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前世的女儿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开局被人一棒敲成猫耳娘 和离后前夫他追悔莫及 穿成暴君的早死小青梅后,全家火葬场了 山野无敌桃运傻医 穿成农家辣妻,带崽养夫种田忙 霍格沃兹的木遁巫师 白夜未尽 一人一马一刀,我劈开了整个江湖 女战神她虐渣称帝 混沌丹仙

殿内寂静如死。 所谓“对音大审”,乃是上古典制,唯有涉及礼乐根本之争时方可启用。一旦开启,双方须各奏一曲,由太庙铜鼎鸣响为判:若鼎自鸣,则言真;若无声,则为妄。 这是赌命的较量。 良久,一名白发老臣走出队列,正是曾主持焚谱的礼部老尚书:“老臣附议。既然她敢提此议,便让她试试。若铜鼎不响,便是欺天,当场诛杀,永绝后患。” “准。”太后缓缓点头,“三日后,鸣冤台开审。” 消息传出,全城震动。百姓争相涌向皇城广场,搭建临时看台。心音书院的学生们连夜赶制banners,上书“还我声音”“听心无罪”。而与此同时,各大酒楼茶馆流传起新的谣言:阮凝玉实为北狄细作,欲以音律操控人心,颠覆社稷。 第三日午时,鸣冤台升起于太庙之前。高台两侧设双琴,中央立一尊三丈高的青铜鼎,鼎腹刻有“听天下”三字。观者逾十万,连宫墙之上都站满了人。 阮凝玉一袭素衣登台,发间别一支银簪,乃是母亲遗物。对面,代表朝廷出战的是太傅门生、年仅十七岁的“神童乐师”沈清越。少年面容俊秀,指尖修长,据说能同时弹奏七弦而不乱分毫。 主审官宣读规则后,沈清越率先抚琴。他奏的是一曲《清平调》,旋律优美庄重,合乎礼法,听得众臣频频颔首。琴毕,铜鼎静默如初。 轮到阮凝玉。 她并未急着拨弦,而是缓缓摘下发簪,轻轻划破手指,将血滴于琴弦之上。刹那间,琴身微震,发出一声低吟,仿佛痛极而泣。 她闭目,开口唱起一首无人听过的歌: >“娘走那天,河结了冰, >我在岸边,喊不出声。 >她回头望我,眼里有星, >可风太大,吹散了名……” 歌声朴素,近乎嘶哑,却带着一种撕裂灵魂的力量。台下有人开始抽泣,有老兵捂住耳朵颤抖,有妇人抱着孩子低声应和。 当唱至“她们烧了我的谱,却烧不断我的根”,她猛然拨动主弦?? “嗡??” 一声巨响,青铜鼎竟自行震颤,第一道音波扩散而出! 众人惊骇未定,第二声又起! 紧接着,第三、第四……直至第九响彻云霄! 九响之后,鼎身浮现裂纹,一道金光从中射出,直指天际。空中竟显出虚影:无数女子的身影在火中舞动,手中乐谱化作飞鸟四散,其中一只青鸾衔着《万象听心录》飞向人间…… “天示异象!”有老臣跪地痛哭,“是先祖在回应啊!” 沈清越面色惨白,扑通跪倒:“我……我被人收买,那曲子也不是我写的……是太傅府的乐工代作……我只是个傀儡……” 台下哗然。 就在此时,东侧宫门轰然打开!一队禁军冲出,押着数名黑袍老者,为首一人赫然是已被流放的裴仲衡!原来谢允早布暗线,借假病之机,联合忠将于昨夜突袭其秘密据点,搜出“摄魂会”名册及多年迫害乐人的铁证。 太后亲临高台,面对十万民众,朗声道: “今有铜鼎九鸣,天意昭然。阮凝玉所言俱实,非但无罪,且有大功。即日起,追封九音使为"国乐贞臣",赐庙享祭祀。另查办"摄魂会"余党三十一家,抄没家产,子孙永不录用。” 人群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当晚,阮凝玉并未留在庆功宴上。她独自来到城郊地牢,推开最深处的铁门。 谢允蜷缩在角落,双耳缠着渗血的布条,身形瘦削如枯枝。听见脚步声,他微微抬头,嘴角扯出一丝笑:“你来了。” 她蹲下身,握住他的手:“我来了。桥没断,河还在流,而你……你还活着。” 他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 她轻轻抱住他,在他耳边哼起那首《月照归舟》??当年他母亲唱过的歌。 一夜过去,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牢房,奇迹发生了:谢允的眼中重新有了光。他虽仍不能听见外界之声,却能感受到她歌声中的振动,如同心跳般清晰。 “我能"看"到你的声音了。”他用手比划,泪水滑落,“像光,像风,像春天的第一片叶子。” 她含泪点头:“那就够了。只要你还能感知这个世界,我们就还能一起走下去。” 半月后,谢允正式复职,却被他辞去尚书之位,仅请旨担任“心音书院总教习”。他在inaugurallecture中写道: >“吾辈一生,或为权奴,或为礼囚。唯音自由,不属帝王,不归朝廷,只属于每一个敢于开口的灵魂。今日我站在这里,不是以权臣身份,而是作为一个终于学会为自己发声的普通人。” 春暖花开之时,全国各地的心音书院相继建成。阮凝玉带领弟子巡讲九州,每到一处,便在当地立一块“听心碑”,碑上刻一首当地民谣。有些字迹粗拙,有些甚至歪斜不堪,但她坚持一字不改??“因为那是人民的声音,不必修饰,也不容篡改。” 某日行至江南小镇,正值雨季。她在一座破败戏台前停下,见几个孩童正在泥水中练习《朝阳歌》。其中一个女孩失明,却唱得格外动情。 “你怎么知道这首歌的?”她问。 女孩笑着说:“我奶奶教的。她说,这首歌是她妈妈在牢里学会的,那时候她们不能大声唱,就用手指在墙上敲节奏……一代一代,就这样传下来了。” 阮凝玉怔住。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桥从未真正断裂,河也从未干涸。纵使千年来有人筑坝截流,有人焚谱灭声,可总有一些人,在黑暗中默默传递着节奏,把旋律藏进呼吸里,把希望缝进衣襟中。 她们是无声时代的回音,是黑夜里的微光,是历史不愿记载,却始终不肯熄灭的??黑月光。 归来那夜,她再次登上归晚楼顶。春风拂面,梅林新绿。远处传来稚嫩的合唱声,飘渺而坚定,像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又像是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她取出那支断裂的玉簪,轻轻放在碑前。 “母亲,”她轻声道,“今天我们不只是活着,我们还在唱歌。” 风过处,琴声又起,不知来自何方,又似无处不在。 而在皇宫最深处的钟楼上,一口尘封百年的古钟,忽然轻轻晃动了一下,仿佛也在回应这久违的人间清响。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5350/353490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5350/3534903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