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徐福想要什么?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口袋妖怪之林克 重生虎崽,因为太弱,我只能自律 前世惨死,重生摆烂后他们都慌了 民国之谍影风云 穿越后,我成了雷奥尼克斯! 秘密之天使 陆尘李清瑶小说全文免费阅 战火烽烟看直播 十都九曜八极七元六司五老争道果 吞噬世界之龙
太公和文王甚至在礼乐诞生之初,便已经预料到,仅凭礼乐,不足以长久维持整个人间的平静。
他们能够预见礼乐的崩坏,但却无法预测未来世界的走向,因此,他们留下了很多能够影响未来的力量。
他们对礼乐必然的崩塌,无能为力,只能将眼前无法预测、无法解决的问题留给了后人,期冀有人能继往开来。
什么又是继往开来呢?继承的同时,去探索、去发现另外的出路。
太公和文王选定了很多人,而他也是其中一个。
遗憾的是,八百年来,被选中的人虽各自努力,找到了无数条看似可行的道路,但社会秩序依旧在持续崩塌。
这些人失败的原因,无非是太过急于求成,太过追求推陈出新,而他们的推陈出新,都过于片面了。
也许鬼谷子深知“一道一法”之狭隘,故而“无所授”。
“无所授,而无不授。”
因而,徐福能“无所知,而无不知”,这与“无所为,而无不为”,听起来有些类似。
徐福也想走一条全新的道路,无论才能与智慧,他与那些先驱相比,并不领先,甚至远远落后。
只不过,他自贫贱里来,少了文人的风骨,士族的傲慢,学会了更多的耐心而已。
徐福的耐心,或许会让鬼谷子感到欣慰,他的耐心里,包含着对天道自然的真诚和敬畏,这是他所独有的。
天地无情,却承载万物。
人生天地间,理应对天地自然怀有真诚和敬畏,否则便无人性可言。
既无人性,何以为人?既非人哉,何以见道、见德、见仁、见义?
徐福想要什么?
他想要的其实很多,他的脑海里忽然涌现出许多问题,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如天上的星斗一般,层出不穷。
大同,似乎需要完美,因为只有完美才无差别,才可同一。
他曾听荀夫子说起有关“神魂”的传说,所谓的“神魂”,去掉神圣的色彩,其实就是纯粹干净的灵魂。
可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必然会保留或多或少的缺陷,天下大同,就一定要每一个人都具有纯粹干净的灵魂吗?
灵魂的组成,必然是复杂的。
例如一棵树,会随着时间长出一圈一圈的年轮,长出粗细不一的枝条,长出浓密不一的枝叶,这些粗细不一的枝条和浓密不一枝叶看起来杂乱无章,但这杂乱无章,正是一棵树本来的面目,有树干,有枝叶,有根系,才算是一棵完整的树。
如何要求一棵树,长出每一圈年轮相同,每一根枝条相同,每一片枝叶相同?
如不能,又如何要求灵魂是完美无缺的呢?
是的,这也许是解不开的矛盾,或许可以不必这般绝对,不必这般严谨去看待。
一棵完整的树枝繁叶茂,看起来十分冗杂,但复杂到了极致,是否也可以理解为纯粹呢?
只要这些复杂的本质是纯净的,就像是水,便是无数水堆叠而来,谁又能说水不复杂,谁又能说水不纯净?
水是人生命的必须,它能维持人的生命,那么它的本质就是好的。
不看表象,只看本质,或许,矛盾可以得到和解。
徐福曾看过玄妙之界里,有许多小世界。
它们新旧不一、大小不一、形态不一,它们并不完美,甚至多有残缺,可相互弥合却能浑然一体,这难道不是个体成就了整体的完整吗?
个体一定要完美无缺吗?如能完美最好,不能无缺也可。
个体无需一定完美无缺,或者说,个体本身便应所缺陷,就像人本应具有七情六欲,正是个体的残缺,才能修补整体的完美,又如梁柱之间的榫卯,互有缺陷,因而紧密牢固。
个体生来不同,或好或坏,幸运的是,个体的缺陷,是可以后天修饰和弥补的。..
如何修饰弥补呢?
容貌外表的缺陷或许不可修饰,可灵魂却可以轻易塑造成千姿百态。
灵魂可以看做是精神力,弥补它的,也只能是精神力,精神力的来源,是思考。
所有事物进步的源动力,都是源自于思考。
有思考,继而才会有行动。
愈是完整的灵魂,愈是可以塑造完整的思维,思维是灵魂的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递进存在的,就像起高楼,一层一层架梁铺砖,高楼平地而起。
思考也是灵魂净化的手段,思考的程度越深,去除的杂质就越多,精神力的丰沛纯洁,从而又使灵魂更加完美。
时至今日,这世间有太多颠倒是非黑白的事,荼毒人心的欲望无处不在,这其实也可以看做灵魂的缺失。
因为灵魂的空乏,所以想要外物寻求弥补、权力、财富,都只不过是他们所认为的弥补的一种方式。
期待被偏爱,也是弥补的一种方式。
只不过这样的思考深度不够,并不能让灵魂变得完整,反而会让灵魂沾惹污垢。
如何程度的思考,可以修补灵魂的缺陷呢?
以天下作比。
如太公和文王封邦建国,以礼乐治天下,礼乐的诞生,便是他们的思考所形成的最终结果。
礼乐无疑对世人灵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作用,只是很遗憾,礼乐的弥补作用还不够。
礼乐并不能构建一个完美世界,这也同时证明,文王和太公思考的结果还有局限,礼乐,并不是唯一、且理想的结果。
礼乐不行,还可以用别的方法,于是便有了诸子百家各行其道。
儒家守王道;道家遵天道;墨家循地道;法家行霸道。
天下列国,既然能合而为一,那么世间千万道法,是否也能不拘一格,合而为一呢?
道之不爱;儒之仁爱;墨之兼爱;法之偏爱。
诸如此类,又是否可以合而为一呢?
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种关系——
制度与秩序的关系。
什么是制度?
制度是需要遵守的行动准则。
什么又是秩序?
思维和行动组成的具体形态的变化便是秩序,例如封建制度下的礼乐,再例如郡县制度下的法度。
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就像,一加上一,必须等于二,而二永远大于一。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定不变的定理。
制度是一,秩序是二,制度永远都在秩序之下,制度是秩序的组成部分,只能服从服务于秩序,就像车能载物,池能盛水,秩序就是车和池,而制度则是车中的物,池中的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900/126889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900/126889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