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恐怖灵异 > 圣光骑士 > 第0908章 马卡洛夫

第0908章 马卡洛夫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无限末日逃生 穿越明末:开局从拯救傲娇公主开始 忍界:从木叶开始的虫姬 修仙:我的双手能解析复制万物! 武圣:从数据面板开始! 农门有空间,逃荒路上捡个宝 天上掉下个许愿池 穿越七零,我全家下乡了 我的非凡历险记 洪荒:火烧接引准提,老子金乌无敌

要新建一家大型重工业制造厂是非常难的。硬件设备其实最好解决,但人员方面是最大难关。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从别处拉一套人马过来。 如果这套人马本身就经历了多年磨合,有足够的组织和纪律,那么企业组建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国内在建国早期就经常这么干,从工业发达地区的某个工厂院校直接拉一批人到异地再建一家厂校。速度快,效率高。 周青峰接受国内那堆国企烂包袱也用类似办法。只要剔除冗员,加强管理,大部分企业几个月就能起死回生。否则"圣光"没可能发展的如此迅猛。 集团从大毛二毛家捡破烂也是同样套路。搬设备回来还不够,要重新招聘培训人员。如此还不如把原班人马高薪拉来重建,能省很多投资和时间。 按照周青峰的经验,只要把三分之一的骨干拉过来,剩下三分之二用国内人员填补,这就足以发挥以老带新的效果,还能提升流动性,灌输新鲜血液。 黑海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有几万员工,是可以造航母的大型重工企业。 它将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逐渐凋零,乃至破产。最终只剩千把人看守长满杂草的空荡厂区,其余人等自谋出路。 现在的"尼古拉耶夫"也面临同样问题,没有订单,没有拨款,全靠出售厂里的资产维持。拆掉"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就是无奈之举,出售"瓦良格"号更是如此。 按说有"圣光"掏钱,"尼古拉耶夫"的命运应该会更好些。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没"圣光"插手,这家造船厂还能苟延残喘个十来年。 有了"圣光"......三年都撑不住! 如今才两年,"尼古拉耶夫"就有大量职工流失。一则是续建"瓦良格"好用不了那么多人,二则是技术骨干被大量挖走了。 挖人的就是"圣光"。 马卡洛夫厂长对此是无可奈何,他养不起那么多职工,只能让其离开。而欧美又不需要"尼古拉耶夫"的技术人员,这批人很容易就被"圣光"雇佣。 受雇之后的船厂人员不会立马离开。他们只是换个身份待在"尼古拉耶夫"指导续建。就是简单的给足工资,改善管理,立马让船厂的工作效率提升十几倍。 有示范效应后,投靠"圣光"的人就更多了。 不单单是制造航母的"尼古拉耶夫"人心浮动,就连设计航母的列宁格勒涅瓦设计局也是如此。 其局长安东诺夫这两年不停带队到国内来活动,每来一次就能拿一笔钱,顺带留下一批人。每次不过一两万美元而已,花费不多。 “"圣光"正组织人员,准备建一家船舶设计和制造企业。经过两年的准备,人员基本都齐了。近一半是我们的人,此外还有一批日本工程师。” 马可世还真不知道这事。 马卡洛夫继续说道:“据说集团要在浙江沿海一带选址建厂,先从散装货轮和集装箱货轮开始入手,后期要制造LNG运输船和高端邮轮。” 马卡洛夫说着说着叹气道:“"圣光"压根不是来输血的,它是来吸血的。等"瓦良格"号离开,我们造船厂就会暴毙。” 老厂长年龄大了,一身重病,拖着残驱为工作奔走。马可世再次提议他也可以离开,但对方毫不犹豫的摇头。 “我拒绝了。"圣光"的人多次劝我,他们给我准备了高薪,还说可以给我治病。但我拒绝了。我不是怨恨,我只是不能离开。得有人留下来撑起最后的尊严。” 马卡洛夫坐在厂里的物料堆放区,百米外就是南布格河,沿河再流一段距离就是入海口。航母去试航了,大部分职工没活,坐在河堤边休闲。 眼下厂里职工的情绪还算稳定,有能力的人都找到了新工作。他们对未来报以乐观态度的,对"圣光"更是颇有信心。 这两年"圣光"集团给"尼古拉耶夫"带来几千万美元的收入,让造船厂一度有起死回生的假象。 现在大毛二毛家,美元的购买力可相当高。一美元就能让人快快活活,舒舒服服的在莫斯科过上二十四小时的好日子。 "圣光"给"尼古拉耶夫"带来美元,还带来大量商品,又把美元从职工手里赚走,留下大量时尚产品。 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圣光"旗下的家电,包括冰箱电视洗衣机之类的。其质量和外观比欧美货差些,但价格便宜太多,很受欢迎。 只是职工高兴,老厂长马卡洛夫就高兴不起来。 “"尼古拉耶夫"是红海军唯一的航母总装厂。"莫斯科"号,"列宁格勒"号,"基辅"号,"明斯克"号,联盟所有的航母都是我们造的。 这家造船厂建于1897年的沙俄时代,距今已经快一百年了。可现在它却像个百岁老人,快要死亡了。我......我只怕是它最后一任厂长。” 感叹完毕,马卡洛夫老厂长蹒跚起身,沿着铺满砂石的厂区道路,缓缓离开。他本想再努力一把让造船厂复兴。但"圣光"却来釜底抽薪,断了所有可能。 马可世环顾厂区,随意走动参观。时不时有中方人员跑过,喜不自胜的彼此欢呼。他们就要有一艘真正的航母了,不是过去买回去拆除的烂货。 偶尔,厂区里还能看到另外一些人。比如来自弗吉尼亚诺福克海军造船厂的老头,又或者是钮波特纽斯造船厂的老头。 这种老头往往带着十几人的团队,饶有兴趣的来过去大敌的造船企业探秘。他们话不多,但总能指出苏系航母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 "瓦良格"号在续建过程中对船体进行了大幅修正,很多意见就来自这批来自美国的特聘专家。 毕竟是造了几十艘航母,摔了几千架舰载机的地球一霸,设计和使用的经验丰富至极。"圣光"的技术人员不但向毛熊学,更向鹰酱学。 天黑前,船厂的河面上响起汽笛,一艘几十米高的巨舰完成动力测试,从大海返航。船厂内的中方人员欢天喜地的跑向码头,迎接海试归来的航母。 曾经的历史中,同样是这批人,前前后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来研究如何设计和制造航母。现在同样的事情顺遂了许多,他们已经参与到具体的工作当中。 “这是从0到1的跨越。”马可世同样站在船厂的岸边,抬头眺望六万吨的巨舰缓缓靠近,逐渐占据整个眼眶。他兴叹道:“忽然有些期待下一艘会是什么样?”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4170/311522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4170/3115223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