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偶遇迷弟小舅子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妃常上头:冷面王爷不记仇 东京僚机王 我变成了修真洞府 佛系修仙:从占卜祸福开始 逍遥小贵婿李辰安宁楚楚 这捕快能处,有事他真上 散修家族修仙记 休息日的魔女不能调休 疯批美人她又开始找替身了 质子归国万人嫌?我逆父逆君逆天!

从宣威门进城,便是宣府城的玄武大街。 玄武大街纵贯南北,仿佛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将宣府城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东部是久安县,西部是长治县。 想来当时的皇帝建此城时,心中便有一个长治久安的愿景。 大街的路面用青砖铺成,道路两旁各有一条三四米深的排水沟。 道路两旁栽种着行道树,顺着这宽敞的长街贯穿整个宣府城。 "看来大夏的发展并非完全如大湾村那般落后,这条大街足有一百多米宽,哪怕是后世的八车道又哪里能比得上一点。" "恐怕,当初那皇帝在修建此城时,或许采用了皇城修建的标准。" 宽阔的大街上人声鼎沸,商队马队络绎不绝,车轿川流不息。 一时,宋轩都有些看蒙了。 这般繁华,还是他熟悉的那个古代吗? 行在宽阔的青砖长街上,天空中不知何时飘来了朦胧细雨。 看着此情此景,宋轩脑中不由冒出一首诗来。 宣城暮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泗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虽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所写的景色,倒和眼前之竟之分契合。 宋轩将诗句中地名时间一改,借此来抒怀。 他骑在马背上,口中念念有词,一时竟有些失神恍惚。 “好文采!好一个"宣称暮雨浥轻尘",这位郎君可是与才与友人分别?” 宋轩愕然回头望去,不知何时身后出现了一个骑着骏马,身穿华服,腰间配着宝剑的年轻人,正一脸激动地看着自己。 见到宋轩回头,骑在马上的年轻人朝他拱了拱手,脸带笑意说道:“偶然听得郎君吟诗,被君诗中的意象情意所打动,多有失礼,还望郎君见谅。” 宋轩轻轻点了点头:“不碍事的。” 年轻人接着道:“在下姓杨名若昀,表字留爱,不知郎君如何称呼?” 杨若昀,名字还挺清秀,只是不知怎么字留爱,总叫宋轩感觉怪怪的。 “在下宋轩,表字······表字无忧,幸会。” 大夏,普通百姓人家是没有字的。 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就像是猪宝儿,和蝴蝶之前的名字,黑猪。 一般是读书人或者家里有些权势的,才会请人给孩子赐字。 宋家想来家世不错,只可惜宋轩后来傻了,没能等到赐字那天。 对方这样自报家门,为了表示礼貌,宋轩便临时心血来潮,给自己胡诌了一个表字。 杨若昀热情地痛宋轩攀谈起来。 “宋兄,我听你诗中之意,显然才与挚友分别,不知兄台从何处前来宣城?” “在下同诸位弟兄,从燕北府长兴县而来,想到此做点儿小买卖。” “嗯?”杨若昀吃了一惊,“长兴县?” 他上下打量了宋轩一番,口中默念着"他也叫宋轩",急忙开口问道:“宋兄可是长兴四大家族之一宋家的公子爷宋轩?” 此话一出,众人惊讶,没想到竟会被人认出。 宋轩深知这次出行购买粮食,与四大家族有颇深的关系,于是心里警惕起来。 “我非宋家人。公子为何由此一问,莫不是与那宋家有什么仇怨?” 杨若昀尴尬笑了两声:“倒也谈不上什么仇怨。我乃是京城杨家人,我姐姐与那宋家少爷订有婚约,前些日子闹了些许风波。 那宋家公子也叫宋轩,这一切如此凑巧,我还以为兄台便是那宋家公子。” 京城杨家?姐姐?婚约? 宋轩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来。 他当日被宋家的人请回去,就是为了不让杨家取消婚约。 谁知道最后杨若瑾那女子蛮不讲理,临了反悔,就是不同意取消婚约。 好在他现在已经脱离了宋家,也在军中渐渐站稳脚跟。 只要日后实力再壮大些了,什么宋家杨家,都不消管它。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居然在这里碰到了杨若瑾的弟弟。 据说他弟弟娶了公主,和皇家联姻,是个驸马,没想到却会来到这种地方。 知道了对方的底细,宋轩的答话也就有了分寸。 但猜想碰上他只是凑巧,应当和四大家族无关,心里倒也并不如何戒备。 见宋轩面色有些古怪,杨若昀一拍脑袋:“哈哈,怪我唐突了,初次见面,便说了这么多不着边际的话。” “宋兄,如今天色昏暗,想来宋兄和众位好汉初到宣城,还未进食。今日我做东,邀各位好汉一齐喝一杯,大醉一场如何。” 说完也不管宋轩答不答应,径直牵过宋轩的缰绳,便要拉着他去喝酒。 裴蛮子、陶圆几人只好跟了上去。 虽说只是去九楼吃一顿饭,其实也并非如此简单一件事。 偌大的宣府城内,到处都是高大的坊墙,将"坊"与"市"严格区分开来。 长兴县虽然不如宣府城繁华,却要方便许多。 坊便是"居民小区",市则是"商业区"。 宣府城只有东西两市,汇集着天底下各种各样货物的交易。 像是珠宝首饰、胭脂花粉、绸缎衣帽、酒肆饭店······应有尽有。 几人并不熟悉附近的坊内是否有酒肆,那是极少的,因此直接奔向东市。 城内禁止纵马,几人皆是策马缓行。 行了约莫十多里路,宋轩都有些前心贴后背了,才终于抵达酒楼。 门前牌匾大写着“鸿运楼”三个大字。 几人还未下马,便有小二热情地上来牵住缰绳。 “各位贵客,吃饭或是住店,快请里边儿请。” 众人下马,小二招呼人把几人的马匹牵到马厩喂草料,陶圆等人则是跟着上楼放置行李。 杨若昀拉着宋轩的手走进酒楼,找了处僻静的地方坐下。 宋轩打量了一番这大夏的酒楼,一楼是宽敞大厅,里面坐了许多客人,热闹得很。 环视一圈,发现酒楼粉刷的白墙之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文字。 难不成古人也搞涂鸦? 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各个文人骚客留下的"墨宝"。 出名之人,若能留下一首诗来,整个酒楼说不定便跟着出名,从此生意兴隆,甚至名扬四海。 但要请已经成名的人来题诗,那可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因此,酒店老板便准许普通读书人也在这墙上挥毫,说不定谁日后便高中成名了也说不一定。 一些读书人附庸风雅,也爱好写诗。尤其是喝了酒以后,那热情更是高涨。 宋轩其实对诗词一道并没有什么造诣,只是所受教育,读得都是一些文坛大家留下的历经千百年时间沉淀的佳作。 因此有时随意吟诵两句,都能引起周围人惊叹。 就比如这个热情得有些过分的"小迷弟"。 他原以为这墙上全是诗,谁知还有一些"某某何年何月到此一游""某某与某某誓死不渝"等“帖子”。 这尼玛,大夏古代就有微博贴吧了吗? 看来这一传统,真是由来已久。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7865/317526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7865/3175261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