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救命稻草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都重生了谁当牛马啊 重生嫡女之药妃天下 不良人:开局被困孤岛十二年 快穿之被妖怪系统附身后 我在末世有座城 降龙神捕 农门娇妻超旺夫,清冷权臣宠上天 龙族:从一人之下归来的路明非 遮天之降临 快穿大佬:女配她又沦陷了
九点整,直播准时开启。画面从北京切换至西藏那曲、云南独龙江、黑龙江抚远、海南三沙……每一处都有一群孩子站在晨光中,手捧书本,声音清亮。当最后一站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学生用双语念出“少年强则国强”时,全场掌声雷动。
吴小川走上台前,宣布了一个新计划:“未来三年,我们将为全国一千所特殊教育学校免费配备"触感朗读仪",让每一个失聪、失明或语言障碍的孩子,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晨读。”
台下有人提问:“这些投入靠基金会撑得住吗?”
吴小川答得坦然:“钱从来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是有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平仄之美;一个说不出话的孩子,心里也藏着千言万语。我们做这件事,不是施舍,是还债。这个社会欠他们一句"你在,我们都听见了"。”
掌声久久不息。
午间休息时,米晓卉被推到后院静坐。阳光斜照在草坪上,几只麻雀蹦跳着啄食槐花。忽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约莫七八岁,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米奶奶……这是我写的诗。”她怯生生地递上。
米晓卉接过,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读起来:
>“爸爸在工地摔断了腿,
>妈妈天天哭。
>我躲在床底下背诗,
>因为老师说,念诗的时候,
>痛苦会轻一点。
>昨晚我梦见您来了,
>您摸着我的头说:
>"孩子,你不是累赘,你是光。"
>醒来我发现枕头湿了,
>但嘴角是弯的。”
米晓卉久久无言,只是轻轻把女孩搂进怀里。她的手臂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但她知道,这一抱必须用力。
“你叫什么名字?”她问。
“张小满。”
“好名字。”她说,“满了,就不怕空了。”
她让秘书登记下这首诗,列入下一期《民间晨读集》出版名单,并特别注明:“请安排心理辅导志愿者跟进家庭情况。”
下午两点,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砸了下来。雨水猛烈拍打着玻璃窗,仿佛要把整个世界冲刷一遍。就在众人以为活动将中断时,吴小川接到一条紧急连线请求??来自四川凉山深处的一所村小。
由于山体滑坡,电力中断,全校师生挤在唯一完好的教室里,借着手电筒和手机闪光灯照明,坚持完成了晨读。校长哽咽着说:“我们知道今天全国都在看,不能缺席。孩子们说,要是我们不读,米奶奶会难过的。”
镜头扫过一张张黝黑而专注的小脸,他们齐声朗读《陋室铭》,声音穿透雨幕,清晰得像刀刻进人心。
米晓卉闭上眼,泪水顺着眼角沟壑缓缓流下。她想起三十年前,自己第一次走进贵州山区时,看到孩子们趴在破桌上抄诗的模样。那时她发誓:哪怕只剩一个孩子愿听,她也要讲下去。
如今,那一个孩子,已变成千万个。
雨停后,天边出现一道彩虹,横跨整个园区。林婉清提议去新开辟的“记忆花园”走走。那里种满了各地捐赠的植物:漠河的兴安落叶松、海南的椰子树、内蒙古的梭梭林、云南的蓝花楹……每棵树下都立着一块铜牌,刻着一段与晨读有关的记忆。
走到一棵矮小的桃树前,米晓卉停住了。铜牌上写着:“2003年,甘肃酒泉某中学,一名自闭症男孩首次开口说话,是在晨读课上跟着全班念"桃花潭水深千尺"。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去看看那个潭。"”
“这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她问。
林婉清翻开记录本:“他现在是一名园林设计师,专门设计无障碍阅读公园。这棵桃树,是他亲手栽的。”
米晓卉伸出手,轻轻抚摸粗糙的树皮。那一刻,她仿佛看见那个蜷缩在角落、拒绝与人对视的男孩,终于抬起头,走向春天。
傍晚六点,一辆军绿色吉普车驶入园内。下来的是位身穿旧式中山装的老人,头发花白,步伐稳健。他是李德海的老战友赵振东,曾是某边防团政委,退休后一直在边境线上义务推广双语晨读。
他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用牛皮纸包着的册子,里面全是戍边战士们写的诗。有的字迹歪斜,有的夹杂错别字,但每一首都真挚得令人心颤。
其中一首让他当场念了出来:
>“界碑旁的雪莲开了,
>我对着它背《静夜思》。
>新兵问我:班长你想家吗?
>我说不想。
>可当我念到"低头思故乡",
>泪水打湿了枪管。”
米晓卉听完,久久沉默。最后她说:“把这些诗印成册吧,送给每一个守哨所。告诉他们,他们的声音,不只是风吹过山谷,而是这片土地真正的回响。”
赵振东郑重点头:“我已经让连队成立了"界碑读书会",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晨读。有些战士不会写字,就用录音笔录下来,传到你们平台上。”
临走前,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米老师,您点燃的不只是书声,是我们心里那点不肯熄灭的热乎气儿。”
夜深了,米晓卉却毫无睡意。她让人把轮椅推到广播室门口。十点整,“晚安诗”再次响起。今晚选中的是一首来自武汉养老院的投稿:
>“老伴走了三年,
>我一直不愿说话。
>直到那天护士放了一段晨读录音,
>听见一群孩子齐声念《游子吟》。
>我突然哭了,
>原来我还记得怎么心疼。”
米晓卉听着,手指微微颤抖。她想起顾承志走的那天,窗外也正下着这样的雨。他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却坚持听完当天的晨读录音。最后一句是孩子们念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说:“替我……再上一层。”
如今,她觉得自己真的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第二天清晨,她执意要亲自去一趟张家口坝上草原。医生坚决反对,说她肺部尚在恢复期,长途跋涉风险太大。但她只说了一句:“我要亲眼看看那所学校盖起来的样子。”
林婉清最终妥协,安排专车接送,并随行两名医护人员。一路上,米晓卉很少说话,只是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当车子驶入草原腹地时,她忽然指着远处一片低矮建筑群问:“那就是知青农场旧址?”
“是。”林婉清答,“再过三个月,第一批学生就要入学了。”
米晓卉让司机停车,她执意下车。风很大,吹乱了她的白发。她拄着拐杖,在小陈搀扶下一步步走向那片荒芜的土地。倒塌的土墙、锈蚀的铁门、长满野草的操场……一切都显得破败不堪,可在她眼里,却仿佛已看见未来的模样。
她在主教学楼的地基前停下脚步,蹲下身,用手掌贴住冰冷的水泥地面。良久,她说:“顾承志当年画图纸时,总说教室要朝南,让每个孩子都能晒到太阳。窗户要够大,让风和光都进得来。他还想在院子里挖一口井,说清水比自来水更有生命力。”
林婉清蹲在她身边,轻声说:“我们都按他的想法做了。井已经打好,水质检测合格。而且我们在井边立了块碑,上面刻着他那首打油诗。”
米晓卉笑了:“哪一首?”
“就是他在发烧时写的那首:"半夜咳醒懒得睡,提笔乱涂几个字。若问此生图个啥,但求孩童多识字。"”
两人相视而笑,笑声被风吹得很远。
回程途中,米晓卉接到了教育部周明远的电话。他语气激动:“"国家晨读日"草案通过初审!明年起,每年五月二十日定为全国晨读日,各级学校必须组织十分钟集体诵读活动。文件起草时,我们特意引用了您那句"晨读不是仪式,是唤醒"。”
挂掉电话,她望向窗外。夕阳正缓缓沉入地平线,草原如金毯铺展,无边无际。
她忽然说:“等书院开学,我要给第一批学生上第一堂课。”
林婉清一愣:“你身体能行吗?”
“不行也得行。”她说,“我不一定能活到他们毕业那天,但我一定要让他们记住??曾经有个人,拼尽全力想让他们学会好好说话。”
三天后,米晓卉发起了一场名为“百人口述史”的行动。她邀请全国各地参与过“光读运动”的普通人录制短视频,讲述晨读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响应者如潮水般涌来:有刑满释放人员说,他在狱中靠背诗重建尊严;有抑郁症患者说,每天早晨听到十万孩子齐声诵读,让他觉得“我还配活着”;还有一位单亲妈妈说,她和儿子每天一起读一首诗,那是他们唯一的相处时光。
这些视频被剪辑成一部纪录片,命名为《声音的重量》。首映式当天,承志园座无虚席。放映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持续了整整十分钟。
米晓卉没有出席。她躺在病房里,戴着氧气面罩,静静听着窗外传来的掌声。护工小陈趴在门口听了许久,回来告诉她:“大家都喊您的名字,一遍又一遍。”
她点点头,闭上眼睛,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那一夜,她做了个很长的梦。梦里她年轻了许多,站在胡同小学的操场上,手里举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今天的晨读内容。学生们陆陆续续走来,有的背着书包,有的光着脚丫,有的坐着轮椅,有的用手语比划着问候。
顾承志也来了,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灰布衫,笑着对她点头。他不再咳嗽,声音洪亮:“开始了?”
“开始了。”她说。
铃声响起,thousandsofvoicesrisetogetheracrossmountainsandrivers,citiesandvillages,prisonsandhospitals,borderoutpostsandorphanages.Theyreadnotjustpoems,butpromises?toremember,tospeak,tolisten,tohope.
而在这一切声音之上,有一个最轻、最柔、却最坚定的声音,如同黎明前的第一缕光:
“该起床读书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8772/354803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8772/3548033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