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季汉楚歌 > 第202章 定荆扬之局,行封王之势,卧龙凤雏在左右,天下舍我其谁

第202章 定荆扬之局,行封王之势,卧龙凤雏在左右,天下舍我其谁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我在诸天有角色 亲一下就学乖 退役后的我开启了恋爱生活 阿宅的梦 我的前任全是巨星 因为太怕死就全点生命值了 我编造了全球修仙时代 毁灭游戏:我与主神谈恋爱 吾有三国爆兵系统,女帝后悔篡位 红楼:荣国府姨娘致富日常

刘标笑眯眯的看着孙权。 故意言及“治理郡县的才能上争个高低”,其实是在给孙权挖坑。 本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想法,刘标其实挺欣赏孙权的才能的。 不论是荆南的武陵、零陵、长沙、桂阳,还是江东的吴、会稽、丹阳、豫章、庐陵。 豪强宗部自成一系,蛮夷山越虽然半汉化但又极容易受豪族挑动。 虽然人多地广,但很难镇抚。 刘标要争雄于中原,是不能将精力偏向于南部的豪强宗部和蛮夷山越的。 左传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在未融合前,汉与蛮夷山越是同不了心的。 想要融合,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办到的。 尤其是如今的中原尚且处于混乱的局面,妄谈融合,只会引起比五胡乱更严重的后果。 即便有部分蛮夷山越仰慕汉文化想主动融入,也会有豪强宗部挑动生乱。 刘标需要有一个不强且也不弱的势力,在南方跟南部的豪强宗部和蛮夷山越对峙。 孙权有心机有手腕,麾下又有孙坚孙策留下的骁将悍卒,其实很适合当一个护蛮夷校尉。 当然: 前提是孙权,能真的收敛争霸之心。 若不能收敛,刘标再有容人之量也不会允许一个拎不清的“吴侯”在心腹之地。 孙权没有猜到刘标的“深层次”的用意。 当听到刘标真要让出“荆南四郡”的时候,孙权的呼吸明显一促。 虽然荆南四郡诸民关系复杂且又有张津及张羡旧部作乱,但得了荆南四郡,就能将武陵、零陵、桂阳、长沙、豫章、庐陵、丹阳、吴郡和会稽连成一片。 整个南方,都是他孙权的! 孙权脑海中已经构想,让黄盖当武陵太守、韩当当零陵太守、程普当长沙太守、徐琨当桂阳太守,再寻机将豫章、庐陵、丹阳三郡的孙贲、孙辅、孙翊替换。 将南部九郡都替换成自己人。 如此这般,又有谁还敢小觑?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孙权盯着刘标的双眸:“当真如此?” 刘标大笑:“洛水虽然在北,但光武帝的洛水之誓长存我等心中。” “若吴侯愿意,我今日可遥指洛水起誓,愿与吴侯缔结兄弟之盟。” “只要吴侯不背盟,我决不会兵指荆南四郡。” “镇南将军,可为见证!” 刘表感觉头有些晕眩。 什么都要老夫来见证,过分了啊! 老夫是最惨的一个,荆州都丢了,就不能让老夫别掺和了吗? 若不是想保住家小,刘表是真的一刻都不愿意待在这里。 刘表拱手大呼,表达态度:“愿为伏波将军见证。” 刘标大笑:“镇南将军豪气,令人佩服。吴侯,有我遥指洛水起誓,又有镇南将军为见证,你还有什么疑虑?” 孙权的呼吸再次一促,内心开始权衡利弊。 光武帝指洛水发誓后,洛水之誓在士人中是很有权威的。 刘标若是当众遥指洛水起誓且让镇南将军刘表为见证,基本上让荆南四郡这事就定了! 让孙权迟疑的是“兄弟之盟”。 若缔结了兄弟之盟,今后岂不是只能一直待在南方不能北上? 若不缔结兄弟之盟,刘标就不会履行“决不会兵指荆南四郡”的承诺。 若今后背盟,这名声和大义就不好弄了。 沉吟良久。 孙权决定先取得眼前利益。 至于今后是否要背盟,那是今后的事。 若连南部九郡都掌控不了,别说背盟了,能不去厚着脸皮去求刘标“兄弟互助”都不错了。 再想到冷眼旁观的孙贲等人,孙权不再迟疑。 孙权大笑:“若伏波将军真有此意,孤又岂会不愿?今日诸位都可为见证,孤愿与伏波将军缔结兄弟之盟。” 听到孙权自信的大笑,周瑜下意识的蹙眉,欲言又止。 周瑜旁观者清。 刘标就如同在哄小孩一样先拿了几个甜枣哄着孙权,让孙权安安心心的待在南部九郡。 刘标初入荆州,想在荆州笼络人心没得个三五年是办不到的。 对刘标而言,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荆南四郡,本身就不在刘表的掌控内,名义上得到荆南四郡对刘标没任何好处。 最重要的是: 孙权要平荆南四郡,必用武力,若用武力,必失人心。 若刘标趁机怀柔四郡,仇视孙权的荆南四郡豪族宗部蛮夷山越,就会对刘标生出好感。 昔日刘虞在幽州时,就是用这套怀柔之术,在民心上将公孙瓒压得死死的。 若不是刘虞在军事上犯傻,公孙瓒压根没半点出头的机会,更别说软禁刘虞了。 周瑜的猜测没错。 在刘标眼中,年轻气盛的孙权跟昔日的公孙瓒没什么本质区别。 压根不懂何为民心! 听到孙权愿意缔结兄弟之盟,刘标的嘴角又要开始歪了。 师出有名,才能获得大义。 有了大义,才能收拢民心。 孙权不背盟,刘标可以用时间来怀柔南部九郡,等鼎定了中原大势,孙权再有野心也得憋着。 孙权若背盟,刘标打着大义的旗号向南部九郡表达“被背刺的委屈”,怀柔南部九郡就更容易了。 在这个面朝黄土背朝天且只能靠天地吃饭的时代,农术才是刘标最核心的竞争力。 刘标取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盟约。 盟约的条款除了划分疆域外,也约定了双方不得恶意阻止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简而言之:军事上想驻兵随意,不能恶意阻止郡县间的商人来往、士人往来、流民奔赴等等。 一式三份。 由刘标和孙权分别署名,刘表等在场众人为见证共同署名。 又各自盖印。 刘标留一份,孙权留一份,刘表留一份。 同时。 又由刘表上表。 表奏刘备为荆州牧。 表奏吕布为徐州牧。 表奏孙权为会稽太守,行讨逆将军,继承孙策的吴侯。 表奏黄盖为武陵太守、韩当为零陵太守、程普为长沙太守、徐琨为桂阳太守。 又撤回长沙攸县的刘磐和黄忠。 表奏黄忠为江夏太守、赵云为南郡太守、关羽为九江太守、张辽为庐江太守。 其余诸将,皆有官职。 刘表则卸任荆州牧,只保留镇南将军一职。 虽然不知道刘标为什么对黄忠一个五旬老将如此的青睐,但刘表没有多言。 曾为荆州牧的刘表,除了当见证人,就只剩下替众人上表的资格了。 在划分了利益后。 孙权当日就令孙贲、孙辅、孙翊、孙暠、孙河返回驻地平叛,又拜周瑜为中护军,令周瑜引黄盖、韩当、程普、徐琨四将去长沙换防。 以及攻略荆南四郡。 孙权则是引兵回吴郡。 这军威立了,孙权自然也不用再亲自统兵作战了。 回吴郡安抚诸郡,立政威才是当前最重要的。 渡口。 刘标再次寻到了周瑜。 “公瑾兄,这次的会谈,你可还满意?”刘标言语热情。 周瑜面色复杂:“孟临贤弟好手段,吴侯今后再难北上了。” 刘标轻笑:“公瑾兄的赞誉,我就受了,我也觉得我的手段很好。” “牺牲吴侯一人的野心,换来荆扬十一郡稳定,我无愧于心啊。” 周瑜沉默。 牺牲吴侯一人的野心? 都不带掩饰的了吗? 想到刘标一贯以来的行事风格,周瑜暗暗一叹。 不掩饰又能如何? 难道还能改变现实吗? 对于刀俎而言,是没有任何必要在鱼肉面前掩饰砍杀的意图的。 只有弱者才会小心谨慎,时刻掩藏内心的算计。 片刻后。 周瑜又问:“伯符的死,跟孟临贤弟有关吗?” 荆扬的局势变化至今,周瑜对孙策的死也有了更深的猜测。 跟荆州变故有关的诸多势力,刘标是损失最小且得利最大的一个。 曹操得南郡襄阳、刘璋得巫夷险道、孙权得荆南四郡,好歹还派了兵马攻城。 刘标是兵不血刃就得了南郡和江夏。 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对方说了什么,要看对方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很明显。 刘标成为这次荆州变故的最大获利者! 而引起荆州变故的前置条件是:孙策被刺! 这让周瑜很难不怀疑孙策的死跟刘标有关! 刘标不假思索:“无关。” 刺杀孙策的行动,刘标肯定是不会承认的。 知道这事的只有四个人。 刘标、庞统、张丑、张闿。 张闿死了。 张丑是刘标的死忠。 庞统不会傻到承认。 刘标只要否认,这普天之下就没人能证明刘标派人刺杀孙策。 更何况。 刺杀孙策的刺客不止张闿一个! 若怀疑张闿是刘标派的,那也得怀疑许贡三门客跟曹操、刘璋和刘表有关。 不能只怀疑刘标一人。 见刘标回答得坦然,周瑜再次沉默。 怀疑归怀疑,周瑜没证据。 见状。 刘标又道:“公瑾兄,以你之才不应该局限于孙家一姓;庐江周氏,亦是三公之家,理当为汉室效力。” “孙伯符既然有僭越之心,就应该有死于非命的觉悟。死者已逝,活下来的人责任更大。” “公瑾兄也不想孙伯符的孤儿寡母,今后受到牵连吧?” “你既然猜到了我的用意就应该明白,吴侯争雄的路被我堵死了。” “若吴侯看得清局势,我容得下一个吴侯;若吴侯看不清局势,孙伯符的妻儿得公瑾兄你来庇护。” “你明白的。我等身在局中,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即便我不杀,也会有人替我杀。” 周瑜是个聪明人。 刘标没有如忽悠孙权一般刻意忽悠。 在周瑜面前,刘标的话更简单直接。 言明利害,才能让周瑜去权衡利弊。 “我会细思的。” 周瑜没有给刘标明确的答复。 刘标不再追问,拱手道:“那就预祝公瑾兄攻略四郡,马到功成了。” 待得孙权的兵马尽数撤离,柴桑的庞统也撤走了围困柴桑的兵马,来偃月城见刘标。 “恭喜孟临,得偿所愿。”庞统由衷贺喜。 刘标笑道:“若无士元兄,我又岂能跟诸雄对弈?” “孔明已经在城中备下了酒宴,我兄弟三人,也该好好聚聚了。” 虽然跟诸葛亮和庞统都结义为兄弟,但诸葛亮在荆州庞统在徐州,三人从未一起聚过。 如今觅得机会,正好同聚畅饮。 肉香扑鼻,酒香沁人。 醉饮间,刘标不由豪气迸发:“没想到我一个涿郡汉室小宗后裔,竟也有了如今的势力。” “孙权已经被锁死在江淮以南,曹操无力再征徐州且将重心放在了凉州和益州,袁绍自经官渡战败后就一直在忙着平叛。” “天下之势,袁、曹、刘三强并立,如战国时齐秦楚三国;马腾韩遂、张鲁、刘璋、孙权逊色三分,如韩赵魏燕。” “马腾韩遂、张鲁、刘璋、孙权,四方势力注定不存,能争天下者,唯有袁、曹、刘三家。” “三分之势已成定局,今后要争胜,可就不似州郡之争这般简单了。” “然而。” “许都天子的存在,让我难以放手施为。” “不能效仿光武帝破旧立新,桓灵二帝留下的烂摊子就无法根除,因循守旧者也会端着祖宗法制妄谈国事。” “孔明,士元兄,你二人都是当世智者,文韬武略无一不精,三教九流无一不通,可有法子教我?” 外人面前,刘标不会如此狂妄。 在诸葛亮和庞统面前,刘标不用去伪装。 称帝之心,压根不需要掩饰! 刘标不会傻到再去辅佐刘协,也不愿接受刘协的禅位。 若是禅位,就必然承制。 史书也不会记载刘标是顺位继承。 今后有任何变革,都会被因循守旧者端着祖宗法制来“死谏”求名。 祖宗法制? 前朝的剑斩今朝的官? 若要遵循旧制,刘标这些年的努力就会变成泡影。 看看曹丕就知道了。 为了让刘协禅位称帝,曹丕不得不向世家妥协。 而妥协的后果,就是世家向门阀晋升。 曹丕在时还能压制。 曹丕一死,后继者曹叡劳心劳力。 曹叡一死,哦豁,压制不住了。 虽说这世上没有万世明君,但刘标也不想如曹魏一般遗祸子孙。 起码也得有个六世余烈。 而想要如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和庄襄王一般,各有功绩,最终大功成于始皇帝。 最重要的一点: 刘标的话得成为祖宗法制! 因此。 刘协的存在,成了束缚刘标上限的枷锁。 诸葛亮和庞统对视一眼,纷纷低头静思。 良久。 庞统先开口道:“孟临若不想让天子存在,那就让天子去死好了。” 庞统就是庞统。 最是务实。 一开口就要让刘协去死。 刘标眼神一动:“具体应当如何做?” 庞统道:“下策,派遣刺客刺杀;中策,造势让曹操杀;上策,天子罪己自杀。” 淡淡的话语,给了刘协三个死亡的结局。 被刺客刺杀,是最憋屈的死法。 堂堂天子死于刺客,比孙策死于刺客更会令人发笑。 造势让曹操杀,这是要让曹操当董卓。 如此一来,曹操必然会效仿董卓再扶持一个天子,或是旁支,或是刘协的幼子。 孺子帝虽然也是天子,但难以服众。 而天子罪己自杀。 相当于是刘协主动结束了光武一脉,以个人性命荣辱来给刘标或其他宗室铺路。 只不过。 不论是下策、中策还是上策,都不容易达成。 需要的时间也不短。 刘标没有立即决定,而是看向了还在沉吟的诸葛亮。 诸葛亮没有上中下三策,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封王!” 庞统动容:“孔明的意思,是要封王立国,自成法制?” 诸葛亮点头:“虽说郡国诸王依旧要尊奉天子,但王国法制能否自成,看的依旧是势力强弱。” “以义兄如今的势力,封王立国后,谁又敢质疑王国的法制?” “封王立国后,义兄就能封赏文武,令文武归心。” “待得天时到了,就可应天命称帝。” “士元兄的三策,亦可并行,不论天子是如何死的,对义兄而言都是有利无弊。” 刘标轻捻美髯。 如今刘标为伏波将军、寿春侯,要想再进一步,就得称王。 虽说封了王会让天下人看到刘标的不臣之心,但同样也会让天下人看到刘标的王侯威仪。 天下都乱成这样了。 不知多少人觉得汉室要亡了。 似周瑜、鲁肃等人都认为汉室会亡,所以才会想着择明主而事。 而这个时候。 忽然出现一个刘姓王,这个刘姓王势力还不小。 对于不想效力许都天子的人而言,刘标就是非常适合的“明主”。 不仅不用绞尽脑汁的去为“非刘氏称王”辩经,还能打着“复兴汉室”的大义旗号。 其实对于普通士民而言,谁当皇帝真没有一日三餐重要。 谁能解决衣食住行,谁就是明君圣君。 是姓刘还是姓李,在于支持谁得到的利益最大。 想到这里。 刘标将酒樽中的美酒一饮而尽。 “两术并行。” “孔明负责助我称楚王,士元兄调动天策府全部力量,不论是刺杀还是造势亦或者让天子罪几都行。” “总之,楚地境内,军政诸事,不能受许都的天子约束。”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7136/315076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7136/3150768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