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发展科技,才是未来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总裁别太猛 抗战:人称侄帅,我来主宰黄埔系 无限格斗 全民领主:开局签到得狻猊! 谍战,我潜伏成了鬼子将军!? 全宗反派听我心声后,集体发疯了 开天别传 不是霸总谈不起,而是渣男更有性价比 融合是最高贵的召唤方式! 请先生救我

通信专业报考的人数众多,已经超出了原本的预计。 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办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既然有这么多人选择通信,那就按照成绩顺位录取。” “没有录取成功的那些人,赶紧让他们重新选择。” 毕竟考试成绩摆在眼前。 理应让成绩好的优先选择。 大家都是辛辛苦苦寒窗苦读这么多年,成绩好的应该有一定的优先选择权。 否则的话,考这么高的分数做什么? 除此之外。 朱桢还想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专业选择情况。 “王爷,听说好像是因为夫人!” 突然。 旁边的一名研究员开口道。 众人表示很疑惑,纷纷将目光放在了他的身上。 朱桢更是问:“夫人?” “哪个夫人?” 楚王府的夫人实在是太多。 除了王妃这种第一无二的身份,其他统一称为夫人。 单单这么说,根本就区分不了。 “就是这位夫人!” 那名研究员将目光放在苏南达的身上。 这一刻,苏南达表示很无辜。 她可什么都没有做,怎么考生们选择通信专业就跟自己有关? 祸从天上来,这个锅她可不背。 “王爷,这跟我无关。” “我做完月子就会通信院继续研究。” 朱桢也觉得很疑惑。 连忙询问研究员:“说清楚,为什么会跟夫人有关?” 研究员清了清嗓子,解释。 “前几日我邻居家说,就连夫人都在搞通信,以后通信肯定会是大力发展的领域。” “所以他们就让孩子必须要填写通信专业。” “说是这样未来会很有前途。” 此话一出,瞬间就让在场的其他人都愣住了。 没想到居然是这么回事! 这个理由,的确有些出乎预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普通的老百姓。 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寒窗苦读这么多年之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前程。 跟随楚王府的夫人来选择专业,合情合理。 朱桢突然笑了。 没想到居然会是这样的情况。 “这么快你就成为了老百姓关注的对象,看来大家还是很关心的!” 苏南达在一旁显得非常不好意思。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面对朱桢的调侃,苏南达没好气回应:“你还是赶紧解决高等学府录取的问题吧。” “别让那些排名靠后的学生没办法入学。”…… 应天府。 太子朱标回京复命。 朱元璋直接在早朝上询问武昌科举的情况。 “其他地区的科举考试成绩都已经上报过来。” “太子,让你去看看武昌的情况,结果如何啊?” 朱标上前一步。 “回父皇,武昌这次的教育改革非常成功。” “这次前去儿臣受益匪浅。” “有超过九成的考生都通过了科举考试。” 话音刚落。 立马就让周围的大臣们感到很诧异。 就连朱元璋也觉得很奇怪。 武昌这次的新科举,到底是什么制度?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都通过科举考试? “教育改革不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 “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 朱元璋脸色有些凝重。 这可和他之前的预想完全不同。 朱标能够理解大家的状态,当初在武昌的时候,他也是相同的情况。 “武昌这个的教育改革,科举考试只是第一步。” “在科举开始结束之后,还会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教育。” “这个时候,会根据学生们选择的不同专业让他们进入到不同的领域。” 朱标将自己在武昌听到的那一套说了出来。 还分别举例想要走仕途和搞科研的不同情况。 至于其他类别,也简单的做了阐述。 这一轮停下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很是复杂。 朱元璋不禁问:“老六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岂不是为难学子?” 这回,轮到朱标替朱桢说话了。 “六弟这么多,的确会把整个教育体制复杂化。” “但这样也可以因材施教,让学子们能够真正的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 “而且这种更加系统化的学习,也能够让学子们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牢固。” “这或许并非是一件坏事。” 听见朱桢这么一说,不少大臣默默点头。 曾经的科举考试,考试内容比较笼统,没有细分化。 这也导致了科举最终选拔出来的人才,认知也比较相似。 经过朱桢的这次改革。 的确弥补了以前科举时许多不曾考核的知识点,更加的全面。 而且由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发展的领域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也让教育这件事情变得更加的专业。 “诸位爱卿,大家觉得武昌这次的教育搞改革结果如何啊?” 朱元璋想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大臣们面面相觑,片刻后才有人说话。 “六王爷的安排的确比较新颖,大家前所未见。” “不过按照当前的情况来看,大明已经不仅仅只需要做官的人才,更需要科研的人才。” “或许可以一试!” 此话说得有道理。 朱元璋自己也清楚。 自从有了科学院和医学院,那可谓是真正的改变了大明老百姓的生活。 甚至还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问题。 那些海外就藩的皇子手中若是没有高科技武器,也不会拿下其他领土。 所以按照当前的局势。 说科研的人才权重比当官的人才多也不为过。 看着绝大多数的大臣们和太子都觉得朱桢这回的教育改革算是成功的。 朱元璋也懒得考虑这么多。 “既然老六这回的改革成绩不错,那就从明年开始,全大明都实施相同的政策!” 朱元璋已经发话,圣旨也在第一时间传下去。 另一边。 武昌的新科举开始已经结束。 高等学府的录取工作也在完成得差不多。 这日。 朱桢突然收到了朱标发过来的喜讯。 朱元璋同意全大明都采用新科举的制度!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也是朱桢一开始的目标。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吓得收到消息的朱桢连夜快速收拾行李出发前往应天府。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1471/221252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1471/2212524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