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五百零九章 朱棣的疑问

第五百零九章 朱棣的疑问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小镇生活笔记 那年那系统那Bug 星河流转终会遇见 云华妖记 重生之最强剑神 误惹冷酷九殿下,王妃哪里逃 猛兽下山,城里姑娘遭老罪了! 从正德开始的锦衣卫 年代:我和四个小姨子相依为命 天地日月神域

哈密新军的守备去了一趟嘉峪关。 穿过大沙漠的勘探部的队伍,得知消息后,与守备一同返回,行程一千三百里,驼队每日行六七十里路,走了整整二十天的时间。 队伍规模小,又不是大军出行,等于轻装上阵,如果是大军行军,时间需要更久。 如果是为军队运送物资的民夫,则需要的时间就更久。 “铁道何时通车?” “预计年底。” 勘探人员属于西域行省铁道工程部,因此答得上来。 “二十日,足够我从西安到北平,算上来回都能有两趟。”守备感叹道。 随着蒸汽机火车头工厂的产能,已经不是稀罕物。 甚至嘉峪关每隔三日都会有一趟蒸汽机火车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铁道马车被淘汰。 维护铁道马车的成本,是维护蒸汽机火车的至少十倍。 “如果不是铁道总部的调动,大量的老工人调去了应天府,可能现在就已经通车。” 工作人员笑道。 “京城到底是京城。”守备点点头。 “也不只是京城的原因。” 已经看到了嘉峪关的影子,一行人松了口气,心情大好,路上的沉闷变得活跃起来。 “哈密与亦力把里太大了,如果不是适合种棉花,棉花产量和质量比内地要好,实在是无利可图。” 工作人员摇头说道。 “我听你们说过,不是有不少矿产么。” 守备好奇的问道。 “山西勘探出来的矿产,含硫又少,开采又方便,主要是不可海量,至今没有探到头,还有塞南的几处矿区。” 工作人员认为光这些地区的矿,就足够大明用好几百年都用不完,开采成本又低。 守备内心无言。 太大了。 哈密、亦力把里以及鬼力赤汗所在区域的以南地区,面积高达近两百万平方公里。 但是在十九世纪全世界人口大增长时期,却只有一百余万人口,这百余万人口里,还包括了六十万汉人,清末时期也才刚超过两百万人口。 人口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但整整两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却只有数十万的人口,这代表什么不言而喻。 “什么?” 守备见到了总营长,被透漏的消息惊呆了。 他们的营区要撤回来。 “先看一看到底是哪些人要破坏地区的稳定,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朱能闯了进来,一脸的笑容。 “都督。” 守备急忙行礼,没想到都督也在。 朱能回了军礼。 “我们不怕正面作战,但是形势不同,鬼力赤不是庸人,对于他们是要用心对待的。” 游击战的概念是后世提出来的,但游击战的现实自古就有。 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 北方靠着一望无际的大漠,南方部分地区则靠着一望无际的大山。有“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民谣。 “我们撤走了,安克帖木儿问起如何说?” “不要紧,我们已经派人去通知他,让他防备一二,至于他听不听,我看啊,他的小心思还是很多的。” 朱能很平静的说道。 自从他们驻军哈密,虽然脱脱一直靠向大明,唯独安可帖木儿摇摆不定。 他愿意归顺大明,但不愿意大明的军队入住哈密。 哈密的铁道还有几个月就要通车,其实嘉峪关以北的路段已经可以通车了,但是并没有开放。 朱能收到了消息。 鬼力赤要袭扰他们在哈密的驻点,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新军虽然只有四百余人,但是朱能相信他们的战斗力。 正面作战,借助营地防守,哪怕数倍敌人都不惧。 可游击就是命门了。 朱能不想赌,直接撤回那一小营新军,除非安克帖木儿同意明军大举进驻哈密。 在朱能的身边有名陌生人。 “这位是军商联合办的管事……” 随着朱能的介绍,他身旁那位有些微胖的中年人,嘴巴很大,笑容里看得见大门牙。 “军商联合办?” 守备只知道军工联合办,军商联合办还是因为马王宣的原因,因为军商联合办就是马王宣组建的。 守备第一次见到军商联合办的人,这组织是做什么用的? 带着疑问。 守备和那中年人一起返回了哈密。 …… 京城。 在工人进城的活动后,让所有人大开眼界,原来还能这样,虽然已经过去了许久,但市井之间还有讨论。 朱高炽松了口气。 六月的炎热天气过去,朱元璋活的好好的,看来历史到底有些改变了。 围绕着粮点的改革,朱棣与六部官员进行讨论,关注着应天府施行的情况。 应天府和北平不一样。 整个北平行省最初才两百万人口,而应天府行省有上千万人口,是北平的五倍之多。 而且北平军户所占比例也高,与应天府行省的局面是截然不同的。 在北平行省的粮点改革顺利,除了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从农业人口中解放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有北平行省人口环境的原因。 “根据洪武二十六年的清册,全国民户一千零六十五万两千八百七十户。” “除去城市厢坊,乡间的里甲有近十万甲,以地方官府的组织力度,是无力控制的。” 户部尚书郁新对于粮点的试行,充满了担忧。 “新旧混合。” 朱高炽说道,“粮点的试行,主要还是围绕粮商,对于地方方面,仍然维持旧状。” 而且朱高炽也不相信官员们的统计。 因为大明太大了。 这里少一点,那里少一点,合起来就是惊人的数字。 官府人手本来就不够,如何能落实清册的政策,加上为了自己的政绩,肯定是往少了报。 本来是一万的,报个八九千,官府还能留个余额,相当于地方官府的小金库。 明初的时候水分还小一点。 那么到了明中后期,这个水分就变成了海份了。 听到皇太孙没有不讲理,没有要求一味的强干,郁新内心松了口气。 前番皇太孙在京城的大动作惊呆了所有人。 也让所有人认清了事实。 这位皇太孙的确敢干,也有实力干他想要做的事情,更让人无语的是,如此荒唐的事情,圣人和太子竟然不阻止。 朱高炽也知道。 地方上组织关系不变,那么控制全国粮食产量等于失去了至少一半的预期。 但治大国如烹小鲜,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处,过之不及。 “虽然现在不变,不代表未来不变,户部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在五年内会一步到位。” 朱高炽强调道。 郁新没有拒绝。 随着铁道的扩建,人们都知道时代不同了,对于地方的管控力有了质的变化。 以前地方上的模式也会改变。 朱高炽没有觉得意外。 大明的读书人虽然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但不是他们比谁傻,更不是不懂经济道理。 能想出开中法,让南北经济互动,达成优良的内需模式,已经证明了当下人们对经济的认知深度不低。 朱棣见粮点的问题没有了疑问,于是问向蹇义。 蹇义拿出吏部的章程。 “这是推选出来的内阁名单,请太子过目。” 朱棣从太监手里接过来。 名单上的人,除了有北平的老人外,还有朱棣在应天府吸收的人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还有吏部关于调派北平的名册。” 治理国家离不开人才,北平模式已经定为推往全国的方向,需要大量熟悉北平模式的官员。 朱棣要求吏部选派官员去北平,同时把北平的官员调去各地。 不但是为北平模式推动打下根基,也是加强他的威望的手段,尽快的消除皇太孙一系的影响力。 朱棣和官员们讨论的时候,朱高炽看着吏部提交的内阁名单人员,里面有不少的熟人。 从高往下的改革,远远比从下往上的改革要轻易,但自上而下也离不开自下而上,互有所补。 卫所军户的改革,以及工厂的兴起,都是自下而上,而内阁的促成,则是自上而下。 从内阁撬动六部,在由六部撬动天下。 例如学校。 朱高炽离开了武英殿后,让人请来了解缙,这位自己去了北平,又跟随朱高炽南下的读书人。 解缙在内阁名单中。 不是解缙最有才。 而是当下的形势,无论是才能,资历,所处的位置,都让解缙最适合。 朱高炽要在改变天下府学和国子监。 学校在农村是办不了的。 学校只能有社学,也就是地方大户们办立的。 因为农村人口太分散,唯独城市可以。同样城市的人口集中,让学校的兴起有了底蕴。 所以大明各地都有府学,州学,县学,乃至最高学府国子监。 根据朱高炽的要求,各地的府学,州学,县学需要含括北平学校的新教材。 同时在京城,北平,各创办一所专门培育教书先生的学校,以及培训机构。 “科举还是要慎重。”朱棣突然来了。 “太子。” 解缙连忙行礼,朱棣摆了摆手。 “科举不会取消。”朱高炽笑道。 乃至后世的英国,一直为他们创造了文官考试制度,取消了原来的当官制度而得意,认为他们的先进性。 科举从来不是毒瘤。 不发展才是毒瘤。 朱棣见朱高炽懂得轻重,没有在关系学校的事,问起了朱高炽打算如何在西域动手。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952/1094459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952/1094459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