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五百四十二章 皇太孙比圣人要沉稳

第五百四十二章 皇太孙比圣人要沉稳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团宠:暴君父皇靠读我心声治天下 领证后,嗜妻景爷哄她宠她 日出江花红胜火 我的世界之世界的尽头 数码时代:开局培养哈克兽 无限流人见人爱的娇软小美人 斗罗:从千仞雪陪练开始 神奇宝贝:从签到开始 猫娘宠我入骨,连夜偷来妖刀阎魔 玩野了,霍总的小娇妻是真大佬!

安南。 “大明的士兵,你们看了感觉如何?” 黎季犛关心的问道。 他的大儿子在外地带领军队,身边陪着的是他的小儿子黎汉苍,小儿子的生母,是公主出身,有安南王族血脉。 “精兵。” 左圣翊军的将领胡射说道。 “精挑细选出来的罢了。”黎汉苍自信的说道,他认为是大明为了扬国威。 胡射听到小王子的说法,并没有提出怀疑。 黎季犛皱眉沉思。 作为安南的实际控制者,还不是王族出身,比起他的老丈人,他更不占优势。 而安南各方面的反对势力,能被他一一摆平,可见其才能。 大明和安南之间的联系并不算少。 可能是汉人的天性。 只要是能种地的地方,对汉人的吸引力非常的强大,所以安南的前世今生,充满了向外扩张的动力。 唯独到了明朝,因为明朝建立的宗藩体系,大量周边的势力向大明称臣,引起了安南的不快。 安南华族的眼中,这些地区根本不算国家,只不过是蛮夷而已,部落的存在。 南边的占城,老挝,柬埔寨,暹罗等都应该是安南的势力范围,并且一直在努力中。 历史上也先后吞并这些地区,例如占城,此地未来彻底被安南吞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因此对于大明的变化,黎季犛听过一些消息,引起了他的很大注意力。 “他们的火铳情况,比我们的火器怎么样?” “没有使用过,无法得知。” 胡射摇了摇头,不过又说道:“不过看起来很美观,他们每个人的火铳,从肉眼看不出区别。” 黎季犛脸色更难看了。 安南不是未开化之地,本就是从北方迁移来的汉人,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和内地的读书人一样,同样的科举制度。 本地华族说话的口音,与大明地方的方言无二。 所以安南的生产力很高。 在火器上有自己的发展,手铳与火铳都有,而且编制出神机枪炮法,并不比大明本土的差。 大明与安南在火器上互有借鉴,各有优势,取长补短。 不像东南亚别的国家,主要从大明学习到火器,并没有太多值得交流的技术。 这也是安南在东南亚称王称霸的底气。 所以三言两句之间,听到说大明士兵使用的火器,肉眼看不出差别,黎季犛深知其中的威力。 “让黄晦卿去应对大明的使团。” 黎季犛做出了决定。 黄晦卿也是华族,安南的大臣,心向中华的人,由他出面,可以安抚住使团。 黎季犛又向小儿子悄悄交代了几句。 大家同出一脉,有哪些软肋可以拿捏,黎季犛心里门清,大明的读书人就不贪了? 朱高煦派来的使团,受到了浓重的欢迎。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和国内一致,杨渤和安南的官员们饮酒作诗,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诗歌。 安南读书人的诗歌水平不低,甚至在当下,明初的时期,总体上反而强过大明本土的读书人。 宋朝亡国时,少部分遗民去了高丽,一部分遗民去了倭国,大部分涌入了安南。 新老华族,万众一心,奋力抵抗,三次打退元朝入侵者,保住了中华文明最后的一片净土。 来之前的忐忑消失的干干净净,结交了许多的朋友,出身大户之家,这些人张口闭口中国,让杨渤非常的高兴。 当杨渤返回的时候,大批的安南官员送行,为他们准备了好几辆大车,上面装满了礼品,并派了安南的士兵护送。 回到广西后,杨渤才得知高阳郡王患病卧床,此时,因为朱高煦的病情,人们都顾不上其他。 加上已经是年关,所以杨渤没有去京城,直到开春后,朝廷派来了大夫,还有来了解广西,安南情况的官员。 布政司的左布政使杨镛出面,告知有人出使过安南,随后杨渤被请了过来。 杨渤把他在安南打听到的,以及见到的情况详细的告知,那官员确认后,连忙把消息送回了京城。 金州的大夫们,围绕高阳郡王的病情,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是湿热痢,理应治以清肠化湿,调气和血,用芍药汤缓治。”一名大夫说道。 “不对。” “高阳郡王所患乃疫毒痢,应以清热解毒,凉血除积,加入白头翁汤合芍药汤,以急症应对。” 金州的医学突飞猛进,在传统的病症上,细分了多种的类型。 只是技术和仪器的局限性,虽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可也带来了更多的争议。 光一个痢疾,分为了六大种类,其中细节更不提。 本来朱高炽想要的把乱七八糟的药方,以及滥竽充数的药方全部剔除出去,只保留有效果的。 可科学的发展如何是一帆风顺的呢。 的确。 大量药效低下,以及无效,甚至其反效果的药方被剔除了出去,可医药的药方不但没有减少,倒是因为医学的发展,分出了更多的细节,导致药方总量竟然微微上涨。 这个时期,谁也说服不了谁,以结局来论成果,也有很多僵局。 谁也不能说药到病除,更不敢说每个患者都能治好,其中到底什么发挥了效果等等,都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 总之。 几名金州来的大夫,争吵了两日,眼看着朱高煦不行了,终于有人妥协,达成了用药的一致。 …… 京城。 这里与北平的气候不一样,开春后,天气已经不像北方那么寒冷,可以在室外活动。 北方肯定是比南方冷的。 北方的冷,是冻死人的程度,之所以后世有南方更冷的言论,是因为南方室内没有暖气。 文华殿。 朱高炽听取铁道工程部大掌柜徐宁的汇报,还有其他部门的几名优秀管事。 “北平,保定府,开封府,武昌府,长沙府,衡州府,永州府,桂林府,全线通车。” 徐宁激动的说道。 朱高炽一脸欣喜,多少年了。 铁道工程从无到有,全国建造铁道工程的工人规模,也达到了六十万。 用了八年的时间,修通了第一条大明南北通车的铁道,全程四千五百里。 理论上最快的速度,从北平到广西桂林,只需要六天的时间。 当然现实是不可能的。 沿途停靠、调度、补给等,大概需要十天的时间,从广西桂林到京城,需要从长沙转向,由江西抵达浙江,然后北上京城。 “幸亏有皇太孙殿下的鼎力支持,否则大明的铁道,如何会修建的这么快。” 快吗? 听到徐宁的说法,朱高炽倒是不觉得快。 大明的铁道,总里程达到了两万一千余里,平均每里使用铁道工人两百三十八人。 还不算背后产业链的工人,加起来就是更多。 不过这也是带动生产建造的大杀器,直接把大明的国力拉到了不同的层次。 徐宁看不到朱高炽的内心,继续如常的汇报。 这是铁道工程部的功绩,他必须每个字都要说清楚。 “修建铁道耗费的铁料,主要是钢,生铁太脆,容易裂开,熟铁太软,遇到高温容易变形。” 从最开始的熟铁,到后来的钢,铁道工程部的技术,也在市场需求下,日异月新的发生变化。 朱高炽知道徐宁说的钢。 古代有炼钢 至少在南北朝就已经有了最初的制钢法,称之为“灌钢”,又或者“团钢”。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意思是说:社会上所说的炼钢,就是在炼钢炉中,把熟铁屈绕成盘,并将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中间,然后用泥把炼钢炉密封起来烧炼。待炼成后取出来锻打。用这种方法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 这是宋朝以前的炼钢方式,虽然能炼出钢,但是产量低,效率低下,只能满足农业社会的需求。 到了明朝中期,有了更先进的炼钢工艺,例如天工开物中所言的炼钢工艺。 炼钢的辅助材料,发现了更廉价,到处都能获得,而效果却更好的材料。 开始使用钢炉,提高了冶铁的温度,质量和成本上都得到了大突破。 然后是明朝中晚期。 苏钢的发明。 新的炼钢工艺,产量和技术上都有了巨大的变革,而且苏钢的工艺,一直到新中国六十年代都在使用,可见其先进性。 简而言之。 宋代以前,古代对炼钢尚处于摸索阶段,并不稳定,宋朝时期,炼钢技术得到成熟,但生产工艺导致产量有限,明朝后期大突破,产量和技术上升到了新高度。 后来连天工开物都在清朝消失,整个中国都不知有此书,新中国之后,还是有人从日本传回来,人们才知道原来中国古代有这么多当时先进的技术。 类似天工开物的书籍,消失的不知道有多少,并不是每本书都有天工开物的运气,能流传到国外得到保存。 清朝的钢铁产量逐年下滑,到了清末洋务运动才增长,之前的炼钢技术不但没有继续发展,反而下滑失传。 总之。 明朝中末期的苏钢法,提前两百年发明了出来,为大明改进的铁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在传统技术上得到发展,密云分区和湖广分部的冶铁技术人员,建造了更高大的炼钢炉,产量上超过了大明后期的苏钢工艺的产量。 徐宁感叹道:“各项用铁,总共用掉三十七亿八千万斤铁料。” 一百八十五万吨。 这么多年,平摊下来算什么。 朱高炽还是不怎么在意。 终于发现了皇太孙殿下的态度,徐宁忍不住惊讶。 竟然面不改色。 皇太孙果然是非常人物,哪怕是圣人听闻后,也都震撼无比,不如皇太孙的镇定。 看来皇太孙比圣人要沉稳。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952/119062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952/1190621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