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四百二十四章 天下大同

第四百二十四章 天下大同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玉宸金章 超时空交易,开局交易一吨黄金 绝世村医 [希腊神话]春神之恋 四合院:我乃退伍老兵,善恶分明 通关游戏后,我成了反派BOSS 从小旗做起,马踏天下 冷钰 刚开挂,发现父母是双王 觉醒后,疯批大师姐祭了全宗飞升了

杨士奇醉了。 他没有喝多少酒,以他的酒量不至于如此大醉。 但是他的确醉了。 当着热情的当地人们的面,他甚至哭了起来。 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百姓,可是这不长久啊,最终是要破碎的,杨士奇非常肯定。 而现在,他多么希望自己不那么聪明,懂得没有那么多。 那就没有现在的伤心了。 “看起来先生酒量不大,大家不要劝先生喝酒了,先生多吃两口菜,歇息的房间已经准备好了,被褥都是洗过没有用的。” 主人家的老者发话了,其余的人不敢再提喝酒。 杨士奇哭着回了房间。 这就是书中的世界啊,儒家的最高境界,世界大同。 他终于看到了。 可他怕。 因为怕这些懂礼的百姓们,最后迎来了悲苦的打击,那又是何等的痛苦。 是的。 一户人家种一百亩地可以,杨士奇不再怀疑。 不但可以种一百亩地,他们还能欢乐的种一百亩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用命来干活。 可是天下哪里有这么多的田地。 “北平是想把百姓们都培养成地主,可全大明也才七千多户的大地主。” “那些没有田地的人们,最后又怎么办呢。” 一夜未睡的杨士奇,第二天一早红肿着眼睛,人们并没有责怪他,反而担忧是不是招待不周。 虽然只接触了很短的时间,但是这位外乡人是位有学问的人,百姓们深信不疑。 对于有学问的人,百姓们是很尊重的,哪怕是强盗,许多也会礼遇三分。 “先生来得巧,今天是计划的去粮点交粮的日子,先生有兴趣吗?” 杨士奇点点头。 虽然不知道是粮点是何物,但是顾名思义,应该就是官府收粮税的地方。 “要交多少粮食啊?” 年轻人笑道:“除了留下口粮和种粮,都会交上去嘞。” 杨士奇吓了一跳。 “岂有如此荒唐的税?” “不是咧。”年轻人连忙摇了摇手:“是去粮点换粮票。” 年轻人仔细解释了一番。 原来如此。 杨士奇在北平见过粮票,许多商家喜欢收粮票,甚至指点过杨士奇去粮票银行兑换粮票。 他知道粮票是宝钞,和宝钞不同的是,百姓们不愿意使用宝钞,而北平的人们愿意使用宝钞。 主人家在把粮食搬到货车上。 院门外停留着一辆牛车,一辆马车,装了整整几十个麻袋,麻袋里装满了粮食。 “一趟运不完,要来回两趟。” 杨士奇主动帮忙搬运,主人家拦不住,笑呵呵的向杨士奇说道。 “这么多粮食送出去,你们不心疼吗?” “心疼啥?” “这么多粮食放在家里,又要防潮还要担心鼠蚁,不如早日换成粮票。” 每二十个片井设一处粮点。 在粮点。 门口有好些车辆,都是来送粮食的。 粮点的工作人员会进行抽查,用空心的细钎插入麻袋,带出一些粮食检查,确认质量没有问题就会去称重。 称重完后,有送粮的百姓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点,搬运到粮仓里整齐的堆放。 然后盖了印的单子,农户会画押,一式三份。 一个月后,农户可以靠着单子去粮票银行领取粮票,或者直接存入银行。 “喵。” 粮点的狸花猫,嘴里叼着大老鼠,威风凛凛的看着两脚兽,得意的昂起头。 先民们培育出来的,只有中国才有的狸花猫,是最容易养活,且不骚扰人类居住,更是捕老鼠的好手。 他不适合当宠物,但适合成为人们的帮手。 杨士奇帮忙搬运完,这位陌生人经过介绍,别人都知道是江西来的先生。 每个人都很客气,并向杨士奇行礼。 这位先生有大学问,却还愿意劳动,获得了百姓们最大的尊重。 杨士奇和粮点的工作人员询问。 “粮点不是一直开放的,我们在这里忙完,就会去粮铺工作。” “岂不是粮商都没了活路?” “粮商改行了。” “小王爷说过,粮食是天下根基,必须和能源一样,掌控在官方手中。” “只要粮食稳定,那么工业发展就可以突飞猛进,不用担心会发生崩盘。” 杨士奇思考这些话,有了更多的问题。 粮点的工作人员连忙红着脸解释:“这些是我们培训的时候学到的话,再深的意思,我也不明白。” “北平的培训很多呀。” “是啊,老师们要培训,工人们要培训,商人们也要培训,军人们同样如此,当官的都要培训呢,上面说是达成统一的标准,保持水平线以上。” …… 天下聪明人何其多也。 自从收到了应天府的密信,但是天下自从舆论变了后,不光是商人们招募来了许多南方打工人,还有许多的读书人来北平游学。 古代的读书人并不会在家乡死读书,游学是先民们的传统。 包括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年轻的时候有游学的经历。 游学的方式,在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的。 许多的学校会组织学生们外出。 特别是发达的国家,学生们会有各种集体出游的活动,增加学生们的社会见识。 而中国古代,游学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明朝兴起的社学,更是文明繁荣的表象,可惜在清朝消失,一直到太平天国屠光了南方的满城,南方的汉人们才又恢复了古代的传统。 地方的乡绅们开始自发的恢复社学,大量的民间社学,让南方有了不可计数的读书人,才能为进步青年提供了土壤。 正是那些进步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才唤醒了这片被征服而陷入沉睡的国度。 三百年的愚昧时期,让后世还债了百年,仍然还在还债。 朱高炽其实是偏向信任密信的内容的,但是他读的历史太多了,不得不防啊。 就如那毛文龙。 至死也没想到袁崇焕会不顾规矩杀了他。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现在自己掌握了战略主动,才不会放弃自己的优势,但是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如何快速把山西发展起来,就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军事建设放缓了脚步。 军工的好处暂缓,可工业化的动力不能消失。 既然军工方面已经指望不上,那就指望教育。 教育部部长张辅来到世子府。 “北平行省至今有新式学校十七所,小学和中学生数量合计三万六千余人。” “目前全年制学生,最高已经读到中学一年级,明年就会升入中学二年级。” 听完张辅的报告,朱高炽说道:“去年你提议要扩大教育的投资,因为军事方面的考虑,所以没有获得我的通过。” “应天府的密信你也看过了,所以我考虑暂缓军事建设。” 张辅高兴了。 房宽和陈亨脸色难看了。 笑容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脸上转移到另一个脸上。 不过总体上,在场的文武官员都很兴奋。 “军事发展肯定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以目前的军事力量来看,优先发展经济建设,更加的迫在眉睫。” “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连三个人才,在场的人已经明白,小王爷更看重的是学校,而不是府学,州学,县学。 “当然了,府学,州学,县学的兴盛,为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许多可以培养的人才。” “没有这些学校打下的底子,我们至少需要发展二十年才能培养出足够的教师。” “接下来,在北平,大宁,开平,金州,陕西都要大兴学校,从府学,州学里招聘更多的合格的老师。” “教师评级制度,仍然需要严格把关,让符合新式学校标准的人,才能进入学校当老师。” 学校最重要的是老师。 而明初有朱元璋打的底子,无论是民间识字率,还是读书人都有足够的底蕴。 这是朱高炽发展工业化道路,能有不少人才使用的根本原因。 否则光培养教师就需要耗费二十年。 现在的读书人,只需要经过培训,许多可以成为新式学校的教师,保证了教学行业的快速发展。 反倒是建教学楼这些并不算难题,只要资金足够,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属下有个提议。”张辅认真的说道。 “说说看。” “其实不是属下一个人的想法,新式学校建设多年来,有了许多的好现象,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不少先生认为,当下新式学校的课业太过繁重,并不利于学生们的进步。” “经过不少人的商议,认为应该减轻专业课程,加强社会课程,并且兴办大学。” 张辅的提议,朱高炽来了兴趣。 大学肯定是要办的。 但是没想到下面的人主动提了出来。 “在中学三年读完后,毕业的孩子们已经十五岁,以社学的名义,流入军队,工厂,学校等,通过社学的考核,最后成为重点培养储备人才。” “而学校教的内容,有许多并不需要,反而浪费了孩子们的时间。” “所以建设大学,形成完善的高质量的,更加细化的学科,让那些各方面展露天赋的孩子进入大学。” “普通的孩子们,则加强社会学科的学习。” 朱高炽迟疑了起来。 简而言之。 小学中学降低专业课,以户外课为主,加强社会能力的培养,大学则培养有天赋的孩子。 事物的两面性,有好处就有坏处。 “这件事情关乎教育根基,需要慎重考虑,可以召集全体学校的先生们,集思广益形成最终的教育理念方案。” 朱高炽不敢乱做主,最后决定让众贤大议。 原来的方案,是把每个孩子当做大学生来培养。 现在提出的方案,则是只把真正有天赋的孩子,低水平专业课下,能自主绽放天赋出来的学生,当做大学生培养。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952/39021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952/390210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