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毒妃她从地狱来 > 第1139章 不能解开绳子

第1139章 不能解开绳子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大魏清账人 原来缩小光波是远古术法 网游之奇货可居 禀报王爷,王妃有喜了 师尊逼我成真仙 意识觉醒后,白月光手撕剧本 重生嫁给前夫他兄长,让他火葬场 寒光以媚 只有声音能治愈 异神深渊

她一夜未眠,用忆核之力逐一触碰每一件遗物,唤醒它们尘封的记忆碎片。那些画面如烟浮现:孩童朗读声、妇人纺纱歌、节庆锣鼓、婚嫁红烛……还有那一场大火,官兵举着火把高喊:“焚书清心,涤荡邪念!”百姓跪地哭求,却被铁链拖走。而在这片灰烬深处,竟有一道隐秘的地窖入口,藏满了未被发现的典籍与手札。 翌日清晨,念安召集全村老少,立于倒塌石碑前。“你们想记得什么?”她问。 一位少年怯生生举起一块陶片:“我爹说,这是爷爷小时候写的字,可我不认得。” 她接过陶片,指尖轻抚其上刻痕,闭目凝神。刹那间,忆晶石光芒流转,一道虚影浮现??一个十岁男孩伏在土炕上,就着油灯微光,一笔一划写下:“吾志在学,愿为乡里传文脉。”字迹稚嫩却坚定。那孩子抬起头,眉眼竟与眼前少年有七分相似。 全场寂静。 “那是你曾祖父。”念安轻声道,“他没能进学堂,但偷偷跟先生学了三个月,回来教邻里孩子识字。后来被抓,打断双腿,关押三年,出狱后仍每日默写《千字文》,直到临终前一日。” 少年双膝一软,跪倒在地,抱着陶片痛哭失声。 人群骚动起来,有人颤抖着掏出藏了多年的纸片,有人从房梁取下布包,有人挖开灶台底下的暗格。一本残破《论语》、一张泛黄画像、一段编了一半的竹简……越来越多的东西被捧了出来。念安一一接过,以忆核唤醒其中记忆,将过往一幕幕投影于空中,宛如重演百年悲欢。 第三日,消息传开,周边村落陆续有人赶来。他们带着怀疑,也带着隐隐的渴望。起初只是观望,待亲眼看见祖母年轻时的笑容从一张褪色画像中走出,听见父亲幼年背诵诗文的声音自一枚碎瓷片中传出,终于有人忍不住扑跪在地,嚎啕大哭。 “原来我不是野种……我家真的有过名字……”一个流浪汉抱着族谱残页喃喃自语。 念安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些久违泪水洗刷的脸庞,心中翻涌难言之痛。她忽然明白惠婉为何最终选择交出钥匙??不是出于悔恨,而是因为她终于听见了这种声音。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遗忘,是连“想要记得”都不敢启齿。 第五日,她决定在此建一座“拾遗堂”。 没有砖瓦,只用拆下的旧屋木料搭起简陋棚屋;没有匾额,仅以炭笔在布幡上写下三字;没有书籍,全靠众人一点一滴拼凑。她亲自教孩子们辨认残卷上的文字,逐字翻译古语,记录口述家史。每晚燃起篝火,轮流讲述自己听过的老故事??哪怕只是零碎几句,也要说出口。 第七日夜里,狂风骤起,乌云压顶。 忽有马蹄声破空而来,数十骑黑衣人冲入村庄,手持火把,为首者冷声道:“奉巡御司令,查缴逆书,清剿妄言之徒!” 村民们惊恐四散,唯有念安立于拾遗堂前不动。 “你们已不在清心院编制之内。”她看着那领头之人,认出他曾是旧窑场守卫,“如今为谁效力?” “秩序不容动摇。”那人挥手下令,“烧了它!” 火把掷出,干草屋顶瞬间腾起烈焰。念安猛然抽出藤杖,忆晶石爆发出刺目蓝光,一道无形屏障横亘于前,火焰竟被逼退三尺,形成诡异对峙。 “你们烧得了屋子,烧不了记忆。”她声音不高,却穿透风雷,“昨夜那个孩子已能背出《百家姓》前二十姓;昨晨那位老妇亲口说出她祖父的名字叫陈文远,死于"澄心案";今晨出土的陶罐里,藏着一份百年前村民联名请愿书,请求朝廷重开边地私塾……这些,你们怎么烧?”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双惊惧又倔强的眼睛。 “你们可以杀我,可以毁物,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肯说,我们就没输。” 话音未落,四周山岗忽然亮点灯火。一盏、十盏、百盏……无数村民提灯而来,手持残卷、家谱、信笺,围成一圈,默默站立。他们不说话,只是举着手中之物,像举起一面面无声的旗帜。 黑衣人迟疑了。 火光映照下,一名年轻士兵突然扔掉火把,摘下头盔,哽咽道:“我娘……临死前一直在找她的婚书……她说那是她活过的证明……” 带队之人怒喝:“闭嘴!你是巡御司的人,不是百姓!” “可我也曾是孩子!”那士兵嘶吼,“我也曾问我娘"我们是从哪来的",她却只能摇头!现在我知道了……我不想再忘了!” 其余士兵面面相觑,有人悄悄后退,有人低头垂手,无人再敢上前。 领头者咬牙切齿,终究下令撤退。 火势渐熄,拾遗堂只剩焦梁断柱。次日清晨,人们自发重建,这一次,不止本村人,十里八乡皆来相助。木匠送来新梁,农夫运来稻草,妇女缝制布帘,孩童采集野花装点门楣。七日后,新堂落成,墙上挂满誊抄复原的文字,屋角设了小小祭坛,供奉所有未能找回姓名的亡魂。 念安在堂中央立起一块石板,亲手刻下第一行字: **“此地曾忘,今始记。”**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离村那日,上百人送至村口。那曾问“以前有学堂吗”的孩子跑上前,塞给她一只粗糙陶杯:“姐姐,这是我做的,送你喝水。” 她接过,杯身歪歪扭扭刻着两个字:“记得。” 她眼眶发热,蹲下身抱住孩子:“你会是个好先生。” 北行之路愈发艰险。朝廷虽未明令缉拿,但各地暗桩密布,传言四起,称“妖女惑众,煽动民变”。她不得不昼伏夜行,借微光使者网络辗转潜行。途中所见,令她心寒亦心热??有些村庄已被“静心队”提前清洗,百姓眼神呆滞,家中无一字片纸;而另一些地方,则悄然兴起地下讲学,老人秘密教授孙辈古文,少女躲在谷仓抄写《女诫》之外的篇章。 第十日,她抵达一座废弃驿站,原是前朝传递军报之所。破败驿厅内,忽觉忆晶石剧烈震颤。她循感应深入地底,竟发现一条隐秘地道,尽头藏有一间密室。墙上挂满地图,标注着全国七十二处“记忆埋藏点”??有的在古寺佛像腹中,有的在老井石缝,有的深埋祠堂祖宗牌位之下。 桌案上留有一册手札,扉页题字遒劲: >“若有人寻至此处,请代我完成未竟之事。 >??拾忆书院末代院长林知远” 念安呼吸停滞。林知远,母亲的兄长,她的舅舅,二十年前被列为“叛国者”,满门抄斩,唯余传说中逃脱的幼女。 她颤抖着翻开手札,一页页读去,泪如雨下。 原来当年清心院并非凭空崛起,而是皇室联手权臣,借“宁神运动”铲除异己。林家世代执掌书院,坚守“以史为镜”,拒不配合篡改教科书,遂成眼中钉。母亲林知微本为医官,因发现“澄心露”致幻真相,携女逃亡,途中产子即亡,临终前将毕生记忆封入蓝芽花种,植入胎儿命脉。 而林知远并未逃走,而是假死遁入地下,组建“微光”网络,联络各地义士,保存文献,记录冤案,等待后人觉醒。他在最后一页写道: >“我知我将死,但我信,血不会白流。 >只要有人继承忆核,只要有人敢听真相, >总有一天,风会吹开遮目的幕布。 >我的女儿若还活着,请告诉她: >她不是工具,不是试验品, >她是我们所有人,活过的证据。”” 念安伏案痛哭,久久不能起身。 三日后,她点燃密室机关,将地图拓印七份,分寄七路微光信使。她知道此举将引来更大追杀,但她不再躲避。 她开始公开现身,在集市演讲,在废墟授课,在刑场遗址诵读冤者名录。有人唾骂她是祸根,也有人跪地叩首称她为“忆母”。她不辩解,只做一件事:让每一个愿意听的人,听见自己的过去。 一个月后,她行至南方水乡。小镇临河而建,青石巷幽深。她在茶馆歇脚,听见邻桌老人低语: “听说北边有个女子,能让死人说话。” “胡扯!人都死了还能说话?” “不是真说话……是……像是梦里听见的……我侄子说,他摸了那女人给的石头,当晚梦见爷爷哭着说"对不起,没能护住家谱"……醒来就挖出了埋在桂花树下的盒子……” 念安低头饮茶,嘴角微扬。 当晚,她入住客栈,夜半忽闻窗外细响。推窗望去,一名蒙面女子立于檐角,递来一封密信: >“醒心监截获紧急军情:西北三州暴乱,民众持械反抗"静心令",口号为"我们要记得"。朝廷震怒,拟派大军镇压,并重启"澄心工程"。柳含霜力谏无效,已被软禁。速归京,或可阻止血洗。 >??微光?辰位” 她攥紧信纸,目光沉冷。 若天下已开始苏醒,她便不能再独行。 翌日拂晓,她折返南下,直趋京城。 沿途所见,愈发明晰:越来越多的孩子会问“从前是什么样”;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回忆父母的名字;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自发刻写的“记忆碑”。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大地深处酝酿,而她,正是那第一道裂痕。 她取出《续忆录》,在空白页写下一行新训: >**“当一个人开始追问"我是谁", >那便是觉醒的开始。 >别怕答案沉重, >因为沉重本身, >就是真实的重量。”** 马蹄疾驰,尘土飞扬。 她知道,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但她也知道,这一次,她不再是一个人。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2588/353497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2588/3534971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