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镀金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抗战:从鬼子翻译官开始崛起 同时穿越:我在诸天证大道 全宗门摆烂,小师妹卷疯了 官场硬汉 盖世楚皇 修真归来当老祖 七零军少的外科大佬娇妻 神秘尽头 投笔定江山 救宋:从捡三个皇帝开始

涉及十六道的考试,要明确时间,主副考官,录选员额,考题等各项事宜,按着往届的来办,这是要经过大朝会的,当然了,到这一层仅是走个流程,真正起作用的,是大朝会前召开的御前廷议。 天子有什么想法,参加御前廷议的诸臣会知晓,在此期间,诸臣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意见,以最终促成科贡的前期准备。 但现在呢。 情况跟先前不同了。 就眼下这复杂多变的朝局及大势,使得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天子对很多事,很多人都是有不满的。 不该掺和的事,谁要是掺和了。 那结果是好是坏,这是谁都说不好的。 所以针对于一些事,想在其中推波助澜的就少了。 别推到最后,把自己给推进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熊严明显是察觉到了什么,故而在御前所讲,仅是涉及到诸道科贡时间,大致录选员额,东域诸道考试解决等一应事宜,而最为关键的诸道主副考官,考题这些事宜,熊严是提都没有提。 作为礼部尚书,熊严是可以举荐人选的,是可以初定诸道考题的,可是这次熊严却是没有这样做。 为什么这样? 熊严看出天子对抡才的决心与意志。 这是宁缺毋滥的态度!! 做到一部尚书这等高位,所要考虑的,洞察的,就不仅是职权范围内的事了,对于其他领域及层次的,也要有所考虑及洞察,这是必须要具备的政治素养。 如果连这点都不具备,那根本就坐不稳,也做不长。 “臣拜见陛下!!” 同样是在大兴殿,只是时间却不同。 中书省平章政事张洪,应召赶至御前,在楚凌的注视下,毕恭毕敬的作揖行礼。 “免礼吧。” 楚凌淡淡一笑道。 对眼前这位重臣,楚凌是很满意的,其在擢升中书省,在徐黜还活着时,对于其本职内的,那是一点都不含糊的。 其实不止是张洪,像吏部尚书史钰、礼部尚书熊严等,他们在各自本职内所作所为,楚凌都是很满意的。 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使朝局处在相对安稳下,这也是楚凌敢于将一些事放大的底气!! “涉及十六道的科贡,再有一个多月就该如期进行了。” 楚凌向前探探身,打量着张洪,“熊卿在前几日,向朕特意提及此事,针对此次科贡,有些事已然敲定下来。” “不过,涉及诸道主副考官,尚没有最终定下,朕这次召卿过来,就是想要谈及此事,对此卿是怎样想的?” 咯噔。 一听这话,张洪心下一紧。 熊严能想到的,他如何能想不到? 其毕竟是在中书省任职,所接触的人或事,远比熊严要多太多了。 别的不说,单单是这段时日所起风波,特别是廉政总署、榷关总署、锦衣卫、御史台等有司先后传讯、逮捕一批中枢官吏,这使中枢有司,从三省,到六部,至诸寺众监等,可是有不少人被抓了。 其中抓的最多的,那绝对是徐黜一系的。 尽管对此,虞都及京畿等地,对此议论的很多,可谓是讲什么的都有,但唯独在中枢层面,却没有人在公开场合提及过此事。 在中枢任职,没有这点警觉,那注定是走不长的。 仅是廉政总署、榷关总署、锦衣卫传讯与逮捕一批批官员,有意无意的在避开已死的徐黜,就不难看出些门道了。 廉政总署的执掌者,是睿王徽。 榷关总署的宗宰,是武安驸马。 锦衣卫的指挥使,乃是臧浩。 这三位跟天子的关系,那还用讲吗? 他们做的种种,势必不会影响到皇权威仪的。 而徐黜这个人,生前做了什么,不管是结党的,还是没有结党,那都是心知肚明的。 天子脾性怎样,满朝文武更是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了。 虽说徐黜的死很突然,是染疾病逝的。 可这并不代表天子就会由此放过。 这涉及的就深了。 但凡警觉的都会联想到后宫,也正是联想到这一点,他们却也不敢再深想下去了,这不是人臣能妄加揣摩的!! 在这中枢之上,很多时候你不能只想一个层面,这是需要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的,由此再去做出判断与选择。 “科贡抡才乃是我朝国策要事。” 在短暂停顿后,张洪动了,抬手朝御前作揖,语气铿锵道:“今岁在我朝十六道要召开考试,以为我朝遴选一批新才,然在臣看来,科贡抡才,涉及到十六道考试乃是要务急务,需陛下亲裁定夺才是!” 楚凌没有说话,笑着看向张洪。 他就喜欢跟聪明人交谈。 自己是什么想法,那都是一点就透的。 如果涉及十六道的主副考官,真想跟张洪探讨商榷的话,那在熊严提及此事时,大可与之商榷即可。 毕竟人是吏部尚书,举荐一些人,出任十六道主副考官,这是在人职权范围内的。 但是楚凌并没有这样做。 “臣这样讲是有原因的。” 见天子不言,张洪继续道:“在正统四年,陛下出于国情的考虑,改会试及殿试,使我朝科贡抡才更为完善。” “而至明岁,我朝将再召会试及殿试,这对参与考试的学子而言,将会是一次盛况。” “但站在国朝的角度,既召会试及殿试,那定要真正遴选出一批英才,以叫他们在中枢观政后,放任到各处担其职责才行。” “卿的意思,是今岁的十六道考试,要比往届更难一些?”楚凌向前探探身,笑着对张洪说道。 “陛下英明!” 张洪朗声道。 看来接下来的科贡抡才,只会是愈发的严格了。 与此同时,在张洪心中暗暗道。 从吏部提出铨选改制,推动高薪养廉,在朝的不少高官就看到这一层面了,而后出现了廉政总署,还是叫睿王徽暂领了,这就更加确定了他们所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贡抡才就是最后一环。 明确会试、殿试制度,这只是个开始。 向下的道试,府试,县试,肯定是要逐级进行改制的,至于怎样改,这是谁都不清楚的事情。 因为这一切的根源在天子这。 天子怎样想的,才是关键所在。 “卿能这样想,朕很欣慰。” 楚凌笑着对张洪说道,说这些时,楚凌从御案上的案牍中抽出一份名单,随即道:“针对十六道主副考官人选,朕初拟了份名单,卿来看看,若是其中有不合适的,卿可以讲出。” 言罢,楚凌将名单递给了李忠。 李忠低首双手捧起,随即便朝张洪走去。 张洪暗松口气的同时,心跳也跟着加快。 "道试必须要严抓才行。" 看着李忠、张洪二人,楚凌双眼微眯,"这是整个科贡抡才的关键,不把这一层给严抓起来,那通过各种手段,上来的滥竽充数之辈,就会危害到整个选才体系!!" 其实跟那些重臣想的一样,楚凌对于道试,府试,县试是有想法的。 按着楚凌的整体设想,道试是一道分水岭,是从读书人到官员的龙门,故而严抓道试、会试将成为今后的主旋律。 至于殿试,诸如科场舞弊、抄袭作弊这些现状就不可能出现。 毕竟是在天子眼皮子底下进行的。 能够从愈发严格的道试、会试选出的读书人,肯定是有一定水平的,楚凌要做的,就是确保这批群体的质量。 等到合适的时候,楚凌会出台一项政策。 即通过道试抡才,但却屡次在会试落第的,可参加中枢一应有司对外进行的吏员考试,这是为解决吏员整体素质的过渡性政策。 不想考可以,那就继续参加会试呗。 不过等中枢及地方,逐步推行到龄致仕制度,即便你真考上了,可到了岁数,该致仕还是要致仕的。 在这期间,府试、县试会逐步加强掌控,这其中操控空间极大的考题,会逐步向上进行收拢。 抡才的难点,就在于庇护。 而能通过这点的,一个是官官相护,一个是钱财开路,这些对于真正的寒门子弟,黎庶子弟是最为不公的。 这使得真正的人才,刚开始就可能被刷下来了。 而不是人才的人,却顶着位置就上去了。 等到这套制度运行个十余载,甚至是更久一些,待到大虞国力整体攀升到新高度,楚凌才会对科贡抡才,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到那个时候,官,吏,这两大群体会有对应的抡才制度,在该势推动起来,针对年纪会有明确要求,到了多大岁数,是不能再参与对应考试了。 不这样搞不行。 “这……” 张洪欲言又止的声音响起,让楚凌从思绪下回归现实。 楚凌看向张恢。 “卿是有什么想法?” 楚凌倚着软垫,笑着对张洪道。 “臣没有。” 张洪当即作揖道。 可张洪的心中,却是掀起惊意的。 就这份名单,涉及到的中枢官员很少,在地方任职的很多,明眼人都能瞧出这是以此次道试为媒介,只要所在道的考试进行好了,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他们一个个势必会从地方擢升到中枢啊。 “当真没有?” 楚凌再问道。 “没,没有。” 张洪回道。 要说没有想法,这是不可能的。 毕竟在这份名单中,有一些是一府主官,甚至是一县主官,尽管他们是担任副考官,可这在先前是没有此例的。 这份名单真要公布出来,肯定是会一些争议的。 但是张洪想归想,却没有讲出来。 因为在这些人选中,有一些是他熟悉的,而这些人在各自任上,都是有一定建树的,只是为官不够圆滑,做事过于耿直,故而一直都在兜兜转转。 像宗庆道治下的兰县县令马越,已经四十出头了,其先后在多个县任职,在任期间做了不少实事,可就因为过于耿直,不懂得与上官维系好关系,导致其兜兜转转,还是在县一级任职。 而马越有一项本事,是极其过硬的,那就是术算方面,只要是数字,那都欺骗不了他的眼睛。 张洪之所以对其有了解,是因为马越曾在西凉道任职,当然,这是在张洪赴任西凉刺史前的事情了。 也是这样,张洪才压着想要说的,这份名单,是有很多他不认识,不熟悉,但天子准备这样一份名单,会是临时起意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不可能。 “既如此,那就将这份名单,以奏疏的形式,从中书省呈递到御前吧。”见张洪如此,楚凌这才讲出心中所想。 “另,这次京畿道主官空缺,朕有意让卿来出任,此事要给朕干好,别出现任何差池!” “臣…遵旨!” 张洪停顿刹那,随即便作揖拜道。 这压力一下子就给到他了。 可偏在这件事上,他却不能有丝毫退缩。 真要退缩了,那天子就该有想法了。 可是这份名单,他到底该怎样写出来? 这成了张洪要考虑的事情了。 "不错。" 见张洪如此,楚凌露出淡淡笑意,如张洪想的一样,这次涉及十六道的主副考官,是他有意安排的。 这可以说是一次镀金,但名单上的那些人,都值得这样做。 跟张洪一样,只要他们所在道的考试,没有出现任何状况,特别是科场舞弊这等大事,那肯定是能向上晋升的,这批群体中的半数是要擢升到中枢的,剩下的也要有所调整。 而其中跨度看似很小,实则掌权很重的,当属张洪。 楚凌有意叫其出任门下省鸾台侍中。 至于张洪担心的,楚凌并不在意,因为一场悄无声息的考验,已经在无形中对中书省右相国王睿进行了,楚凌想要看看王睿到底是真的臣服,还是假的臣服。 如果是前者,那在今后一段时日内,中书省不会再有左相国了,而以右相国为主,以主持中书省诸事。 但要是后者的话,那王睿的仕途就到头了,楚凌准备再选一个人,来担任右相国一职,以此将第三时期的前期筹备平稳度过……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3213/3528187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3213/3528187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