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9山西急报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拿她当垫脚石?糟糠妻重生掀桌了 前朝圣女太嚣张,撩爆帝王倾天下 大唐第一臣 综影视之七七 成为超越者从写小说开始 甩了渣男后,京圈大佬对我俯首称臣 我跟镜中的另一个我学斩鬼 修仙从祖先显灵开始 我带地球去流浪 绝世小仙医张冬
“首辅还没到吗?”
内阁,魏广德值房外,张四维手里拿着一份奏疏快步走来,看到在门前侍立,无所事事的芦布就问道。
“次辅大人,老爷今日可能有事儿耽误了,还没有过来。”
芦布见到是张四维,急忙行礼答道。
“首辅大人昨日是否说过今日要休沐?”
张四维只是皱皱眉,又追问道。
“不曾听说,按说老爷应该到了才是。”
芦布老实答道,随即又看向张四维说道:“次辅大人可入内休息片刻,老爷应该是在路上了。”
“不用,我还是会值房,那里事多。
首辅大人来了,劳你通知我一声,就说有急事商议。”
张四维开口说道,“如果,嗯,如果巳时首辅还未到来,你也和我知会一声。”
“是。”
芦布马上答应道。
张四维这边说完,转身又往自己值房走。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魏广德的身影才出现在值房外。
“老爷,你来了。”
终于看到魏广德出现,芦布急忙上前迎接。
“嗯,遇到些事儿,耽误了时间。”
魏广德笑笑,心情很是愉快。
刚才在乾清宫里,不仅解决了冯保的问题,顺道和万历皇帝还商量了向倭国用兵的问题。
从和皇帝的交谈中,魏广德意识到万历皇帝已经不是那些不知兵的皇帝,对倭策略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好吧,这可都是自己教导之功。
其实,大明朝中后期的皇帝,英宗皇帝是实打实上过战场,虽然战绩很不光彩,但相信对用兵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之后的成化帝在英宗的教导下,应该也是知兵的皇帝,推动“成化犁廷”就可见一斑。
但是弘治皇帝可能在这方面就欠缺些,他甚至没有完整接受过帝王教育。
他儿子正德皇帝,庙号“武宗”,自然是知兵的,算是真正会打仗的皇帝。
自正德之后的皇帝,嘉靖和隆庆二帝,显然在军事方面天赋有限,特别是嘉靖皇帝,正是在他治下,大明朝天下南北危机重重,完全不知兵。
甚至,嘉靖三十年时居然还想以当时的明军发动北伐,报复俺答汗。
要知道,十多年后,明军才能勉强和俺答汗一较高低,那时候幸好是没真打,否则怕又是一次“土木堡之变”,然后京城被围甚至被攻陷都有可能。
不过还好,自己把战场的事儿用故事的方式呈现给皇帝,现在的万历皇帝至少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儿,该如何算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现在看来,就算自己退休,想来“万历三大征”也没啥风险。
辽东的事儿,自己已经算是给大明朝解决了隐患,不会有李成梁养寇自重的情况发生。
特别是大明的隐患之一的泰宁部,这次因为板升城之事,辽东军出关突袭辽西草原,在围歼泰宁部一部族时,意外杀死了泰宁部手里速把亥。
这份战绩,也是最近半月才被证实,有戚继光带回来的铠甲、旗帜和兵器,还有锦衣卫刺探回来的情报佐证。
就是可惜,主要打击目标土蛮部虽然损失惨重,但其首领多半是带着残部跑掉了,向西遁入草原深处。
对于万历皇帝希望调集更多的精锐战兵出战倭国之事,魏广德答应下来再和兵部商议。
其实,这话也就是敷衍万历皇帝,大明精兵有限,调集更多的精兵,不仅影响巨大,更是沉重的财政负担。
兵马未动,钱粮先行,这已经是大明朝军事动员的常态了。
没有充足的银钱,就没法调动更多的精锐部队。
魏广德回来的路上也想过了,话带给兵部,至于有没有能力继续调集,那就是另一回事儿。
为了保持现在防御力量的平衡,很大概率是不会增加兵力了。
如果需要,那就只能再次招募土兵助战,包括西南的狼兵、白杆兵和西北的弓手,浙江的火器兵,这些都是大明可以征集强兵的地方。
魏广德迈步走进值房,芦布紧随其后进来,这才小声说道:“老爷,张相爷来这里两次了,说有要紧公务和你商量。”
“知道今日送来什么紧要奏疏吗?”
魏广德一愣,站在那里问道。
“紧要的都是优先送到这里,应该,哦,对了,山西那边上了道奏疏,大致是说最近三年山西大旱,前两年靠着百姓辛劳还有点收成,今年怕是颗粒无收,恐酿出饥荒,请求朝廷拨粮赈灾。”
送来的奏疏,负责接收的中书都会先看一遍,然后分发到各阁老的值房里。
山西的奏疏,可能是中书考虑到张四维是山西人,所有分到他那边了。
魏广德点点头,自己老家如果受了灾,肯定也会当成天大的事儿来办。
中书舍人此法,算不得有错。
“去安排人,叫锦衣卫刘指挥过来下,我要询问山西的情况。”
山西前两年就有灾情上报,朝廷在通过锦衣卫核实后,减免了一些赋税。
这套做法,现在在内阁已经成为惯例。
地方官府上报灾情,通过皇帝的亲兵去核实,然后快速下达救灾指令。
这也是朝廷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太仓有银子赈济。
如果是嘉靖朝那会儿,国库空的都能跑耗子了,面对这种灾情,地方上和朝廷里,都只能视而不见,想方设法拖延时间。
所以高拱一再说治国就是治官,而张居正则是把提升官场效率和收齐赋税做为重中之重,此时就充分体现出实际效果。
没钱,遇到这种事儿,你治官能有什么用,难道要官员变卖家产赈济灾民吗?
不可能的。
说到底,要保地方平安,就得朝廷有钱,在确认灾情后能及时拨款赈济。
至于老百姓能拿到多少,这就是治官的艺术。
地方上如果能够稳定局势,自不必说,就算贪一点,朝廷也捏着鼻子认了。
可如果地方上出了事儿,朝廷有赈济,所有的锅都甩给地方官员头上,包括从国库出来的层层“漂没”,都会被扣在地方官员头上,然后拉出来示众,平息民怨。
这就是这些年张居正、魏广德整顿吏治的做法。
只不过,魏广德确实很是皱眉,那就是山西连续三年旱灾之后,怕是
“哎,民生多艰,这些年怎么这么多事儿。”
魏广德叹气道。
“张阁老让我见你来了,就去知会他一声。”
芦布小声说道。
“不用了,我直接过去。”
魏广德说道。
魏广德转身就出门,自己值房坐都没坐一下,就直接往张四维值房走去。
一路上,魏广德也在计算这十来年地方上报大大小小的灾情。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之所以一直说大明朝进入万历年以来还算风调雨顺,那是没有出现跨省,大范围的灾情。
灾情范围小,往往涉及省内两、三个府,各省调拨一批粮草,朝廷再拨一些,就把事儿平息了。
可是,这次数,确实也太多了。
和之前的朝代相比,明代的灾荒与灾难更加严重,可以说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明朝能维持276年的大一统局面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据历史学家邓拓统计:明代灾害之多,竟达一千零十一次,这是前所未有的纪录,平均每年三次半的灾害统计。
当时灾害最多的是水灾,共一百九十六次;次为旱灾,共一百七十四次;又次为地震,共一百五十六次;再次为雹灾,共一百十二次;更次为风灾,共九十七次;复次为蝗灾,共九十四次。
此外饥荒有九十三次;疫灾有六十四次;霜雪之灾有十六次。当时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交织,表现为极复杂的状态”。
这其实还不是全部,有学者统计数字更是多达一千二百多次,这里面其实主要是涉及跨省灾情统计口径的差异。
不是地方官虚报谎报,而是灾情就这么严重。
魏广德读书那会儿,西南沿海闹倭寇不说,整个大明南北各地水旱灾害频发,就不是一年三四次,而是多达十余地上报灾荒。
严嵩治国那会儿,两个瓶盖要盖五个瓶子,那是真有其事儿,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还要满足宫里嘉靖皇帝修炼的开销。
于是到了崇祯朝,北地三省大范围持续数年干旱,加之辽东不靖,朝廷财政彻底崩溃,最终拖垮了大明帝国。
“子维,听说山西那边有灾情上报?”
距离不远,魏广德没几步就到了地方。
张四维这边的人见到魏广德行礼之时,他已经大步走进值房,对里面说道。
“首辅大人,你来了。”
书案后,张四维放下手里奏疏起身,拿起旁边放下的一本奏疏就迎了过来。
好魏广德坐下后,把手里奏疏递过去。
魏广德接过来看了眼,眉头就皱的更深。
奏疏是山西布政使上报的,“山西连年大旱,百姓死亡,平凉、固原城外掘大坑三、五十处,处处皆满,时天热,满坑臭烂。”
“怎么这时候才上报?”
魏广德心头火起,前两年还给拨了银子,现在直接报告死人了,还很多,显然之前山西上下都在遮掩此事,也说明之前朝廷账面上划拨的赈灾钱粮其实大多没有到位。
“子维,你怎么看?”
魏广德放下奏疏,抬头看着张四维说道。
“应立即让都察院和锦衣卫出动,对所有渎职官员查办。
还要尽快派出钦差大臣赈济灾民,否则山西怕是要生乱。”
张四维开口说道。
“你,马上去请申阁老过来。”
魏广德点着门口书吏说道。
等书吏离开后,魏广德才对张四维说道:“子维,你就是山西人,自家老家如此灾情,事前难道就一点不知情?”
魏广德此时已经很愤怒,他和张居正设计的这套法子,按说应该是可以避免这种大范围大量死人情况发生的。
上报灾情,朝廷赈济,那怕你给口吃的,也不至于如此。
可地方上,偏偏还就让这样的事儿发生了。
关键,这事儿还是张四维老家,作为一个阁老,实在是太不称职了,也不怕自己回去被乡邻族老咒骂。
别觉得内阁阁老回乡很牛逼,遇到族老一样低头挨骂。
在乡族环境里,出门了你才是大明阁老,在家乡就得收族规管,得遵守。
当然,一般族老若不是天大的错,也不会如此对待族中有出息的子弟。
不过类似这种,怕是张四维回去必定要跪祠堂的。
如果有的话。
“我家中一直说都好,书信里并未提及此事。
而和我相熟兄弟,多在各地经商,对老家怕也是不了解情况。”
张四维叹气说道。
张家经商有钱,自然不会被饿着,就算地里没有收成也不受影响。
自然,对地方灾害是不看在眼里的。
甚至,张家或许还在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兼并土地也未可知。
就算现在田地税赋足额征收,可只要田地里有收成,总是能有收益的。
何况,购买田地,往往也不看短期收益,而是以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那是家族的底蕴。
魏广德想到这点,看了眼张四维,没再继续说话。
应该是山西许多地方死人了,民怨沸腾,地方上才不敢遮掩,只能上报请求赈济。
不多时,申时行到来。
看完奏疏后,也只是瞟了张四维一眼,三个人就开始讨论赈济山西灾情。
自然,户部尚书张学颜、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炌也被派人找来。
张学颜到来时,刘守有已经在这里回答内阁的询问。
好在锦衣卫还没有收到山西叛乱的消息,一切看上去还在可控范围内。
“张大人,直隶、河南能够紧急调查多少粮食支援山西。”
来一个,就让他们先看山西奏报,然后开始发问。
魏广德自动忽略了陕西,那里粮草也不富裕,其实河南也是,不过府库里总还有些粮草可以调拨。
大不了先借用,后面再筹集偿还就是了。
这边张学颜计算能够调集的粮草,那边魏广德已经和陈炌、刘守有商量派人去山西巡按。
“务必要抓出几只硕鼠,狠狠整顿山西官场。”
魏广德这次发狠了,“如果此事布政使有参与,一并锁拿,一会儿我就去乾清宫奏报此事。”
内阁不是拿出问题为难皇帝的,而是在发现问题后拿出应对措施,然后去皇帝那里过一下名录。
“他们或许以为张江陵不在了,或许有些事儿没那么严格,但这种关系重大的事儿,朝廷绝不姑息。”
陈炌和刘守有都是微微点头,算是认可魏广德的意见,接下来就等圣旨。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135/3531706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135/3531706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