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科幻科技 > 中魂云魄 > 第73章 有猫腻

第73章 有猫腻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神明勇闯二次元 替嫁后,病弱总裁总想强吻我 人在大学,清冷校花为我生多胞胎 我真不想打篮球 城市里的村民 从今开始当神豪 公主那婚事儿 夜夜装乖!二嫁京圈太子爷轻点宠 暴君纳妃当日我孕吐了 林清屏顾钧成免费阅读

车队出发了,吉普车在前,三辆苏联嘎斯车在后。 大门口的哨兵给他们敬礼。 一路东行,出了SY市,路过FS市,经过大伙房水库,走上了十八道盘山岭进入清原县境内,看过地图,找到了去红透山矿的路,于中午时分到了矿上的办公区,很顺利地找到了矿长,矿长早就就接到了通知,在等他们。 矿长热情地招待他们在矿上食堂吃午饭。 午饭后,矿上派一个采矿小队带上工具上了三连的车出发了。 用了半小时左右就到了中云上次跟大师兄采石头的山下。 中云指着山上说:“我们需要的石材就在这个山顶上。” 中云背上背包,带头往山上走,众人跟在后面。 山并不高,走了一会儿就到顶了,矿上的人看到山顶上到处是白色的石头,他们从来没见过。 中云指挥他们用工具砸下几块石头,确认后,就对矿上的人说:“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石头,越多越好,下面怎么办就交给你们了。” 矿上的人得到过矿长的指示,知道这是军队用的,每个人都很积极配合,领头的人说:“放心吧,我们负责采石,负责运下山。” 工人们开始采石,他们是专业采矿的,干活很利索,用钎子和大锤在石缝里一砸,石头就裂开了,再用锤子敲碎便于搬运。 将碎石放到背架里,有人就开始向山下运了。 山上这么大动静,引起了山下的村民注意,当地的干部和村民跑上山来看情况了。 见到是解放军,就放心了,随即问起来采石头做什么。安参谋说这是军事用途。 这时人群中有个大叔认出了中云,走过来说:“这位小兄弟是三清观的小道长吧?” 中云也认出了他,就是暑假期间去三清观看病的人。 原来他是下面村子的大队书记,上次肩膀扭伤没有及时治疗,落下了毛病,使不上劲儿,阴天下雨就疼的难受。中云用了两张药符贴就给他治好了。他后来去道观感谢中云,没想到中云回沈阳了。 今天在这又见到了,问明情况,他对一起来的人说:“部队上有需要,我们得帮忙,大家回去招呼人,拿工具来。快去叫人,越多越好。” 安参谋见此情况老高兴了,这下就好了,他想起了“一切工作都要发动群众。”的说法,不过今天好像是中云发动的。 不大一会儿的功夫,从山下来了一百多人,带着扁担和土篮子,上来以后,装上石头就往山下走,山路上的人排成了线,空载的人给挑担子的人让路。 石头运到山下车旁,直接装上了车。 中云心想,要知道是这种情况,做一些帆布减重符带来好了,能够减轻村民们的重量。中云也找了一个扁担和两个土篮子,装满石头挑着下山,安参谋不让他挑担子,怕累着他。中云说:“我师傅的道观就在这附近,我对这一带很熟,经常干农活,这点儿重量不在话下。” 说着轻松地挑起担子走了。 在矿上工人的努力下,在村民们的帮助下,两个小时就采满了三车石头,当然,石头比较重,不能装太多,还要跑山路。 中云和一排长商量后决定停止采石。 中云迅速上山,告诉大家石头够了,休息吧。 安参谋长出一口气,这么快就干完了,他原来以为这活得干两天呢。 众人下山了,安参谋和中云真诚地感谢大队书记和众乡亲,拉上矿里的工人走了,这些社员中有好几个人找中云看过病,都认出了中云,临走时还在喊:“小道长,有空来家串门呀,给你炖鸡吃。” 中云向他们挥手再见。 把工人们送到矿上,已经下午四点半了,一排长和安参谋商量决定再晚也要赶回沈阳。中云问他们累不累,战士们都说:“我们就在车里休息了,啥活没干,不累。” 中云说:“那就辛苦你们了。” 一排长喊道:“出发。” 车队就往回走了。 趁着天亮着,通过了十八道盘山岭,后面的路就比较好开了。 180多公里,开了三个多小时,晚上7点半回到了三连,不卸货,汽车先开进停车场。 安参谋和干事回去了。一排长和三班的战士们洗洗脸和手,到食堂去了。 食堂已经开完晚饭了,连长见他们突然就回来了,很吃惊。 一排长说明了情况,连长马上告诉炊事班长,给他们做面条。 中云回家后,二姨父也问:“这么快就完成任务了?” 中云把情况说了一遍。 二姨要给他做面条,连长在外面喊中云到炊事班吃饭吧。 中云不让二姨做饭了,自己出去到炊事班和三班的战士们一起吃炸酱面。 第二天早上,中云坐三连的车去了工厂,石头全都卸到仓库,安参谋完成任务交差了。 安参谋向主管副部长汇报了具体情况,说之所以能够这么快顺利地完成任务,是因为红透山矿和当地老乡们的支持。 副部长表扬了安参谋,安参谋说:“首长,不是我的功劳,是中云同学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回来的路上我了解了,中云同学以前在清原县英额门中学上学,曾经拜当地三清观的紫极道长为师,学习武功。而且他还是一个针灸师,看样医术还非常高明呢。” 副部长说:“这小子真是个人才呀。” 在中云的指挥下,工厂把石头经过三遍加工,制成了精细粉末,可以用于制作颜料了。 工厂已经生产了两万多个背包。 后勤部按照每个包80元的成本预付给工厂,工厂一下子就收到160万元,厂干部们开心极了,这下工厂有钱了。工人们补发了欠下的三个月工资,还发了夜班补助和加班费,报销了一些工人的医药费。 李厂长还预留了一部分生产发展基金。 前些日子买印刷机从轻工局借的钱也还清了,还增添了许多设备,以便提高生产能力。 随着生产的熟练程度提高,现在已经把生产线的速度提高到日产20000个了。 后勤部将减重双肩包交给沈阳军区装备部,装备部下发到野战部队,结果受到战士们的高度赞扬。 38军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部队,现在长白山地区驻扎,经常要进行训练,时刻准备抵御苏联的进攻。 这天,38军一师一团的团部来了一辆军用货车,团部得到指令,背包换装,新背包就在车上,但是,今天只运来400个,过几天补齐。 团部负责后勤的副团长接收了货物,派通讯员通知一营来人领取新包。 很快一营各连都换了新包。战士们看到新包第一印象就是,这包太大了点儿吧。 这要是装满了那得多重啊。 随着新包的发放,还有一条说明:“请战士们行军训练时,尽量把背包装满,你们会有惊喜的。” 惊喜?什么惊喜,逗着玩儿吧。 一营三连三班有个战士,外号叫闷葫芦,心眼实,做事认死理。但是,特别服从命令,班长叫干啥就干啥。 他听班长念了附属说明,真就把他所有的东西装在了新包里,包括训练用品,日常用品,书、换洗的衣服和鞋。旁边的战士看着他以为他又犯傻了。 他把背包装的鼓鼓囊囊,用了很大力气想把包从床上放到床下,结果包被他提起来很高,感觉飘轻。 咦?我有这么大力气吗? 他又提起包背到后背上,感觉比想象的轻多了。 有古怪,闷葫芦低声嘀咕着。 班长过来问他怎么回事儿,他小声跟班长说:“班长,这包有问题。” 班长说:“有什么问题?” 他把包放下来,说:“班长,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包里了,你看看有多少斤?” 班长看看他的包,说:“你把书也都放里面了?” 闷葫芦点点头。 班长说:“那可沉了,能有80斤?” 闷葫芦说:“你拎拎。” 班长拎起包也咦了一声。这么轻吗? 班长是个细心的人,他让闷葫芦把所有的东西倒出来,看上去确实能有80多斤,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吃晚饭的时候,指导员在食堂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换装新背包,大家有什么感想吗?” 只见二排一班班长举手,指导员说:“请讲。” 一班长说:“我觉得这个包很能装。” 大家哄笑起来。 另外一个战士说:“这包背着很得劲儿。” 指导员说:“没错,还有吗?” 这时候闷葫芦站了起来,指导员很奇怪,闷葫芦很少在公众面前说话。 指导员拍了两下手说:“好,你说说看。” 闷葫芦说:“这种背包能够减轻重量。” 指导员眼睛一亮,问他:“能减轻什么重量?” “减轻包里东西的重量。” 指导员一拍手说:“正确,100分。” 战士们不相信,说闷葫芦瞎说。 指导员说:“你们都没有那么细心呐。新发的背包全称叫做减重双肩包,除了刚才有人说的个大、背着得劲儿以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减重60%,也就是说,装里面100斤重的东西,称一下背包只有40斤。大家回去再试试,以后行军你们就知道它的好处了。” 晚饭后,战士们急忙回去做实验,结果真的能减重。 第二天早上,团部命令,全团负重20公斤,20公里行军训练,一营全体战士在减重双肩包里放了16公斤砖头和弹药等单兵装备足有20公斤,他们还把自动步枪横放在背包的上部,一脸轻松地出发了。 二营、三营还没有换装,依然背着原来的行军包,装20公斤装备跟上。 以前三营是尖兵营,训练成绩总是排在一营和二营前面。 今天,走了10公里,一营已经落下二营和三营2公里了。 三营长气的够呛,跟教导员嘀咕,一营今天吃了农药了吧,这么强? 团长和团政委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他们坐在吉普车上看到一营越走越快,后面的两个营战士们已经快到疲劳极限了,就命令原地休息。 通知各营连长集合开会。 团长看着得意的一营长,又看看沮丧的三营长说:“今天的负重20公里行军训练,一营表现不错,三营怎么回事儿?” 三营长摇头说:“真奇怪了,平时我们营虽然每次都能赢,但是,也没有这么夸张啊。” 团政委笑了,说:“你质疑一营有猫腻吗?” 三营长迟疑了一下,摇头。 团政委笑着说:“真有猫腻,你看看他们的背包和你们的有什么区别?”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9930/166011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9930/1660114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