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四百七十七章 世界上第一个高人

第四百七十七章 世界上第一个高人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抗战:无敌编制系统 她的男主是反派 某科学的精神病患者 无耻女县令震惊朝野 死神:学医拯救不了尸魂界 重生2010:非主流年代当渣男 欺我弟子?真以为我是个废柴峰主? 闪婚御姐总裁,姐姐把我宠上天 真千金被赶出门,豪门大佬掐腰宠 驭君

巨大孔明灯引起了北平城的轰动。 商人吴宏兴奋的领着技术人员王纯,以及请的几名工人,再一次来到北平的郊区。 此次的升空活动,引起了许多人的围观。 不少知道消息的百姓们,早早的来到此地,对于即将开始的升空非常有兴趣。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载人。” “多危险。” “比万户升空要靠谱。” 有学者笑道。 说起万户,此人原名陶广义,是元末明初人士,因为向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献火器有功,被朱元璋封赏为万户,身边人因此以万户来叫他。 此人异想天开。 洪武二十三年,乘坐绑定四十七根自制的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面,想要靠着火箭升空。 然后手举两只大风筝,计划借助风筝的浮力来落地。 计划当然失败了。 古人对于升空还是很有热情的,事迹数不胜数。 例如《汉书·王莽传》介绍,在西汉末年,王莽为伐匈奴,招募各地能人加入,为此在长安举行了飞行表演。 还真引来了一个“会飞”的能人,此人“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着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坠”。 例如元黄头靠着“风筝”从高处落地,死里逃生的举动等等。从两汉南北朝,唐宋明都有古人尝试飞天的记载。 巨大的孔明灯,用麻布制作而成,聪明的学者,在里面使用了竹篾支撑。 根据上一次的经验,这回他们在孔明灯的麻布内外涂抹了一层明矾清漆,既减少了孔明灯的透气性,又增加了耐高温性。 和西方人们误认为浓烟有助于升空的错误认知不同,学者王纯已经发现是热气流导致的原因。 因为孔明灯本身就是这个原理,可以通过肉眼判断出来的,而西方并没有孔明灯。 “今天的升空,可以超过半个时辰吗?” 吴宏关切的问道。 王纯点了点头,“此次的升空燃料使用煤油,应该可以超过半个时辰。” “太好了。” 吴宏高兴的笑道。 升空的时间越久,才越有吸引力。 今天他还请来了两名粮票银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态度,决定自己能不能接下来获得贷款。 “看到没。” 周围的百姓们有人指道。 工人们正牵着两只羊装入竹筐里,并且用绳索绑起来,以免羊只乱动破坏了升空。 “竟然用羊啊。” “羊如果能升空,又能安全的返回地面,那么人也可以。” 百姓们很兴奋。 他们等待着接下来的事情。 赶来的人越来越多,周围已经里三层外三层,至少有两三千人来到了此地。 等一切工作安排就绪,王纯上前检查了一番,才对着工人们点点头。 工人们点燃竹筐里的炉子。 炉子里烧的是稻草,很快热气聚集到孔明灯中,地面绑定的绳索被拉直了。 工人们开始紧张了起来,他们还在竹筐里呢。 等稻草烧完后,他们则点燃了煤油灯。 根据王纯的说法,利用煤油灯长久的使用,增加孔明灯在空中的时间。 完成了这一步,工人们从竹筐里下来,放开了绳索。 巨大的孔明灯立刻升空。 “哗。” “飞了。” “里面还有羊呢。” 今天没有风。 前日孔明灯追走了好远。 孔明灯越升越高,地面的人们昂着头,努力的看着孔明灯,孔明灯也开始飘向了远方。 “飘走了。” “又飘回来了。” “唉,又飘走了。” 孔明灯越飘越远,人们在地面上跟着走动起来,几千人逐渐跟不上了。 正当人们失望的时候,孔明灯又停止了飘动,往高处升上去。 “怎么还在升空。” “老天爷啊,不会升到天宫里面吧,会不会惊动神仙。” 巨大的孔明灯,在天空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小点,人们需要仔细才能看到孔明灯。 孔明灯升空的时间也超过了一刻钟。 “不行啊,人们都看不到了。”商人着急起来。 “是好事,说明我的技术方向是正确的。”学者却笑了起来,两人想的并不一样。 “前日的孔明灯升空,是因为一次性的热流,当热流消耗完后,孔明灯就自己落了下来。” “此次我用了煤油灯,延长了诞生热流的时间,所以孔明灯可以在空中飞的更久。” 商人不开心的说道:“可升空这么久,我们又无法控制。” “所以下次要载人。” “人在竹筐里面控制煤油灯的燃烧,这样可以增加和减少孔明灯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技术人员冷静的说道。 “太危险了。” 商人不同意。 靠着现在的噱头,他有把握在粮票银行贷到款,可要是出了事故,粮票银行说不定会顾忌舆论,导致拒绝了贷款。 学者没有理会商人,紧紧的盯着天空。 最后。 孔明灯终于落了下来。 在空中漂浮了半个时辰,煤油灯烧光了煤油,随着孔明灯里的热气逐渐消减,孔明灯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 “啪嗒。” 孔明灯重重的落在地面上。 不久后。 商人和学者,还有其余的人们才追了过来,连忙往箩筐里看去,两只羊虽然活着,但是受伤不轻。 这是项失败的技术。 粮票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予了评估。 商人没有得到贷款。 学者没有理会灰心丧气的商人,而是思考得失。 “升空没有问题。” “升空的时间,可以通过燃料的燃烧来控制,但是需要人在竹筐中控制。” “而人在竹筐中,难以保障下落时候的安全,因为孔明灯下降的速度太快。” 许多事情需要学者自己去理解和思考。 后世很简单的理解,对于现在的学者却是天大的难题。 如何控制孔明灯的下降速度呢。 学者以对事物表层的理解来思考,终于想到了,既然燃烧可以控制升空的时间,是否可以通过降低燃烧的规模,让孔明灯下降的速度也得到控制呢。 目前唯一的难题还是人。 需要人去尝试。 这是很冒险的行为。 “再来一次,我亲自去乘坐孔明灯。” 颓废的商人被学者找到。 商人为学者胆大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这人难道不怕死么。 “我没钱了。” “什么?” “其实我是骗你的,我根本不是合记商行的股东。” “你不是广东人吗,家族有人从事海贸。”学者不可思议的看向商人。 商人露出苦笑。 “我家乡的确有人从事海贸,不过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全副身家就拿一百元。” “我家乡的确有人从事海贸,不过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全副身家就拿一百元。” “你。” 学者被气的说不出话来。 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住狡诈的人啊。 难怪商人一直小气的很。 …… 北平的皇城。 朱高炽举着望眼镜,看着城外郊区的孔明灯。 “真升起来了啊。” 一旁的陈亨不可思议的说道。 身旁一帮人扶着栏杆,人手一副单筒望远镜,许多人看得啧啧称奇。 众人都觉得很厉害。 “你们说,如果乘坐孔明灯,军士往地面丢火药包如何?”陈亨异想天开。 “火药包如何控制,恐怕还未落到地面就已经炸开了。” “加长火绳嘛。” “那要是火绳太长,落到地面不也是被人踩灭了。” “可以摸索出高度,多高的高度,用多长的火绳合适。”众人你一言我一言。 朱高炽却没有怎么说话。 孔明灯为何没有成为热气球。 在三国时期生产力不足。 材料也不足。 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能浪费这么奢侈的布料呢。并且市场前景也没有,军事作用也不大。 一直到宋朝。 宋朝是最有机会成为热气球的。 因为宋朝有市场。 但是宋朝的外部环境太恶劣,北宋的灭亡,南宋的维持,对于社会的稳定太具备破坏性了。 那么到了元朝。 市场失去了活力,汉人失去了主动性,工匠一代不如一代,乃至许多技术断层。 明朝因为元朝的惯性,社会的活力不足,在恢复北方人口和生产上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技术上也没有恢复到宋朝的水平。 法国热气球的发明,本身是当做稀罕物,商人从市场上获得老百姓们的门票而已。 和磷的意外发明,以及盈利模式是一样的社会环境。 市场有利可图。 因此朱高炽并不是很看重现在的热气球。 如果商人弄出了热气球,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同样只能当做吸引百姓们观看的稀罕物。 只有当生产氢气的技术发明了出来,才能有一定的军事价值。 朱高炽看不上现在的热气球,因为他知道更多的东西。 但是旁人们不知道啊。 众人对于升空的大号孔明灯非常有兴趣。 不久。 专利司。 管事送走了粮票银行的人,回到自己的公房,泡了一杯热茶,忙里偷闲,在玻璃窗边眺望楼下的街道。 一辆公车驶过,因为有人挡住了轨道,公车的铃铛声不断的响起,路中间的行人才吓得退开了一边。 明显是外来人,不懂北平的规矩。 “外来人越来越多了啊,以后来北平,第一件事就是教他们学会北平的规矩。” 专利司的管事默默想到,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祖籍。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 “进来。” 一名工作人员推门而入,说道:“军工联合办的人来了,要求调阅孔明灯专利技术。” “又是孔明灯。” 管事无奈的摇了摇头。 今天来翻阅孔明灯专利技术的人可不少。 前日北平城上空升起的巨大的孔明灯,虽然只在空中飘荡了一刻钟的时间,但是闹出来的动静可不小。 粮票银行的人刚走,结果军工联合办的人又来了,后面还不知道会有谁来。 普通人可看不到,但是这些大部门,专利司是无法拒绝的 “给他们看吧。” 管事并不在意。 专利司每日都有人来申请新的专利,而管事的专业素质还是不错的,看得出孔明灯技术有巨大的缺陷。 果然。 军工联合办的人翻阅后,露出了遗憾,看样子并没有太过动心。 但是和粮票银行不同。 军工联合办与粮票银行的立场不一样。 这一天。 在自己的书房里,埋头苦思的学者,被敲门声惊醒,不耐烦的打开门,却看到了前些时日的商人。 商人再也没有了颓废,精神饱满的拥抱住了学者。 “我们的研究可以继续下去了。” “发生了什么事?” 学者莫名其妙的看着商人。 商人大笑道:“军工联合办找到了我,给了我一笔一千元的资金,是资金,不是贷款。” 商人大声的说道。 学者不知所以然,怎么又扯到了军工联合办呢。 “不过这笔钱可不能乱来,但是谁在乎呢,伙计,咱们的孔明灯可以继续下去了。” 经过商人语无伦次的叨叨,听了半天的学者才搞明白。 军工联合办看上了他们的技术,给了他们一千元的研发资金,让他们继续研究这项技术。 要求就是这项技术得保密,归于军工联合办。 当然了。 如果出了成果,军工联合办会给予高额奖金。 甚至成果非凡的话,军工联合办还可以支持他们办理孔明灯工厂,军工联合办会像他们下订单。 “活计,现在我们什么都不用愁了。” 商人顾不上喝茶,拉着学者笑道:“我们现在只需要把孔明灯载人技术弄出来,弄得越好,我们的前景就越大。” 学者同样顾不上。 和之前的一百元本金相比,现在的一千元资金犹如笔巨款。 学者去请了几位有名的技术人员,众人一起来研究孔明灯技术,商讨着如何改进。 而商人很有觉悟,为众人打下手,让学者们全心全意的研究孔明灯技术。 在王纯的冒险精神下。 大明三十一年春。 更大的孔明灯,以及竹筐里安装的成熟的燃具,经过各种精密算法的外形。 还有在需要下降过前的事项中,应该如何提前灭掉煤油炉,准确的控制热流。 好几名学者握着王纯的手。 “小心。” 商人也双眼通红。 王纯笑了笑。 他和一名愿意为高额报酬而冒险的工人,两人一起驾驶孔明灯。 不久。 载着两个活人的巨大孔明灯,在北平城外再一次的升起。 和前番不一样。 这次的孔明灯升空了足足一个时辰。 并且高度也不像年前那样一直的上升,而是一会儿下降、一会儿上升,控制在了一定的高度。 地面的人们担心的看着天空。 不知道上面的人如何下来。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952/834663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952/834663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