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神都日月空 > 第131章 历史中的唐科举

第131章 历史中的唐科举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穿越农女有空间,种田虐渣两不误 暴君总想生三胎 港岛雾色 夫君个个美如花 大唐二愣子 霸天神王 有个剑客 总裁蜜蜜宠:老婆有点甜(景宁陆景深) 我点高香敬神明 全职法师

皇帝李世民现在是越看这奏章,越觉得自己的爱子青雀是个妖孽! 这封奏章里面,关于大唐帝国科举的陈述,比他这皇帝和整个参与大唐帝国科举制度制定的大能一起得出的结果,还要强太多! 皇帝李世民继续认真的看奏章,没有任何表态。 李泰奏章写道: 3.明经科。主要考儒、道经义,唐朝将经书分为正经和杂经,其中正经共九部,根据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又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其中《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 除了必考的九部正经之外,偶尔还会加试《孝经》、《论语》、《老子》等其他杂经。 与普通考试不同之处在于,明经科有点类似于闯关,只有你闯过第一关才能参加下一关考试。第一关是帖经; 第二关是试义,由考官出题,考生口述作答,考察对经书的理解水平,通常为十道; 第三关策论,通常有三道“时务策”,考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明经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等级别,例如通二经者,必须是大经、小经各一部或中经两部; 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 具体考哪种,则由考生自己决定,由于考试相对宽松,因此录取人数最多。 4.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考试内容为唐律七条、令三条,考试分为两部分,一是帖律、令,考察对律令的熟悉程度;二是笔试,考察对律令的使用,通常为具体案件十件。 5.明字科。主要考察文字理论和书法水平,考试还是分为两部分,一是考察对《说文》、《字林》两部著作的熟悉程度,二是口试相关内容。 6.明算科。主要考察数学和天文学知识,考试内容为《九章律》、《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等十部著作。 除了以上六科常考科目之外,还有针对神童开设的童子科,弘文馆和崇文馆特设的考试,针对道德崇高者开设的道科等等,武则天时期又开设了武科,用以选拔武举,主要考察兵法、武学等。 考生的来源:生徒、乡贡 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生徒和乡贡。所谓生徒,便是指官办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参加地方考试,而是直接参加“省试”;乡贡则是指那些通过自学或私塾学成者,他们需要先通过地方考试,合格后再到京城参加“省试”。 1.生徒。虽然同为生徒,但具体仍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中央官学的学生,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不过,想要进入这些学校并不简单,必须是高官子弟,例如想要进国子学,父亲至少也得是朝廷三品官员,想要进太学或四门学,至少也得是五品官员。 另一种是地方官学的学生,唐朝在各州、各县皆设有官办学校,相较于中央官学而言,地方官学对于入学者的出身要求较低,无论是官员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学。不过,入学之前要参加学校的资格考试,合格者才能入学。 无论是在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就学的学生,只要通过了毕业考试,拿到了“毕业证书”,便可以直接参加省试了。 2.乡贡。如果不是朝廷官学的学生,只要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那么也可以通过参加参加州、县举办的选拔考试,来获取参加省试的资格,这被称为“发解试”。 “发解试”又细分为两级,分别由县、州两级负责。 其中县级由县尉主持,通过考试者由县里出具证明,取得参加州级考试的资格。 州级则由司功参军主持,一般在八九月进行,因此也被称为“秋闱”,考试通过后,州里会给合格者颁发“解状”。取得“解状”的考生,身份就变为了“乡贡”,也称为举子,具备了参加省试的资格。 唐朝对于各州府推荐的“乡贡”人数有着严格要求,通常大州每年3人,中州2人,小州1人。而为了防止州县舞弊,凡是各州推荐的“乡贡”,必须将考试题和考生的答卷送到朝廷审核、备案。 如上,相较于宋朝的发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和明清的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考试,唐朝的考生选拔无疑要粗放的多。 省试流程:先资格审查,后组织考试 凡是取得省试考试资格的学子,通常要在十一月之前赶到京城,皇帝通常会于十一月一日在大明宫含元殿接见待考学子,然后考生们会在官员的带领下,到国子监祭拜至圣先师孔子,接下来就是待考了。 在考试之前,朝廷还会进行考试资格审查,待考学子需要提供两个凭证:一是州府开具的“解状”,以证明自己具备考试资格;二是记载个人信息的“家状”,其中包含考生姓名、年龄、籍贯、父祖姓名、父祖官职、举数、场第、相貌特征等内容,以便朝廷查验考生身份。 资料递交上去后,吏部或礼部会统一审核,统一发榜,公示结果。在公示期间,如果有人举报某某学子身份存在问题,例如曾犯罪或隐瞒考试信息等,都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公示结束后,只有仍在榜上的学子,才能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接下来便是考试了,唐朝的省试通常在每年的二、三月举行,因此也叫“春闱”。唐朝前期,省试考试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司负责,主考官由考功员外郎担任,唐玄宗以后,省试则交由礼部负责,主考官由礼部侍郎担任。 当时,吏部或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全部在贡院进行。考生通常在每天的卯时携带笔墨砚台、清水、食物等入场,虽然也要搜身,但不是那么严格,然后经过一天的考试,当天酉时收卷,考生离开考场,等待第二天的考试,周而复始直到考试结束。 考试结束后,考功员外郎或礼部侍郎会将通过考试的考生名单,交给宰相、皇帝进行审核,决定最终的名次。最后,尚书省会举行“唱第”仪式,听到唱名的考生就算是及第,落榜的就算落第,这算是官府内部的最后公示,然后朝廷会选一个吉祥日子放榜,还会安排专人将榜单发送全国各地。 吏部“关试”:入仕做官的最后一道流程 明清以后,凡是经过科举考试之后,考中的学子便具备了做官资格,但唐朝却不同,唐朝的学子经过省试之后,只是证明了你的才能学识,但想要做官,还有一道程序要走,那就是吏部“关试”。 唐朝时期,通过省试之后,朝廷通常会给及第的学子发放榜帖,开元年间的被称为“泥金帖子”,就是用泥金为墨,撰写录取信息;唐朝后期的被称为“金花帖子”,也叫黄花笺,就是用金粉装饰的顶级笺纸。 在朝廷需要选拔官员时,会由礼部举行“关试”,只有通过省试的学子才可以凭借榜帖参加,只有通过了吏部的考察,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做官的资格,接下来便是等待朝廷安排具体官职了。如果学子急于替朝廷出力,还可以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合格后便可立即授官。 除了以上入仕途径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入仕方式,那便是前面提到的“制科”。需要选拔人才时,通常由朝廷下“制”书,公布考试的具体信息,考生身份通常不固定,由地方进行推选人员参加,考试内容主要是“时务策”,通过考试之后便可直接被授予官职。 由于“制科”直接由皇帝主持,因此在没有殿试的唐朝,“制科”算是规格最高的考试,也只有通过“制科”的考生,才算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李泰静静的看着,认真阅读自己奏章的便宜老爹李世民,他写这些东西,不过是李泰,因为自己的灵魂来自一千三百多年的后世科技世界,从所学历史课和看到的公开资料的东西罢了。 但历史的真实就是历史,了解历史,这算是李泰这个穿越者,回到大唐的唯一福利。 这根本就不能算是金手指,因为李泰了解的历史,只是一些知识点。要想将脑袋里面了解的历史或者是知识点,用于如今李泰所在的大唐帝国贞观年代,显然不是容易的事情。 甚至很多事情,永远在李泰的脑海里,就只能是知识点,根本无法实现。 就如,李泰因为是男人,喜欢科技军事的东西,甚至在大学课外,学习过一些制造最简单的旋翼无人机的知识,这些在他原本所在的2024年不算高深的知识,某宝上面随便买零件,都可以制造出普通的旋翼无人机。 普通的旋翼无人机,这件事情,李泰知道如何制造,却不可能在如今大唐帝国贞观年代,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制造出来。 有些事情,就是这么的残酷,李泰只能无奈接受。 今天,觐见皇帝。 他首先是要在便宜老爹的面前,展示自己不是废物,他很了解大唐帝国的科举制度,这样,他才能提出改革大唐帝国的科举制度,为自己麾下广招门生,铺平道路。 手下没有人,再好的思维,再多的历史知识,也不可能让李泰在三龙夺嫡中获胜。 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最近一个多月,对李泰的手段,已经超过了他的想象。 李泰必须全方位想法办自救,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7265/315445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7265/3154451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