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灾民中的读书人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重生大小姐:可盐可甜,A爆了 穿成武则天女儿后被团宠 无限流:不爱我就去死吧 九天玄主印 徒儿,求放过 港综:我东星乌鸦,是个斯文人! 趁同桌青涩纯真,忽悠她当老婆 六零随军:逃荒,闪婚骑兵哥哥 漫威战神 我悟性满级,你让我剑冢守墓百年

十万灾民在朝廷的军队护送下,跋山涉水,终于抵达南海城。 路上病死了些许人,但总归是到了。 这十万人是便宜父皇和老丈人塞给他的食邑,杨斐身为楚王,自然要露面,不过也只是露面,鼓励了几句便统统交给薛明。 薛明立刻按照计划从军队手中接过了这十万人的重担。 老丈人很地道,还给杨斐争取到三万顶帐篷,用来解决灾民的住宿问题,不过太子杨恒暗中使了绊子,导致这些帐篷要花钱购买。 一顶帐篷一贯,气的薛明连戳把子都骂了出来。 但南海城物资匮乏,这玩意只能捏着鼻子买下,不然大夏天的没有帐篷,岭南蛇鼠又多,能咬死不少人。 将钱交割后,薛明开始着手安排灾民。 南海城虽是郡城,但并不算大,十万人若是全部放进去,必将变得无比拥挤,也容易发生变故。 灾民为了一口吃的,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和中堂有句话说的很好,灾民已经不算人了,至少在他们填饱肚子前,不算。 所以,薛明将灾民安排在城外,并调遣韩勇过来协助自己。 这段时间,天字营一万人已经彻底满编,只不过军队的战斗力还需要磨炼,无法与最初的一千人相比。 但用来管理和维护灾民区的秩序已经足够。 “老幼在这边登记。” “女子在这边登记。” “壮年男子在这边登记。” “若有一技之长,例如木匠、漆匠、瓦匠、铁匠,到另一处地方登记。” “读书人去城里登记。” 薛明有条不紊的安排下去。 他经常与杨斐沟通灾民的安置工作,从杨斐这里得到不少启发,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灾民的后续安排,薛明详细地对灾民进行分类登记。 南海郡一下涌入十万人,这十万人不能只吃不做,薛明打算将他们利用起来。 按照王爷的说法,这叫以工代赈。 粮食,南海郡暂时不缺。 但你让灾民吃饱了,他们无所事事之下便很有可能会生事,甚至引发大范围的混乱。 所以,饭要给他们吃。 事,也要他们做。 以工代赈好啊,又能救灾民一命,又能修缮南海城的许多设施,还能防止灾民生事,简直是一举三得。 十万人的登记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小吏写的手都酸了,连着更换好几批人都不够用。 在岭南这鬼地方,说句不客气的,会写字都能当大儒。 人不够,那就花时间,前阵子山民的登记也是这么做的,那次花了三天时间,这次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不过灾民与山民不同。 尤其是来自豫章、九江两地的灾民。 江西自古以来就是才子之乡,唐宋八大家里面有三个江西人,到了明朝,甚至有满朝文武半江西的说法。 豫章、九江两郡的灾民内竟然隐藏着不少读书人,粗略估算有两百多人。 妥妥的意外之喜。 要知道寻常的士族即便遭了灾,也不会沦落成灾民,士族的底蕴足够他们灾后依旧无忧无虑,能混成灾民的,基本都是寒门士子。 十万人里面有两百来个寒门弟子,比例看似低的令人发指,实则已经很不错了。 古代读书人的比例大致在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间。 明朝的书院与私塾数量在古代是最多的,读书人比例相应会更高,应该在百分之五,但其实也不高。 一堆灾民冒出个千分之二的读书人。 什么叫惊喜? 这特么的就是惊喜! 杨斐得知这个情况后,便打算让薛明将两百来人聚至一处,然后再亲自出题考教这些人。 考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如果你是岭南某县的县令,你会如何改善民生》 他希望通过这场考试,看看能否从他们中发掘几个真正的人才。 他太渴望人才了! 薛明充当主考官,防止有人徇私舞弊。 两百来名读书人听闻郡守要考核他们,个个激动不已,他们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入仕的机会。 成了灾民反而有机会入仕? 当真应了那句老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杨斐并没有急于开始考试,而是给了他们三天时间,让他们去深入了解南海城的实际情况。 他希望在三天的时间内,这些读书人能够充分理解他所制定的惠民三策,并在考试中展现出自己的见解和才能。 三天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城外灾民在军队的严格管理下有序地进行登记,每日定时领取两餐。 杨斐的粮食虽然充足,但并不富余,不可能供应三餐,对灾民而言,有两餐就已经很不错了。 三餐,是给干体力活之人准备的。 此外,杨斐还对负责施粥的官员立下了规矩: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任何胆敢贪污或克扣灾民口粮的行为,一经发现,绝不姑息。 对于灾民而言,无论是楚王下达的一日两餐制度,还是保证他们不至于喝到如水一般的稀粥,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 灾民们只觉得这个楚王十分奇怪,与他们见过的任何当官之人都不同。 喝着浓粥。 肚子饱饱的,心里暖暖的。 相较于城外的热火朝天,城内就冷清许多。 今日艳阳高照,两百来名读书人汇聚于一座大堂之内,杨斐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张矮桌,一张矮凳和一卷珍贵的白纸。 他为了人才,豁出去了。 前几日便因为誊抄招贤令花了大量纸张,这次考试又拿出许多,六大家族抄家得到的纸张算下来已经花了十分之一。 花费如此高额的代价,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人才。 “考试期间,禁止交头接耳,禁止左顾右盼,若有如厕之需,可举手示意,自有人引领诸位前往。” 薛明站在最前方,严肃的讲解道。 “我等遵命!” 两百来名读书人齐声应答。 “坐。” “分发笔墨纸砚。” 薛明一挥手,立刻有人为下方的读书人分发文房四宝。 待全部分发完毕,薛明宣布了考试题目。 “诸位今日之题,便是《若你成为岭南某县的县令,你将如何改善民生》。” “好好想,日落之前收卷。” 现在是上午,可以说考试的时间很充裕,足够他们思索完善后再下笔。 “如何改善民生?” “考试竟不是考诗词歌赋,而是考民生政策?” “难怪郡守大人让我等这几日多多注意南海城的民生,原来考试是考这方面。” “遭了!我记得南海城的百姓提起过楚王的惠民三策,可我并未用心听,该如何是好?” 闻讯,部分考生如丧考妣。 平日里他们给那些高门大户投卷投的都是诗词歌赋,以展示自身才华,至于具体如何施政,十个有九个抓瞎。 唯有少数考生眼眸明亮。 “楚王出此题目,不拘一格降人才,其策必求实效,此真乃贤王也。” 这部分考生自然也知晓惠民三策,并且认真聆听百姓详述,记在了心中,同时也从自身角度出发,思索起其中的深意,此刻面对考题,立刻就有了思绪。 “考试即将开始,肃静!” 随着薛明一声大喝,考场瞬间安静下来。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6322/312581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6322/3125814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