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满载而归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古代逃荒:我和闺蜜靠着随身空间躺赢 十天一天赋,成为吸血鬼的我太BUG了 毕竟成神 LOL:巅峰大时代 相府的草包夫人重生后杀疯了 曹操穿越武大郎 官道:从殡仪馆平步青云 变美之后爆红全世界 人在修仙世界,和谁都能五五开李舟君苏楠 女尊:我的机缘每周刷新
“曹县长原来在队伍上,可是我的老领导。我那时候还是个新兵蛋子,第一次上战场,好几次要是没有我这个老领导的提醒啊,我可能早就已经没法坐在这儿跟你们闲聊嘞……”
徐厂长似乎早就已经看出来了张佳栋的疑问,不等他开口问自己,便主动打开了话匣子。
张佳栋闻言,这才明白了徐厂长和曹县长的渊源。
原来早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徐厂长就曾经在曹县长的手下当过兵。
那时候的国际环境可不像未来那么稳定,新中国刚刚经历过三年的自然灾害,老百姓们的日子很困难,经济发展又受到了了西方列强的打压。
周围的邻国对咱们国家可以说是虎视眈眈,谁都想要趁着咱们祖国贫弱的时候,在边境问题上占一些便宜。
然而那时候老一辈军人们的意志,可不是能因为吃不饱肚子就被打垮的。
敌人们蹦得越欢,往往下场也越惨。
徐厂长十几岁就入了伍,和曹县长一起打过大大小小好几次的战役,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以后,更是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站了出来,来到了工业生产的第一线,成为了国家改革开放建设的骨干。
不管是曹县长还是徐厂长,当时的华夏大地上还有数不尽的类似的例子。
国家在需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他们毫不含糊。现在的祖国好不容易有了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办厂子搞生产,他们更是不在话下。
徐厂长和张佳栋他们聊过了当初自己在部队上,与曹县长的经历以后,又聊到毛纺厂自从七十年代初建厂,到现在这十年中的发展经历。
对方是如何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操作工人,到现在成为厂里的一把手的。
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和困难,是张佳栋和小刘儿他们这种刚毕业工作,就赶上了好时代的年轻人根本就想象不到的。
“厂里面当时没有人懂技术,国家花了大价钱从国外买回来的这些纺织设备除了问题,还得去找国外的专家来修。耽误了时间不说,咱们还得花费更多的外汇。
外国的专家来到咱们厂里,一来一回就得大半个月的时间,咱们毛纺厂不光是要好好儿招待他们,这些专家们修理设备的时候,还不允许咱们厂里的技术人员围观。这种事儿一次两次倒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套设备咱们厂里一用就是十几二十年,一年要是检修两次先不说这时间咱们搭不起,就是这些国外专家们的气,咱也受不住啊!”
徐厂长和张佳栋他们两个越聊越激动,不知不觉就说到了当初厂子里刚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以后,因为技术落后所受过的那些白眼来。
“那时候我比你们大不了多少,还年轻。小伙子正是意气风发谁都不服的时候,凭什么洋人搞的了的东西,咱们国人花了大价钱请他们来了,还得受他们的洋气?
咱们老革命讲究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场上枪林弹雨咱都熬过来了,我就不信这洋人搞出来的设备,咱们毛纺厂自己玩儿不转!”
紧跟着徐厂长就把自己当成是如何跟工友一起,不分昼夜的泡在厂房里,利用设备停产的时间,挨个研究这些设备的各个零件的。
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工厂几乎都有自己的车床车间,不为了别的,就是因为当时的进口零件儿太贵,啊?不可能每一个螺丝钉,每一个螺母,都要依靠进口。
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但凡是简单哪个零件出现了耗损,厂里能够自己生产替代的,就一定会优先选择用自己的车床,生产出备用的零件来。
那时候徐厂长他们想出来的办法,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又笨又浪费时间。
他们利用自己仅有的那点儿机械知识,把每一个能从机器上拆卸下来的零件儿,都原原本本的绘制成了设计图,然后再交给加工车间的车工们,利用最原始的车床仿制出和原件尽量相似的备件来。
然后再把这些做好的备件,原封不动的组装到加工设备原有的位置。
就这样如同蚂蚁啃骨头一般,整个毛纺厂的流水线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居然都被他们一点点的摸清楚了。
从当初有点儿小毛病就要停工,然后联系国外的厂家派来技术人员,进行调试指导。
到现在,除了个别机械部件以外,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零件,他们已经都可以实现自己本厂的替代了。
张家栋听到这儿,也不禁对这位老同志的智慧大为佩服。
有的时候攻克最尖端的技术,也并不需要什么高端的学识,往往真正的秘密只不过是一张窗户纸,只要肯努力花费足够的时间,就像是徐厂长这样在动荡时期拿枪杆子的粗人,也能把当时西方列强们引以为豪的各种先进技术搞清楚。
“徐厂长,咱们济宁毛纺厂能有您好的这样的领导,真的是咱们整个济宁市的福,怪不得短短十年里,咱们毛纺厂就能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整个鲁省文明的毛纺大厂啊!”
张家栋的这些话全都是有感而发,并不是有意在讨好对方。
然而徐厂长听完以后,却微笑着朝他摆了摆手。
“我们那个时候一穷二白,之所以这样也完全是被逼的,i就算是我不去搞,也有比我更厉害的人去搞,实在是算不上什么成就。反倒是你啊,张家栋同志……”
徐厂长说到这儿,语气突然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了看手上曹县长给他写的那封介绍信,又望了一眼张家栋,随后才继续说道。
“你年纪轻轻,又能为你们县里的老百姓们着想,从无到有把你们的合作社搞得这么红火,到现在甚至还有了自己的服装厂,可是比我这个老古董要厉害多喽!”
徐厂长说到“老古董”好三个字的时候,自嘲的哈哈大笑了起来。
张家栋听出来对方这是在夸自己,实在是不好意思,不知道该如何接对方的话了。
“徐厂长,您这么说,我实在是不敢当。我们那个服装厂算上我自己也就有七八个人,顶多也就是个手工作坊,设备也不过就是几台缝纫机,哪儿能跟您们这么大的毛纺厂相比啊。”
张家栋这么说,倒是也不算是自谦。
济宁毛纺厂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成立以后,产能几乎逐年翻番,到80年代中期,又引进了当时上海最先进的羊绒衫流水线,一年生产毛线几百万定,羊毛衫更是超过30万件。
在当时的鲁省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毛纺大厂了,
如此大的生产规模,当时除了为济宁市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以外,更是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
因为毛线和羊毛衫的出口,给咱们国家带来的外汇收入,更是张家栋他们合作社小小的服装作坊所不能比的。
可是对于张家栋的谦虚,徐厂长却似乎是有自己的看法。
“哎?张家栋同志,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不要看现在你们合作社服装厂的规模小,只要找对了方向,以后也是大有可为的啊!
当初咱们毛纺厂刚成立的时候,谁能想到十几年后能成长为现在这样的规模?只要是肯为老百姓们做实事儿,生产出来的都是老百姓们需要的商品,我是你们的服装厂,早晚也会像我们毛纺厂一样,成为你们县里边的支柱产业!
年轻人可不要懈怠,有我的这个老领导这么支持你们,你们也一定要努努力,不要辜负了他老人家的厚望才对呀!”
徐厂长一边说着,一边用他坚实的大手拍了拍张家栋的肩膀,语气中完全是对他们合作社,甚至是县里面搞服装产业的期待。
有了徐厂长的鼓励,张家栋知道自己这一次来济宁,真的是不虚此行。
没有想到除了曹县长的鼎力支持以外,他又通过对方的介绍信结识了如此豁达开明的贵人。
“徐厂长,您放心。我们的合作社当初成立的目的,就是为我们县里面的老百姓们服务的。为我们县里的百姓们提供公交社没法提供的商品,帮咱们县周围的老乡们把自己家我地里的收成卖到县里来。
到现在虽然我们又有了服装店以及自己的工厂,也是为了能让我们县里面到服装产业蓬勃发展,有朝一日能追赶上他们南方的规模。”
“好,好好!张家东同志,你说的好啊!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曹县长跟我推荐你,确实是没有看错人!时间不早了,咱们该说的也都说了,也该聊聊正事了。”
说到最后,还是由徐厂长把话题又拉了回来。
“跟我说说你们这次过来进货,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想法?需要咱们厂里面给你们提供多少的指标?只要是在我的权利范围内能够允许的,我一定不遗余力,全力支持!”
张家栋和小刘儿听到徐厂长这么说,脸上也忍不住纷纷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没想到在别人眼里这么难搞到的毛线原料,经过曹县长的介绍,还有徐厂长的一番攀谈,竟然如此简单的就解决了!
“徐厂长,有您的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其实现在我们服装厂也刚开始起步,工人不多,自身的产能也有限,能生产的款式也寥寥无几,确实是需要不了太多的毛钱。但是我相信随着我们第一批羊毛衫的下线,在我们县里面打开了销路,一定会经常过来麻烦您的!”
张家栋这是实话实说,之前的那件男士夹克衫的量产成功,虽然给了曹县长还有他们服装厂里的大伙儿很大的信心,但是毕竟想要生产羊毛衫,不管是工艺还是流程,都和以前的裁剪缝纫大不相同。
张家栋他们的服装厂里,现在除了于大姐带着的那几个女工以外,连一个能编织羊毛衫的工人都没有,张家栋一上来就狮子大开口,直接跟徐厂长要一车的指标,他心里其实也没有那个底气。
可是徐厂长却不以为意,继续笑着鼓励他道。
“年轻人,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只要你肯好好经营,努力做出受到老百姓们认可的款式,我相信你们服装厂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的!”
于是就这样,在一派轻松的气氛中,张家栋第一次来毛纺厂,就得到了对方厂长的大力支持。
等到他们回去的时候,那辆东风140上,已经载着足够的毛线和徐厂长满满的期待,足够他们服装厂忙活上好一段时间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7271/318980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7271/3189802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