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文娱缔造者 > 第282章 韩轼讲历史

第282章 韩轼讲历史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戒指通古今,流放太子奉我为神明 习武二十年,封神台前斩姜子牙 高武世界:觉醒每日结算面版 军训第一天,高冷校花给我送水 从纯血龙族开始不当人 大佬他忠犬又腹黑 生活与人生 只能秒大帝的我,化身大帝收割机 帝凰慕仙 撩拨王爷脸红心跳冷钰水洛蓝

“最后一个就是韩公子了?” “我还挺期待韩公子的,毕竟早就听说韩公子聪慧异常。” “感觉韩公子肯定会说很有意思的东西,我记得之前现代戏说历史这个风潮,就是韩公子发起的。” “真的?那我也期待了,因为这样说,即使不如二月河和沈子席,也肯定不会比贰孩子和淼淼差。” …… 在议论纷纷中,韩轼起身了。 “刷刷刷” 在场一百多道目光,全部聚集在了韩轼身上。 根据,可靠的科学研究,人在被受到瞩目的时候,有近一半的人会紧张,想着万一我说错了怎么办。 而另外一半则会兴奋,因为成为了众人的焦点,然后韩轼都不在两个里面,被所有人注视,他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 “我会以故宫的柿子是甜的还是涩的结束。”韩轼开头第一句话就把所有人弄得懵逼了,然后没等众人思考过来,就继续道:“英国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所以我用来做这次的开场: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汤因比,的确是一位很著名的历史学家,并且还是一位哲学家,他所写的十二册《历史研究》,就好像一把神器,可以在历史这个领域横行无阻,遇神杀神,遇魔屠魔。 所以,这个名字不少人是很熟悉的,至少沈子席很熟悉,只是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用这个作为开场。 “汤因比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在历史中看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就习惯性忽略,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韩轼道:“今天我讲解的题目是《圣人请卸妆》,虽然包括国外,全世界都是这样的,不过我没兴趣说国外的“圣人”,就说自己国家。” “郑板桥,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韩轼说着说着突然提问了。 虽然交流会的交流风格不同,但从来没有人,一开始就直接提问的,所以说在场的人都有些呆,没反应过来,没人说话。 还是李碧玺第一个来响应,打破了这种尴尬。 他道:“在康乾盛世,郑板桥是少有的涉及民间疾苦的诗人,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样的诗句。” 贰孩子也开口:“郑板桥绝对是一个好官,在他61岁时被罢官,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的流传,爱民如子说的就是他了。”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有了第二个一窝蜂就开口了,人们逐渐讨论多了。 “我对郑板桥的印象是他,很有才,具体不太熟悉。” “嗯郑板桥是文豪,不过他的气节,应当也很好,不是还有《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他的画很好吧,因为是记得前不久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了几千万。” 这些都是对郑板桥有点印象,但其实也不太了解的,下面的才是对郑板桥比较了解的。 “郑板桥是书法极其好,用隶体掺人行楷,创造了六分半书,他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并且他的画之竹、兰、石也是当时天下之一觉。郑板桥可以说是书法、诗、画三绝,并且忧国忧民,是当时为数不多好官之一。” 韩轼点头,也不知道想什么,一语惊人:“我对郑板桥的看法是影帝,没有错就是奥斯卡或者是金马奖的那个影帝。”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呆住了。 “影帝?” “这什么评价,真是在胡说。” 郑板桥,虽然在做官方面,虽然是有:以进士选范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又如故,为上官呵斥。 这个评价和之前“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几乎是相对的。 前者评价说是出自于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他是为清代词坛“粤东三家”之一,南词正宗可信度极高。 而后者,说郑板桥,爱喝酒被上司呵斥的,出自“虞山三布衣”之一蒋宝龄,所撰写的《墨林今话》,可信度也很高。 但这种情况之下,也不能说什么影帝,所有人看着韩轼,等着韩轼解释。 现场安安静静,这个情况是在交流会中比较难得的。 “法坤宏,山左五子之一,清代著名的古文家,他性格严谨,但在他所编写的《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关于郑板桥却有这样的记载:命皂卒脱其帽,足蹋之,或捽头黔面驱之出。” 韩轼环视众人,才继续道: “皂卒就在衙役和士兵,命令衙役和士兵,脱下帽子,用脚踏在上面,或者是抓着头发在起脸上涂字,驱赶出去,这就是那位三绝的郑板桥干的事情。” “之所以说他是影帝,并非这个,是因为郑板桥,一生养了数个男宠,白天忧国忧民,晚上与男宠厮混,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不是影帝是什么?” 韩轼的话,就好像炸弹一样,稀里哗啦的,爆炸了,安静的气氛瞬间本地破坏了。 诗画字三绝的郑板桥,忧国忧民的郑板桥,那个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郑板桥,怎么可能是同性恋,并且还饲养男宠。 所以,这下子不闹腾开才怪。 “怎么可能。” “这是在胡说吧。” “讲历史人物虽然没有什么限制,但也不能胡说。” “我只想知道,这下子怎么圆回来。” “呃,虽然我也嘴上没毛,不过我还是想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 其中张乔,他是比较喜欢郑板桥的字的,当然对于郑板桥也没有过多的了解,反正听到这里,立即拍案而起。 他大声呵斥:“古人,不是能被你随便抹黑的。” “抹黑?《墨林今话》有记录:不废声色,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需要我翻译这句话吗?”韩轼不为所动的道。 “外人看人有偏差,随意墨林今话根本不能用来当成证据。”张乔反驳。 这句话反驳得挺有道理,虽然蒋宝龄与郑板桥都生活在清朝,但毕竟是有时间差异的,跟何况人看人,也不一定准确。 即使是《史记》你也不能说是完完全全正确,更何况其他。 用此话来判定,的确武断了。(未完待续。)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4025/302600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4025/3026003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