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众臣附议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修炼成星 剑心灵徒 傅总,这是太太的二婚请柬 柯南——魔法师的行为准则 我崇祯绝不上吊 工厂通古代,我暴富养出千古一帝 盖世狂龙 文明观察报告 斗罗:开局天使武魂,被唐昊追杀 从劈柴开始了悟万法

吏,说白了就是替官员跑腿办事的人。 但即使是小吏,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吏同样也有着选拔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从当地平民百姓之中,选举那些会书写的人来当官吏! 因为小吏的工作,很多时候需要接触各种文书,所以被选举的人,都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基础。 第二种就是来自于科考的落榜生。 在大明穷苦人家想要出人头地,只有通过科举考试。 只是能考上功名的人非常稀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而那些落榜的考生,虽然没有当官的机会,确能当吏员。 这也算是端上了公家碗,变相当官,吃饭穿衣是不用愁的。 也算是解决了这些落榜生的就业问题,不至于成为无业游民。 至于最后一种,则是之前家族内出了达官贵人的,因为犯事被皇帝贬为底层。 因为这种大族内,有着家学渊源,都能书会写,所以为了谋生,也会选择当一名小吏。 只是对于朱慈烺的这一决定,朝中一些崇祯时期的老臣,一个个面面相觑! 纷纷为当朝皇帝的决定,感到一丝震惊。 “陛下,如此先例一开,恐怕天下百官难服,天下泱泱学子难服啊!” 新进内阁大学士李邦华,出列发言提醒道。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能当官,都是靠的真才实学,一步一个脚印考上来的。 现在能站在这里的,都是进士出身! 能走到这一步,都是经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历尽不知道多少艰苦,才脱颖而出的。 而在明朝,要想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首先童生参加当地院试,院试成绩合格后,才能称为秀才。 秀才想要再进一步,就必须在秀才这个数百人的团体中,争到参加乡试的名额。 只是,在乡试中举的比例,大概30:1。 也就是三十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个人能中举。 有了举人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人已经可以当官了! 有这个当官的资格了! 但是,并不一定能真的当上官。 毕竟竞争太激烈了! 除非有钱贿赂,或者有人赏识给个八品,九品官当当。 否则想要凭举人身份当官,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想要官位稳当,就只有继续参加下一个考试——会试! 只不过会试通过率大概十个里面能过一个,过了会试考核,就是进士的身份了。 这个时候,不论是进士及第,还是二甲,三甲都有各自的官职。 而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走到这一步。 官阶也不过正七品,从七品的官。 只有那些状元,榜眼才有资格进入翰林,获得六品官。 现在倒好,皇帝陛下金口一开,让这些小吏轻而易举,就获得了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官位!.z. 这如何能服众? 对于李邦华的言语,朱慈烺内心当中还是比较理解的。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时! 多少学子从少年,一直考到中年,老年倾其一辈子也无法获得一个官位! 只是如今人才稀少,熟悉地方政务的官员更少。 除此之外,也就只有下面这些不入流的小吏,熟悉当地政务。 想到这里,朱慈烺叹了一口气,语气略重的说道! “邦华公,如今春耕在即,匪乱未平,关外又有鞑子不久举兵南下,现四下又有瘟疫横行。” “你说该怎么办?作为内阁大学士,朕的智囊,可愿拿出一个章程来?” 朱慈烺说到这里。 内阁大学士李邦华,已然低头无颜面对。 国事沦落至此,他们这些作为臣子的,也是有心无力! 见此,朱慈烺只好缓和语气继续道。 “朕也想通过正式的选拔,正式的任命,可是天下百姓等得到那个时候吗?” 面对朱慈烺抛出的这个问题。 殿内众臣皆无言以对! 良久之后,吏部尚书范海亮站了出来! “陛下决议,臣赞同。” “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际,外有强敌环饲,内有匪寇横行。” “如此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法!” “民生大事,关乎国之根本!” “陛下不顾圣名有损,以天下百姓为重,我等作为臣子,此时正当是为陛下分忧之时!” 朱慈烺看着眼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吏部尚书,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吏部尚书,是他从系统当中兑换而来,就是专门放在这个最为关键的位置上。 吏部被定为了六部之首,其余的五部组织,皆要仰仗其鼻息。 因为朝中文官的挑选、考课、任免、升降、调动等诸多事务。 都必须经过户部尚书的点头,呈交皇帝御前,才具有合法性! 而朱慈烺如此重视。 一是为了让人员任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是有人站出来反对,他想做的事时,也有人同样站出来,替他这个皇帝摇旗呐喊,助助威! “启奏陛下,吏部尚书所言,合乎国情,利于百姓,臣附议!” “臣附议!” “臣也附议!” 随着吏部尚书发言完毕之后,一个接一个的官员站出来附和认同! 李邦华为首的崇祯旧臣们,见大势如此! 虽然他们仍想反驳,但为了国家大计,为了民生,一个个也就默认此事了。 朱慈烺此时笑颜大开道。 “好,既然大家都认同此事,那么吏部尚书就迅速督办。” “任命文书,朕交由你全权处理!” 吏部尚书恭敬行礼。 “是,陛下。” 待吏部尚书退回原位站班后。 朱慈烺望着下方。 “谁还有本奏!” 此时廖襄站了出来! “臣,京营总督有紧急军情上奏。” 看到廖襄站出来,朱慈烺便知道,清兵即将入关,大明也到出兵的时候了! “准奏~!” 廖襄掏出一本奏折呈上。 “启奏陛下,据我军密探来报,辽东鞑子倾国之兵,以集结大部人马,预计下月初七举兵南下,如今大量粮草已经先行调动。” 廖襄此话一出,朝野震动。 “什么~!鞑子举倾国之力南下了?” “鞑子倾国之力南下,我大明刚经历闯贼肆虐,如何能抵御!” 之前存活下来的那些崇祯老臣们。 此时一个面露担忧之色。 鞑子大军的实力,他们这些老臣已经见识过了,也经历过许多回了! 每次调动大军抵御鞑子的兵锋,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如洪承畴,卢象升这等名臣,不是被俘,就是被杀。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8641/117459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8641/1174596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