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第一步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万界末日来求援?我摆烂上报国家 我在荒岛肝经验 通灵术 快穿之黑心女配又在学习强国 巫师:真理之眼 仙府:资质平平的我只好苟出长生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致郁系天王 房俊李漱 世子爷的悍妻她天下第一
从首都日报社离开以后,张家栋就立马马不停蹄的在西裱褙胡同附近找了一个民宿,暂时先住了下来。
那个时候的首都,大部分国营工厂或者是外地的国营企业,派人到手都在办事儿,都可以直接住进他们自己单位的招待所。
可是张家栋作为他们合作社的负责人却并没有办法享受这样的待遇。
彼时的招待所还是需要有介绍信的,并不是说你有钱就能住。
虽然他离开的时候,胡副总编也曾经告诉他,可以为他开具了一封介绍信,让他暂时注定他们报社经常接待外地作者的招待所里,先熬过这一晚。
可是张家栋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的好意,毕竟无功不受禄。
张家栋本来这一次到他们日报社来,就是来找对方帮忙的,这位姓胡的副主编念在他是同乡的关系上,这才给了他一次当面投稿的机会。
张家栋怎么好意思,在接受对方这么大的恩惠呢?
那时候外地普通人没有介绍信,能够住进的小旅馆条件就非常普通了。
和他之前住在广州的时候,曾经住过的那种民宿类似,只不过是有一个自己独立的房间罢了。
想要洗个热水澡,那可是完全没有这样的条件。
即便是想要洗脸刷牙也必须到走廊里,使用这一层楼大家公用的水房,整体的布局与张家栋自己所住的那个筒子楼倒是很像。
然而即便是如此,这样的住宿条件在当时的首都,对于他这种下海经营的普通人来说也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
上个世纪80年代,能够抛弃国营企业的工作下海经商,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这一帮人,他们所吃的苦其实并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得到的。
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有人调侃自己在那个时期的创业经历,并把这些经历都改编成了段子,诸如宁可火车睡地板,也要当老板之类的笑话几乎所有人都听过。
可是真要是过来人,就一定会知道这些在普通人眼里只能当做笑话的段子,确实那个时候80年代下海经商人的真实写照。
然而张家栋毕竟是个过来人,从小的家庭条件所限,但他即便是在后世商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后,也并没有养成养尊处优的习惯。
这么小小的苦对于他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
所以等到他真的住进了这小小的旅馆以后,找到了自己的房间,简单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李,便立马和旅馆的服务员要来了信纸和笔,修改起了他之前给胡副主编看过的那一篇投稿来。
这一忙,张家栋就忙到了第二天的凌晨,终于在太阳升起之前把那篇新的投稿完成了。
天一亮他便兴冲冲的第一时间来到了首都日报社的门口,此时看门儿的那个大姐早就已经记住了他的长相,真当他是胡副总编的同乡,并没有拦他,便直接让他放行了。
果然经过了这一次的修改,胡副总编对于张家栋的这一篇新投稿也是非常满意,只是稍作提点进行了一些小小的修正,便直接把这篇由自己润色好的稿件交给了他手下的编辑,作为第二天需要登报的素材进行修改打版。
就这样张家栋有生以来的第一篇投稿,便顺利地刊登在了转天的首都晚报上。
为此张家栋还专门儿自掏腰包,花两毛钱在自己像他的旅馆门前的报摊上,买了一份儿,刚刚印刷好的首都晚报,回到自己的旅馆里好好的观瞧。
那天首都晚报的内容除了有本地的民生和要闻以外,更有对这一年国内外要闻的回顾以及新一年的展望。
而张家栋的那篇投稿就作为读者来信,单独刊登在了首都晚报最后一版,重温亚运健儿好成绩的那篇文章之后。
虽然在平时,这么靠后的文章大部分人都是并不会关注的。
可是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这一次首都晚报末版的头条,却故意被安排成了一篇吴副总编亲自署名的文章,对咱们国家运动健儿们历年在亚运会上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一番回顾。
以至于许多人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看到了这个标题以后,都纷纷继续读了下去,读到了张家栋投稿的那一篇文章。
一下子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成为了大家在那一天晚上饭前饭后争相议论的焦点。
首都晚报的读者有许多都是这几年回到首都再就业的知青,以前的许多年里他们没少在农村吃过苦。
因为赶上了好政策,回到了首都以后,很多人又发现他们以前上学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又有些赶不上时代了。
那时候首都的工厂招工,最少也要是上过技校的专业工人。
而他们这些知青回到城市里以后,无论从年龄上还是知识上,都与这些刚毕业的学生没法相比。
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后来的努力,上夜校学文化,又赶上了国家当时的好政策,鼓励国营的企业为这些待业的知情找出路,甚至于是让当时还不满足退休条件的老员工们提前退休,给这些年轻的知青们腾出来一些工作岗位。
这才勉强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各自的营生,能在多年后的首都自食其力。
那时候有多少人也像张家栋笔下的这个女知青一样,在找工作和就业的这件事上吃过太多的苦,碰过太多的壁了。
而像是张家栋文章里写的这名女知青这样,果真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工厂的认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工厂里的生产骨干和创新带头人的,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是普通人心目中的榜样,以及自己在内心深处的向往和渴望。
以至于出读的张家栋这篇文章以后,有许多和于大姐有相同经历的知青们都按耐不住自己胸中的情绪,纷纷提起笔来,记录下了自己第一时间的感受。
并把这些饱含真实感受的信件邮寄到了《首都晚报》的报社,造成了一时间的轰动。
让那些在首都日报社工作的编辑们,包括胡副总编在内都惊讶于,只是一篇看似普通的读者来信,竟然获得了如此多的讨论和回信。
而更让胡副总编惊喜的是,这些培训中有许多读者都记住了张家栋他们合作社的服装厂生产的夏朵羽绒服这个品牌。
更有许多在芦城本地的读者,在回信中表达了对这一款羽绒服的赞许和骄傲。
作为鲁城的本地人,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省里所生产出来的这一款羽绒服,能够走出省去为他们鲁省争光。
成为真真正正驰名国内市场的畅销品。
而那些在外省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张家栋他们合作社的读者们,也纷纷表现出了夏朵羽绒服的好奇。
表示既然有这么好的员工肯为这款羽绒服付出,愿意加班加点,全心全意地对于这款羽绒服的款式进行改进升级。
寻找最优质的原料进行生产,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件出厂羽绒服的工序。
这样的衣服一定是品质优异的代表,而且在这个冬季,如此冰天雪地的情况下正是大伙儿最需要的。
甚至还有许多读者,因此而转变成了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的支持者,专门显示来向报社询问专家问他们合作社的情况。
希望能够采购或者是引入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生产的这款羽绒服,成为他们本地的代理商或者是销售商。
这一下张家栋所写的这一篇文章,可是彻底为他们的合作社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头一次让全国的读者们都了解到了,在鲁省还有这么样的一个有良心的服装品牌。
在自己的生产上一丝不苟,从不偷工减料。
在自己的事业上处处为自己的顾客着想,时刻保持创新。
以至于胡副总编在收到的这些读者们的来信以后,第一时间就把读者们的反馈告知给了一直在首都等待的张佳栋时。
张家栋甚至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胡副总编怎么样?您说的是真的吗?我此前所发表的那篇文章,果真能说到那么多读者们的关心?这可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啊!”
见张家栋如此惊喜,胡副总编却及时地提醒他道。
“张家栋同志,你可不要你忘了你这一次不远千里来到了首都的目的。你果真是想要把你们合作的服装厂所生产的这款羽绒服品牌推广出去,现在你也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7271/3247619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7271/3247619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