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四百三十章 朱元璋的妥协

第四百三十章 朱元璋的妥协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彩礼不还?曝光前女友开房记录! 闪婚后,成了千亿大佬的心肝宠 港片:暗夜刑警 那年花开1981 前途莫问 斗罗:我,魂殿殿主,魂灭生! 末日死亡系统 重生在丧尸爆发前囤物资升级打怪 奶爸的厨神系统 神油

“你是谁?” “他是解缙。” 有人认出了解缙。 这位鼎鼎大名的江西解元,罢官归乡的名士。 虽然不在江湖,但江湖仍然传说。 “传统之道已经走到尽头,新大道在北平呀。”解缙感叹,毫不在意别人的怒视。 “住口。” “乱道。” 有人大声斥责。 “多少人种地都不嫌多,你这个迂腐,如何见利而忘义,不懂重农之道。” 解缙没有解释。 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都不一样,岂是道理可以讲通的。 正如朝鲜认为他们最伟大,你去讲道理,说他们并不伟大,这个道理岂能是说通的。 正如有人认为国外一切都是美好的,你跟他说并不是,也有不少的缺点,并且一一指出,对方不但无法接受只会大怒。 正如他可以讲自由,但是你没有反驳他的自由。 古人很早就明白。 道理只有属于一个立场下,双方才能讲通的,立场不同,没必要废话。 一定要说服不同立场的人,只有靠拳头一途,打的他顺服,然后来跟他讲道理。 正如美国的道理,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连年的对外战争打出来的,打出来的实力,让许多人无法反对。 解缙就是聪明人,看到应天府风气不对,急忙的溜走了。 人家的地盘,又跟人家不同的立场,还当众反驳了出来,不走等着挨打不成。 聪明人很多。 姚广孝看了眼这位去北平的人,露出高深的笑容,默默的交了饭钱离开酒楼。 在他身后,老远的跟着几名汉子。 “你们跟了贫僧一路,辛苦了。” 在人烟稀少处,姚广孝主动回头笑道。 放在以往,他早就开始想办法开溜,可今非昔比,如今他有了金身。 圣人有易储的心思。 锦衣卫谁敢动他? “在下纪纲,初入锦衣卫,我们大挡想见你。” 其中一名汉子客气的开口。 姚广孝平静的跟着他们离开。 他是带着燕世子的条件来的,不能走官道,只有锦衣卫一途,原来的敌手成为了助力。 很快。 朱高炽的条件,由李道信送到了朱元璋处。 “好大的胃口。” 朱元璋不可思议。 朱棣内心暗喜。 “回圣人,那和尚。”李道信瞅了眼朱棣,小声道:“那和尚来自北平,是燕王的亲信,因此我们与他留下了联络方式。” 朱元璋不置可否。 他在乎的不是这个,而是朱高炽的条件,也看出了对方的担忧。 其实朱元璋又如何不知呢。 调走郭英,更换禁军将领,都是为了帮朱棣铺路,但是皇太孙一系的文武官员绑定太深了。 这个遗留自太子一系的势力,朱元璋知道有多根深蒂固,因为就是他当年为太子打造的。 等着自己死后,大明波澜不惊的渡过皇权接替。 “原本是想着杀一批人,给你一个清白的朝廷,看来大孙子另有想法呀。” 朱元璋不但没有生气,内心反而有些欣慰。 杀人。 是下策。 已经没人可以杀了,再杀下去,杀的就是中青阶梯的官员,朝廷的元气就真的大伤特伤。 后来朱棣登基,同样没有大开杀戒。 保留了中青阶梯官员力量,靠着这批成长起来的朝廷中坚,为永乐盛世提供了助力。 反倒是如今的朱元璋如果大开杀戒。 那么未来朱棣面对的就是初入官场的初哥们。 一个军队没有老兵老将,是很危险的,朝廷同样是如此,天下道理大同。 “父皇,儿臣处理奏疏这段时间,深感朝廷离不开官员,更离不开好的官员,但是儿臣没有信心。” 朱棣直言相告。 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官员,或者换个称呼,公员。 良好的公员阶层,带来的就是国家向上。 败坏的公员阶层,带来的就是任何好意的法令,都会变成坏的法令。 朱元璋想了想,竟然真的接受了朱高炽的条件。 他也不想再大开杀戒。 “原本咱的想法是封你成为太子,封他为皇太孙,咱再杀一批人,干干净净。” 说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有些失神。 他想到了那时候。 自己狠狠的用手去除树枝,满手鲜血的告诉他,什么叫给他一个干干净净的朝廷。 “算了。” 朱元璋神色落寞,“咱为大明天下操心了一辈子,到头来,次次计划不如变化,每次的计划都被上苍跟咱开一个大玩笑。” “咱老啦,服输啦,他想做的事情,咱就不阻挠他了。” 朱元璋叹道。 当燕世子掌握了半个北方的军权,靠着大势入京城,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他。 有老四,有孙子两代人。 朝堂会很快平静的。 以朱元璋的眼光,他何尝看不出北平新军之威。 其实自己被打败了。 不过败给的是自己的孙子,朱元璋心中虽然不好受,到底还是接受于此。 如果换做旁人,朱元璋可不会轻易服输,哪怕是死也会拼尽全力去对抗,战斗到死的那一刻。 杀。 无论影响如何,是最快效率的手段。 朱元璋放弃了开杀戒。 应天府的官员们,许多人自然也就不会消停,聪明的人不会出馊主意,在人心上面,很多人是人心大师。 这天。 朱允炆进宫,亲自打水为朱元璋洗脚。 朱允炆很乖。 他小心擦拭着皇爷爷的脚,什么话也没有说,仿佛并没有受到外界谣言的影响。 “最近皇爷爷说话比以往中气足,孙儿很高兴。”朱允炆孝心十足的说道。 朱元璋“嗯”了一声,尽量不去看眼前的孙子。 “皇爷爷早点歇息。” “嗯。” “孙儿告退。” 朱允炆轻轻的离开。 朱元璋这才看向朱允炆的背影,想起这些年的祖孙情分,朱元璋又不是无情之人,心中可谓是刀割。 “孙儿啊,不是你做的不好。”朱元璋轻声道。 朱元璋知道自己这些年严苛。 无论是国家还是朝堂,都需要松一口气。 在他的布局里也是如此。 小到行业发展,例如造船业,大到未来的继承人,朱元璋都是有规划的。 下一任皇帝以宽仁为主,就是朱元璋的谋划。 朱允炆这些年的表现并不算差。 “可惜,你皇爷爷被打败了呀,为了大明,只能委屈你了。” 第二日。 朱元璋下了一则旨意。 以塞北捷报为由,命令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改军制,由燕世子主导。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他的旨意没有任何问题。 不像明中后期,皇帝的旨意,必须经过内阁,才算是明旨,否则属于“不合法”。 皇帝对内阁不满,无法改变内阁的决定,只能惩罚内阁阁员,让内阁阁员通过皇帝的旨意。 但无论是舆论,还是为了自身名望,都不会有人在这方面让步。 说西方资本家的争斗,让皇权的退让,才有了工业革命的土壤。 明朝同样如此。 江淮地区资本家代表的官员,同样站在朝堂上。 反倒是清朝。 有哪个官员敢反抗皇帝旨意。 总之。 明初朱元璋的旨意,具备了法律效率。 圣人有易储之心的言论,越来越多的人深信不疑。 当场。 许多官员出面反对,但是朱元璋态度坚定,反对无效,旨意发出。 “圣人有易储之心吗?”有官员直接问道。 “荒唐。” 朱元璋大怒。 “如此荒唐的话,你是何居心?难道盼着皇太孙的不好?” “臣不敢。” 未来的万历皇帝,同样不承认自己有易储之心。 但是他和朱元璋不同。 他的旨意,经过内阁才“合法”,那么官员可不管万历皇帝嘴上怎么说。 反正对太子不利的政法,是发不出去的。 大家心照不宣。 明初不行。 朱元璋的旨意是合法的。 官员对抗不了皇权。 而朱元璋又不承认他有易储之心,导致官员们更加无力应对。 虽然越来越多的官员,深信朱元璋有易储之心,但是朱元璋信誓旦旦说自己没有。 面对这种局面,很多人心里怄的要吐血,他们不能为皇太孙据理力争。 总不能皇太孙如今好好的,他们却坚持说皇太孙要被换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官员上疏。 “储君安,则朝堂安,朝堂安,则天下安。” “皇太孙出阁以来,以仁孝名满天下,为天下万民表率,不可轻动。” …… 这些奏疏对于朱元璋一点杀伤力也没有。 不久后。 朱棣开始在京城抛头露面,身边有锦衣卫护卫,主要在禁军中接见各个将领。 这下子。 就算是瞎子,都知道了圣人有易储之心。 无论京城的局势如何。 对于地方上来说,特别是北境。 山西还是陕西,又或者河南,山东,反正各个地方的官员躺平了。 总之。 北平新军一点压力也没有。 各地的县城一切照旧,最大程度缓解了北平军事压力。 朱高炽收到了旨意,这回确认无疑,也明白了未来的方向,立刻派军入河南,陕西,山东。 二十五营。 三营入河南,三营入山东,五营入陕西,在陕西行都司与陕西交界出。 “宋老将军何时去北平。” “老夫这就动身。” 骠骑将军宋晟,没有丝毫的抵抗,新军接管了陕西行都司,整个北境没有了其余的军事力量。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952/39021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952/390213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