狠,直接把他关进东宫牢狱,大多数人也只能是干瞪眼,而后上奏天子,再是漫骂太子。 孙伏伽拱手道:“老臣自当秉公执法,还请殿下放心。” 说罢,孙伏伽转身离去。 看到孙伏伽走后,内侍文忠进言道:“殿下,奴婢听闻狄知逊那边有了些许线索,贺兰楚石杀人案,是清河崔氏做的。” “这孙伏伽并非魏王党人,与魏王少有交集,如今这般袒护,应是受了清河崔氏的指使。” 李承乾知道,这是文忠不想东宫树敌太多,毕竟孙伏伽也是九卿之一,在长安城内算位高权重。 早些年对李世民有功,就算是李承乾想撸他下马,李世民也是会保。 “且随他去,谋反案要是这么揭过去了,那还了得。” 历史上齐王谋反案,还真就是这么揭过去了,除了阴弘智外,朝堂很多官员勋贵,都只是轻飘飘的责罚一番,也就无事了。 但现在是李承乾,自然不可能这么简单。 “对了,魏征他们,现在闹成什么样子了。” “回禀殿下,如今魏征跟褚遂良牵头,跟那些被闹过的文官一起,还拉拢了不少御史,谏官,整体口诛笔伐的,就准备在两日后的早朝,声讨殿下。” 李承乾笑了,问道:“他们要给孤,安排个什么罪名啊。” 文忠微微低头道:“他们言殿下有失仁德,对朝中重臣魏征、褚遂良等不敬重。” “说殿下指使不良人辱骂朝臣,又在其门口泼洒金汁,此等行为实乃侮辱过甚,有悖皇家风范。” 李承乾冷哼一声:“连证据都没有,这是要把事情强行安在孤的头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魏征、褚遂良等在一些事情上固执己见,未能以大局为重,孤不过是稍加警示,以期他们能反思己过,更好地为大唐社稷谋划。” “这些文官,不是整天把儒家经典挂在嘴边吗。” “岂不闻老子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连圣人名言都不顾了,读的是什么书。” “行了,竹纸的事情,可以宣扬出去了,他们不是喜欢先声夺人吗,且看此回,要如何来争斗。” 掩盖一个热点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制造一个更大的热点。 在这件事上,李承乾自然早就有所准备。 “殿下英明。” “散步消息的人已经安排好了,只等下令行事。” 内侍文忠适当的拍马屁。 “行,那就开始吧。” 随着李承乾一声令下,次日。 关于东宫成功造出竹纸,以及将开放竹纸工艺的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一时间,整个长安都沸腾了起来。下至百姓,上至王公贵族,纷纷议论着这一惊人的消息。 尤其是对于那些渴望知识却因书价昂贵而望而却步的学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道照亮他们求学之路的曙光。 在大唐,纸张一直以来都价格高昂,普通的麻纸一卷便要数百文钱,那些质量上乘的纸张更是价格不菲,甚至可达上千文。 对于普通百姓家庭来说,购买一卷书的纸张费用几乎相当于他们数月的生活开销。 许多寒门学子为了抄书,不得不节衣缩食,四处寻找便宜的纸张或者借用他人的书籍来抄写。 那些原本准备声讨李承乾的文官们,此时也陷入了沉默。他们不得不承认,太子的这一举措为大唐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不仅如此,亦是有名臣上疏圣人。 “夫纸者,载文传道之具也。” “今太子造竹纸,此乃大功之举。竹纸一出,价格骤降,学子有望得书,知识得以广传。此利于国之根本,可兴文化,育人才,强社稷。太子此举,可谓有远见卓识,心怀天下。” 上疏的人是谷那律,是如今学问最深的经学家和学者,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 他的肯定,无疑对文学圈子造成很大影响,许多人对太子荒唐的印象改良,甚至不少寒门学子为太子喝彩。 毕竟竹纸出,典籍降,对寒门学子切身利益有大好处。 有了谷那律的开头,其他大儒也纷纷上疏肯定太子。 譬如颜师古,陆德明这些名儒,还有许多文臣官员。 似乎只在一夜之间,太子的名声就在整个长安城内疯传,人尽皆知。 长安城中,魏征府邸。 庭院里,魏征背着手站着,眉头紧紧皱着,不停地来回走动,心中十分烦乱。 太子造出竹纸这件事,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掀起了层层波澜,把他们几日的准备,搅得稀碎。 竹纸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很大的益处。 竹纸的出现,可振兴文化、培育人才、增强国家实力,这是一项很大的功绩,不能轻易地否定。 可问题在于,他怎么能咽下这口气,这些年,哪怕是陛下,那也曾怼赢过他,如今太子这是要把金汁,强行塞入他的口中。 还要把他的嘴巴捂上,不让其吐出来。 然若强行责难,难免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这时,褚遂良匆匆忙忙地赶过来。 见到魏征,拱手行礼,说道:“魏兄,现在太子造出了竹纸,得到了众多大学者的赞誉,吾等又该当如何。” 魏征沉默了片刻,心中权衡着利弊。 过了很久,说道:“暂且先观察。太子虽有造出竹纸的功劳,但是先前的过错不能忽视。” “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做决定。不能因为一时的好处就忘记太子的过错。” 褚遂良点点头,这话虽有些伤气势,但也觉得此时没有更好的办法。 说道:“只能这样了。太子现在名声大噪,如果我们有所行动,恐怕会引起众人的愤怒。” “竹纸这件事,虽然让很多人改变了对太子的看法,我们也不能就这样停止。” 魏征长叹一声,心中之气得不到舒畅:“这件事应当谨慎,不能莽撞。暂且观察太子后续的行动,再做筹划。” 太极宫中。 李世民翻看着这两日上奏的奏疏,字里行间,均是对太子的夸赞之词。 而这些上疏的人,无一不是有着很好的名声。 对于太子的行为,李世民自然是感到自豪骄傲。 书籍降价,大唐必然涌现更多的优秀学子,更是能对世家门阀垄断知识之事,造成强有力的冲击。 然而太子声势如此之大,又让李世民有些担忧。 先前青雀在文,太子在武,相互竞争自有平衡。 可这般,平衡要被打破了。 太子在文治武功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青雀的括地志与之相比,相差甚远,更别说太子还在编辑天工开物。 这里面还涉及到人才储备,原本东宫底子单薄,如今声名鹊起,必然不少人才去投奔效力。 加之谋反案使得不少官员被降职,似乎天地人和,都在向着太子转移。 这对于李世民来说,可不是好事。 且明日早朝时,他必然还要赏赐太子。 思虑良久,李世民吩咐道:“朕想青雀了,让他明日入宫,旁听朝政。”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2443/301113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2443/3011134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