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不责者达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方思晴傅宁远 被渣重生后我在修仙界内卷成第一 飘逸灵霄 贵女风华,权宠皆为掌中物 战神他又又又害羞了 八零:最强军官被娇媚军医勾了魂 娇软通房 开局成为峰主,签到圣境修为! 快穿:大佬过界,天道退散 萌学园之归来

责他者远, 责己者半, 不责者达!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 遇到问题,只会责怪他人缘由的这些人,他们已经远离了圣人之道。 同样的情况,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的这些人,他们也只是在这条道路上摸索了一半。 将前两者兼容,能够以更透彻的视角看待全局的人,责备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这些人才算真正地步入圣人之道。 凌云的假设也是如此—— 如果外婆还在,她也不会说些什么... 无论别人怎么看,在凌云眼里,外婆就是这样的人! 仅是这般,简短的自问自答,凌云那海潮激荡的心象世界也是平复了些许。 但客观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仍旧有许多事与物纠缠在一起,不幸中的万幸是凌云能在这沉沦的过程中得到些许喘息。 呼——吁—— 一轮深呼吸后,凌云对认知现状又冒出了些许别致的想法。 “上帝欲让你灭亡,必向让你疯狂” 凌云联想到了这句话,也与此情此景多多少少产生了共鸣。 沉浸在情绪动荡不安的心象世界里,就跟发了疯一般,不断地否定过往的一切,这种状态距离“否定自我,走向自灭”只有一步之遥。 “连付出爱的资格都要否定,这是有多蠢....”凌云自讽道。 于此同时,那沉沦下坠的空间里,凌云也终于触到了底。又或者说... 倒退应该停止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怕死”这一心理阴影,会再次在凌云面前树立高墙,必然是有许多问题存在。 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堆积在一起、也糅杂在了一起,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前,那堆在骆驼身上的草堆。 在心象世界里,凌云重新掌握身体的主动权。 他站起身、迈出步伐,会重新面对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会去寻找... 回忆跟随脚印而来,凌云又看到了那个啜泣的男孩。 外婆的离去,让悲伤不分昼夜地填充进那娇小的身躯内。 没有什么惊为天人的反转,让男孩 放下痛苦的推动力,更像是一种叛逆。 男孩不想再让别人嘲笑怕死,所以他跟自己约定。 “没有意义,那就从现在开始,让未来变得有意义...” 这份新生的勇气,并没有为空缺填补多少温暖。因为... 往后,男孩将外婆离去的原因归于自己身上,他要创造意义,便从自己的爱好出手。 习武...学习...工作...这些最后...都失败了.... 凌云自然是清楚,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但这...说服不了自己。 空荡荡的胸襟,仿佛要从内到外将凌云抽个一干二净,忽有一道声音从耳边响起。 “去试试吧” 看到人深陷囹圄,有人会落井下石,也有人会伸出援手,这句话只是个代表,鼓励凌云去叛逆的不只这一人。 呼——吁—— 又是一轮深呼吸,但这一次吸气之后是隔很久才呼出气来,好似空气在凌云的内里来了个搜肠刮肚。 随后的一句自言自语,也是干涸地发哑。 “我错了...” 三个字很短,但却包罗进了凌云过往的全部。 凌云停下脚步、闭上了眼睛,在他身周无型的心象世界,不知从何处出现了光的反射,丝丝缕缕好似蛛网般排列的丝线遍布整个世界。 记忆、知识、灵感 这些所有都能在凌云的脑海里构建出联系,具体状态要怎么形容呢? “道理谁都懂”这句话听过吧。 意思是,大道理谁都会说,但又有几人能真的尽善尽美呢? 凌云现在这个状态,就像是某类侦探作品里面经常提到的记忆宫殿,知识做砖、互相之间的联系用作粘合,堆砌出“理解世界”的宫殿。 在凌云的脑海,他所经历的每一个事件、他所习得的每一个知识,都能有序地构建出联系。 世界的运行规律好似清晰可见! 霎时,凌云产生了大逆不道的想法,他将自己与乐山居士比肩,此情此景堪比龙场悟道。 这才是...不!这就是知行合一。 学识与行动相结合,不需 要刻意去践行大道理,所行所动皆是道理—— “如果没有用真心去爱过,会不会就没有那么痛苦?” 凌云错了,大错特错! 正是因为爱过,所以才会珍惜、才会在离去之后无比痛苦。 在古代,人们将天地视作触不可及的敬仰对象。他们怎么能想象到... 仅是近代科学家一次或数次大胆的尝试,人类便能飞向天空、潜入海底,探索过往一切不可知之事。 倒果为因,惑乱人心 正是有着过往的这些经历,才会有今天站在此地的自己。 如果将这些逆转,又真的会有现在的凌云吗? (紧急插播一段解说: 倒果为因,看似是个哲学问题,但其实是有逻辑可循的。 现在我们将因果等式填入实物,列出如下: 水灭火,是因为能降低火源温度和隔绝空气 现在逆转,列出如下: 降低火源温度和隔绝空气能灭火,是因为水 是不是发现问题了,一减一是等于零,但零不一定只等于一减一哦,后者还存在很多种答案) 凌云认清了纠缠的根源、问题所在,也接受了过去的自己犯下的错误,这片心象空间再难将其约束在此地。 凌云可以轻松离去... 但是... “可是...” 找到答案的凌云,心底里仍旧是空落落的。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凌云心底里浮现出这句话。 这是在梁山传里,鲁大侠死前说出的一句偈语。 我行我素、蛮横行事的鲁大侠,就在圆寂前一天都还想着梁山的光辉事迹,根本没有半点出家人的样子。 这样的人,在听到钱塘江上的浪潮声后,忽然感悟自然变化的潮起潮落,往事不可追矣。 同样是功德圆满,理解了世界运行的各种规律。 身上再没枷锁的凌云,却是不能在移动半步;不是身体不能动,而是心不想动。 凌云有种预感,若是此时就这样离去,他将会后悔一辈子——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9567/3090717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9567/3090717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