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夫妻团聚一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亮剑之独立大队 南天之后,尽是欢瑜 何方仙长 全球冰封:开局收取千亿物流园 变成龙的屠龙勇士,踏上诸世征程 天渊 幻剑,隐刀,无影针 泛魔论 诡家仙 入学后,发现闪婚对象竟是辅导员
听说挖出自流深井就能免罪立功,李重八兴奋的满脸涨红:“蜀地的盐井,往往深有百丈,非此不得出卤出气。”
“不过若只是深水井,那就只要二三十丈就够了,用着开盐井的方法,日夜不息的话,最多一个月便可见成效。”
“开盐井的方法?!”
李元听了有了些兴趣,问道:“那这跟普通开井有什么区别?你之前没有用过吗?”
李重八磕了一个头:“县尊明鉴!小人所说的开盐井法,乃是祖传的,独一份!外人从来没有见过。”
“小人怕随便用出来,会给人学了去,所以都是用着寻常的掏井法。”
“是用钻……”
李元刚开口,就自嘲的摇头,这时代哪有钻机。
“钻?不是!”
李重八也摇头:“是用石头砸,还有唧筒……”
李重八想为李元解释一下他的“祖传秘方”到底是哪方面的独特,但他比划了半天也解释不清楚,反都让人听着糊涂。
最后急得满头是汗,在李元面前嘣嘣的磕头谢罪:“小人嘴笨,大人勿怪!这活计是祖传下来,小人自小看着父祖怎么做才学会的!空口白牙的,一时也说不明白。”
李元摇摇头:“也罢,到时候本官再过来看好了!不过你要记住,过去你敝帚自珍,那倒也罢了。”
“但如今你想要本官荐你为官,这一套钻井法可都是要献于朝廷,传于天下的!”
“日后怕就不是你家的祖传秘诀了,这一点你要好好考虑清楚!”
“不用考虑……不用考虑!”
李重八却把李元的话,当成责怪自己没有将钻井的手段说出来的,心中更是着急。
发红的脸上汗都收了,脸色一下变得发白,变成了一只磕头虫:“小人愿意将开井密法原原本本的献出来!”
李元弯下腰亲手将他扶起来,笑着安慰道:“这些先等打出深水井再说,若没有个例证,什么都是空谈!”
“至于人手,我会安排人听你指派,只要这件事办得好,有你的好处!”
李重八惊喜的张开了嘴。
挥手示意仍在愣着的井师离开,李元回头问着身后的幕僚:“觉得怎么样?”
张津摇头道:“总觉得不靠谱啊……”
“他不是说了吗?蜀地的盐井能深达百丈,深水井只要二三十丈,也不算离谱。”
这蜀地盐井应该指的是后世的自贡,李元虽没去过自贡,但当地的盐井名气甚大。
能流传到千年之后,可想而知,其中的技术也不会太过于落伍。
张津皱着眉:“可谁能保证一定会出水,能不能碰上水脉,这都是要看运气的。”
“这李重八前面挖的水井,也只是比其他人出水要高而已,并不是说十成十出水的!”
“一直挖到石头还没有什么水的枯井,似乎也有好几口。”
“都这个时候,什么招数都要用上。撞上一个是一个吧!”李元叹气地说着自己心中的无奈:“何况本来就没指望过他。”
在李重八出头之前,李元本就是准备以打造各种器械来提水的。
要不然他张榜悬赏,将唧筒、提水滑轮等一系列现有的器械列出来又为何事?
比如唧筒,利用其原理可以开发出后世农村常见的手压式提水机,再如提水滑轮,可以由此改进成畜力水车。
李元所期盼的一开始就是能在普通水井中通用的机械,而不是少见的自流井。
但李元对李重八的看法,其实就跟伯父李承一样。
之前要用普通船只运粮,之后发现有更好的广船,先不管能不能成功,看着这些似乎能派上用场的招数,总得试上一试才甘心。
所以李承才会派钱参连夜奔波。
此等危急存亡之秋,哪还余暇考虑能不能成功?
“世上本来就没有百分百成功的事,就是开一眼普通的水井,也不一定能见水!几个月来的大旱,让许多水井都干了。”
“换作正常的年份,那还会有开十眼井才一眼井有水的?”
李元说道:“即便是第一口不出水也没有关系,不一定要见水,只要知道怎么凿井,有了足够的人力之后,可以普遍撒网,终究还是能撞上几个的。”
“到时候等流民多了,还怕没有人力可用吗?”
一口自流井,如果是在工业发达的后世,一下就能给抽干掉,但在如今,仅仅是用来饮水和灌溉,情况会好上不少。
深层地下水比表层的要干净,即便不能自流,日常饮用也不错。
洁净的井水能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瘟疫是个比较宽泛的名词,其中有各种疾病,完全不能归纳到一处,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烈性传染病。
而在这些病疫中,与水源、饮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痢疾占了很大比例。
至于其他烈性传染病,也是可以用洁净的饮食和整洁的生活环境来降低发病率。
李元起身走在流民营中,视察着新近搭建起来的窝棚,张津连忙追在他身后。
整整齐齐排列在营中路边流民营的窝棚,都是半地下式,对着路面开得大门,要下去几个台阶,才能进去。
窝棚陷在地下有近一米深,从地下挖出来的泥土又当作外墙垒起,为此节省了不少建筑材料。
不过这不是李元自己的主意,乃是此时大周北方经常能见到的穷人家的住宅。
住在这样的窝棚中,保暖的情况要比全地上式的好上一些,可是不能防雨,只要大一点雨水,就能灌进窝棚中。
但是如今这样的情况,要是下了雨,恐怕全天下的百姓会欢喜的紧!
李元看过几家窝棚,甚至进屋看了一下,但污浊的空气让他心头多了一点忧虑。
李元发现他现在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饮用水的问题,大灾之后的大疫才是大问题!
“石灰窑也得赶紧建起来,预防疾疫都得靠石灰,还有室内的通风和卫生,都要向流民加以宣讲。”
石灰水是最为简单易行的消毒手段。
依照李元新订立的制度所建立的疗养院,是将石灰作为一项最为重要的药物而采办的。
流民这里也没有不用的道理,何况还能用作简易水泥,可用的地方有许多。
张津点头记下。
而李元也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用着小小的碳笔条在上面,草草的写了几个字。
立德、立言、立功。
对于儒者来说,那是毕生所求。
李元每做一件事,也都会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总结归纳。
不论是之前的开荒垦田(虽然现在没啥用了),还是现在的治理地方,李元都有一些规章制度问世。
订立制度才是一切!
如现在的流民安置,李元也准备写点东西出来。
救灾救民只是短时间而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不及时加以总结归纳,日后就没有仿效和改进的目标。
“还有蝗虫!”
在李元的本子上,前后分成了三个部分,流民一桩事,抗旱也是一桩事,另外还有蝗虫:“还要养鸡养鸭来对付飞蝗。”
张津一听,忙着摇头:“鸡鸭之物,可不一定有用。”
“此事我又哪能不知?”
李元叹道:“养鸡养鸭只是辅助而已,就跟李重八的深水自流井一样,不会作为主要手段。”
“怕是到时候,还是要以组织民力灭蝗,花钱来买蝗虫为主!”
“一斤蝗虫给个十文八文,应该没有说不愿意的,百姓也可以让小孩子出来挣点零花。”
“大人想得周全。”
张津轻轻赞了一句。
做事最怕就是不管不顾的一条道走到黑,事先将方方面面的都想到,并留下腾挪的余地,这才是做事的正确方法。
“旱情一桩、流民一桩、蝗虫一桩、还有最后的疫情...唉...!”
此外还有从宿州运粮的事,虽说对外要保密,也不用自己来督管,但怎么说都是与自家的发明有关,还是要挂在心思上。
一根根屈着手指,李元发现自己除了正经知县要做的工作以外,身上担的责任未免太多了一点。
张津听了也在叹气:“蝗、旱,这是天灾,流民怕就是人祸了!”
“各地的知县知州,对于这些人无不是直接推到上面去,要些赈济下来就够了!而只要能吃到朝廷施舍的稀粥,灾民们也会跪下来磕头,叩谢恩德,没人能说这样做有什么错!”
李元笑了:“说的也是,现在的辛苦,纯粹都是我自找的。”
不过走了两步,他却又道:“只是这些事,我伯父自找过,我父亲也自找过。家学如此,长辈表率于前,李元也不敢不从啊!”
张津低头,郑重地向李元拱了拱手。
不避繁剧,视民如伤,这是如今官员中难得一见的美德,遇事就趋吉避凶、没有担待的官员反而多见,像李元这种的官当然值得敬佩。
…………
五娘坐在马车中,对面是金宝,银宝。
而前面几辆车里,红玉带着主君的孩子坐了一辆,而主车中,则是有李家的主母坐镇。
跟在车队外,有着二十几名李家的家丁,加上伯父李承派出来的一众护卫,声势很是不小,行在路上便已是人人注目。
一行人十天前从东京城出来,路上到了毫州歇了一天,前天一早就继续上路。
终于在这天午后赶到了永城县。
摇摇晃晃的马车中,李瑾这个小孩儿早就变得昏昏欲睡,头耷拉着。
而前头的华兰却毫无困意,为着即将能看到挂念在心上、日思夜盼的李元,而雀跃不已。
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元哥儿,华兰胸中就有一股暖意,甜甜的微笑不知不觉的挂在脸上!
恍惚间时间过得飞快,一直都在摇摇晃晃的车子突然停下,车厢猛的一定,华兰也从思绪中惊醒过来。
小竹也一下被惊醒,揉着眼睛:“夫人,是不是到了?”
华兰摇摇头,见着小竹要掀开车帘向外看,连忙一手拉住她。
虽不知出了何事,但听着车帘外的人声马声,想也知道不能随便向外张望。
“到了吗?”
听着前面的车夫吆喝声,红玉抱着李瑾问着对面的五娘。
五娘先小心的理了理裹着盼儿的小斗篷,方才抬起头,听着外面的声音。从城外的空旷,到了城中街巷上的嘈杂:“好像是到了。”
“终于到了。”红玉轻声笑了笑,笑容中不无疲惫之意。
她们带着孩子出行,这一路上的确也是累得够呛。
两三岁的幼儿出门远行,其实很是犯忌讳,一个不好就会生病,甚至有夭折的风险。
不过李元到底是没有为人父母过,太有自信了,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
而李家的父母,竟然也放心的让李瑾一起跟着母亲出来。
不过在这几千里的行程中,孩子倒真是奇迹一般的一点病症都没有。
……
另一辆马车中。
相互看了看,金宝,银宝的俏脸上,都是带着一丝期盼。
已经到了永城县中,那么很快就能看到少爷了吧!
……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1481/128375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1481/1283751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