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春色满棠 > 第487章 开启一个新的朝代

第487章 开启一个新的朝代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龙王出狱 赌石:开局天降横财两个亿 三国:一心求死马幼常 满园飘香 老婆是灵尸,我称霸了鬼妖两界 听劝后,我被网友养成顶流白富美! 天灾末世:囤货千万后,我摆烂了 北国雪域:我,剑仙 开局被卖,我靠菜馆名动京城 纯阳剑仙!

>“这条路,她没走完。我们替她走。” 她指尖微微发颤,抬头看他:“你什么时候开始写的?” “从你决定建学堂那天起。”他笑了笑,“你以为只有你在记录?我也在学着记住。” 她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些年,他们并肩走过太多山路,翻过无数被遗忘的村落档案,听过太多哽咽的讲述。他曾陪她在贵州某村守了一夜,只为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教师醒来说一句话;也曾背着录音设备,徒步穿越塌方区,只为采集一段关于“女子道”最初开凿者的口述。他不是学者,也不是记者,可他记得比谁都清楚。 “你知道吗?”她轻声说,“昨天有个小女孩问我:"老师,林素心是不是神仙?"我说不是。她说:"那为什么风一吹,槐花就落下来,像是她在点头?"” 陈砚望着那满树白花,声音低缓:“也许,她真的在看。” 午后,春禾学堂的第一堂公开课正式开始。教室不大,但坐满了人??不仅是学生,还有周边村寨赶来的家长、退休教师、甚至几位专程从湖南赶来的志愿者。黑板上写着今天的主题:**“谁有资格定义一个女人的一生?”** 林小禾站在讲台前,手中拿着母亲当年使用过的粉笔盒??那是吴月娥亲手交给她的,铜皮锈迹斑斑,却依旧能闻到一丝淡淡的松木香。 “今天我们不讲课文,也不考试。”她环视全场,“我们来讲故事。真实的故事。” 她讲起了广西大化县的周阿娣。那个被丈夫锁在柴房三年的女人,靠夜里摸墙缝里的蚂蚁充饥,最终用一把剪刀撬开门栓逃出家门。后来她步行一百多里找到县妇联,怀里揣着一张写满字的烟盒纸??那是她偷偷记下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条文。 “她说,每一个字,都是她活下去的理由。” 她又讲起四川凉山的杨慧兰,六十年代末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师范,却因出身问题被拒入学。她没有哭,而是带着课本进山,在自家猪圈旁搭了个草棚当教室,免费教村里女孩识字。十年间,三十八个女孩经她手走出大山,其中两人成了律师,一人做了法官。 “她们的名字不在教科书里,可她们改变了现实。” 课至尾声,一个小女孩举手提问:“老师,我们现在不用再挨打、不用再被锁起来,是不是就不用学这些事了?” 林小禾蹲下身,平视她的眼睛:“你觉得呢?” 女孩犹豫片刻:“可是……现在女生也能上学了,还能当校长。” “是啊。”林小禾点头,“可就在三个月前,云南某地还有家长逼十五岁女儿退学嫁人;就在上周,贵州一个村子仍规定"女娃不能继承祖坟祭拜权";就在昨天,我收到一封信,一个高中女生说她因为成绩太好,被亲戚嘲笑"男人看了都怕"。” 她站起身,语气沉静:“压迫不会一夜消失,它会换衣服,改名字,藏进温柔的劝告里、亲情的绑架中。所以我们要记住过去,不是为了恨,而是为了辨认??当它再次出现时,我们不会认错。” 教室陷入沉默。片刻后,掌声缓缓响起,如春雷滚过山谷。 放学后,林小禾回到办公室整理资料,发现桌上多了一封信。信封粗糙,字迹稚嫩,署名是一个叫“田秀兰”的学生。她拆开读道: >老师: > >我以前觉得读书没用。我爸说女娃迟早要嫁人,何必花那么多钱。我妈也不说话,只是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做饭、喂猪、洗衣,背越来越弯。 > >昨天我听了您的课,回家就把课本翻出来,指着上面的字念给她听。她突然哭了,说她小时候也想上学,可爷爷说“丫头片子识几个字就行了”,把她送去给人做童养媳。 > >今天早上,我发现她把我掉在地上的铅笔捡起来了,擦干净放在枕头底下。她说:“这是你念书的家伙,不能丢。” > >老师,我想请您帮个忙??下次讲周阿娣的故事时,能不能慢一点?我想抄下来,念给我妈听。 > >学生田秀兰 林小禾将信折好,轻轻压在母亲日记本上。窗外,暮色渐浓,晚风拂动窗棂,带来远处溪流的声响。 第二天清晨,她带着几名高年级学生前往怒江上游考察。那里有一段尚未修复的“女子道”残段,据当地老人说,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女性挑粮送药的必经之路。山路陡峭,一侧悬崖深不见底,另一侧岩壁风化严重,碎石频落。 走到半途,天空骤然变色,乌云压顶,暴雨倾盆而下。学生们慌乱躲避,有人脚下一滑,险些坠崖,幸被陈砚一把拽住。众人退至一处岩洞避雨,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冷得直打哆嗦。 “怎么办?”一个女生牙齿打着颤,“回不去了吗?” 林小禾点燃随身携带的蜡烛,火光映亮岩壁。她忽然注意到,石缝间竟刻着几行模糊字迹。她掏出笔记本和炭笔,轻轻拓印下来: >“丙午年三月初七,李桂芳、张玉梅、王秀英三人修此路,为女童上学便。” > >“路难,不如命苦。宁挖十丈石,不误一日学。” > >“若后人至此,请替我们看看山外的模样。” 洞内一片寂静。 “她们……是谁?”有学生低声问。 “我不知道。”林小禾轻抚那些刻痕,声音微颤,“但我知道,她们和我们一样,相信一条路能改变命运。” 那一夜,他们在岩洞中度过。没有食物,只有雨水和干粮;没有床铺,只有一层薄毯垫在石地上。但没人抱怨。几个女孩围坐在一起,轮流朗读《她说?家常》中的故事,声音在空旷山洞中回荡,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 凌晨雨停,天边泛起鱼肚白。他们继续前行,终于抵达那段残道尽头。荒草掩映中,立着一块歪斜的石碑,上面依稀可见三个字:**素心亭**。 “原来……真有这个地方。”陈砚喃喃道。 林小禾走上前,拂去青苔,果然在背面发现一行小字: >“此亭为纪念林素心老师而建。1962年春,桐木坪村民集资。” > >“虽未立碑于世,然心碑永存。” 她怔住了。这是第一次,她亲眼见到母亲的名字被村民郑重铭记。不是在档案馆冰冷的卷宗里,不是在批判文件的罪名列表中,而是在这荒山野岭的一块石头上,在风雨侵蚀也无法抹去的深情里。 返程途中,她默默许下一个愿:要把这段残道修复,建成“素心之道”的实景教育基地。不仅要铺路,还要在沿途设立口述史站点、女性教育纪念碑、乡村图书角。让每一步行走,都成为一次记忆的唤醒。 一个月后,项目启动会在春禾学堂召开。除了原有团队,还邀请了多位曾受林素心影响的学生代表。会议进行到一半,门口走进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苏晓搀扶下缓缓坐下。 “我是陈雨晴的母亲。”她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晰,“我女儿临终前托我一定要来一趟。她说:"你要替我去看看那个女孩,告诉她,我不是白白活过这一生。"” 全场肃然。 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只铁盒,正是当年藏教案的那个。盒盖打开,里面除了一份泛黄的手写教材外,还有一张照片??年轻的陈雨晴与林素心并肩站在桐木坪小学门前,两人笑容灿烂,身后一群小女孩蹦跳着挥手。 “素心常说,教育是种种子。”老人看着林小禾,“现在我看到了,那颗种子长成了树,还在继续撒播新的种子。” 会后,林小禾将这张照片扫描存档,并决定将其作为《春在不肯低头的脖颈》再版封面。同时,她正式向教育部提交申请,建议将“女子道”纳入全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路线,命名为“女性觉醒之路”。 批复迟迟未至,但她并不焦急。她知道,有些改变需要时间,就像春天从不会因一场寒潮而真正退却。 初夏时节,春禾学堂迎来第一批毕业生。典礼上,每位学生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礼物??一本定制版《她说?家常》,扉页印着她们自己的照片和一句话:“你是下一个讲故事的人。” 毕业演讲由田秀兰主讲。这个曾经怯懦的女孩,如今站上讲台,目光坚定: “我妈妈昨天跟我说,她想去夜校读书。她说,虽然她已经四十七岁了,但还不算晚。我想告诉所有妈妈们??你们从来都不晚。你们的梦,不该被埋进灶灰里。” 台下许多母亲泪流满面。 林小禾坐在人群中,看着眼前这一切,忽然想起母亲日记里的一句话: >“我愿我的女儿不必成为英雄,只需活得自由。” 可此刻她明白,自由从来不是赐予的,而是争取的。而争取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 当晚,她独自登上后山,在槐树下点燃一支蜡烛。手机震动,是一条来自北京的消息: >“《春在不肯低头的脖颈》已通过终审,将于明年春季全国发行。另,"女子道"申遗材料已转交国家级评审委员会,请做好答辩准备。” 她收起手机,仰望星空。银河横贯天际,如同一条通往远方的光之路径。 “妈,”她轻声说,“他们开始听了。” 风起,槐花簌簌飘落,落在她的肩头,像一声温柔的应答。 几天后,一封匿名信寄到学堂。信纸是旧式稿纸,字迹工整,内容简短: >“我是当年举报林素心的人之一。如今八十有二,病卧在床。每日闭目,皆见她被带走那日回眸一笑。我悔了一辈子。若您愿意,我在郴州第三疗养院,愿当面致歉。” 林小禾盯着信看了许久,最终将它折好,放入母亲的日记本中。 她没有立刻动身。不是不愿原谅,而是明白??有些道歉,不属于个人恩怨,而属于历史的清算。她要去,但不是以受害者的身份,而是以见证者的姿态。 两周后,她踏上前往郴州的列车。陈砚同行。车厢安静,窗外稻田连片,绿浪起伏。 “你准备怎么面对他?”陈砚问。 “我不知道。”她望着飞逝的风景,“但我记得吴月娥说过一句话:"恨一个人太久,心也会变窄。宽恕不是为了让他轻松,是为了让自己走得更远。"” 抵达疗养院时,老人已等候在窗边。他瘦骨嶙峋,眼神浑浊,看见林小禾那一刻,嘴唇剧烈颤抖。 “我……我当年以为……她是危险分子……上面说……必须清除……” 林小禾静静听着,没有打断。 良久,她从包里取出一张照片??母亲在桐木坪授课时的影像,笑容温润,目光明亮。 “您还记得这张脸吗?” 老人凝视良久,突然老泪纵横:“我记得……她给我们讲李白的诗……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她说每个孩子都有光……是我……是我熄灭了那份光……” 林小禾轻轻握住他的手:“光一旦点亮,就不会真正熄灭。您看,它现在正照在一百二十个女孩脸上。” 离开时,夕阳西下。她站在医院门口,深深呼出一口气。 陈砚握住她的手:“接下来去哪儿?” 她望向远方群山,嘴角微扬:“回学堂。新一批山区女孩下周报到,课程表还没定好。” “还是那门必修课?” “当然。”她说,“《记忆与尊严》。” 列车再次启动,载着她驶向怒江畔的春天。而在她身后,无数条山路正悄然苏醒,等待被重新丈量,被重新命名,被重新讲述。 春天,确实从来不会只来一次。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6692/3548315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6692/3548315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