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荣兴农场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在忍界骑砍冰与火的宇智波 地府重临人间 白月光病危,容总要我剖腹取子 玻璃瓶中的浅见同学 洪荒:我们五个都是一个人 无限之宅魂召唤 重生之侍不过三 民宿通万界:假千金她靠经营暴富 女友太乖巧,我反手就是一个分手 明变
中云当然要第一批出发,他没有开犀鸟去,他跟安所长约好了,过段儿时间他打电话再把犀鸟给送过去。
现在他坐在第一辆汽车上,货箱里摆放了两排长椅子,后部放着他们的行李和箱子。
中云不认识这些新伙伴,但是,看来他们之间都很熟悉,年轻人在车上互相聊天,看外面的风景,男生好像不太在意,女生有几个在哭哭啼啼。
九月的盘锦大地,稻子熟了,一片金黄,风吹稻浪,有起有伏,大地是平平的,没有山,天际线很远。蓝天白云,天辽地广,中云感到心旷神怡,估计别人不会有这种感觉吧。
进入了大洼县境内,公路边上有一些知青坐在树下,看着他们的车队,车厢两侧贴着大字: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还有的车上写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路边上的老知青们却在喊:“傻狍子们,你们也被骗到这儿来啦。”
三个小时以后,汽车到达了目的地——荣兴农场平安河大队。
望望四周,全是稻田,距离路边100米有三排平顶的砖房,每趟房有四个门、八个窗户。
行李全部卸下,摆放在房子前面,大队的干部和青年连的连长老单迎接他们,汽车卸空了,司机们就开始往回返了。
老单拿着名单念着名字,指着房间安排他们的住处,中云和陈刚、崔志伟、杨晓林、张文平住第一趟房的第一门最东面房间,中云主动要求了靠北窗的铺位。一阵忙活,把箱子、被褥安排好了。
中午开饭时间到了,大家拿着自己带的饭盆、饭盒,去最后一趟房的食堂吃饭。
一大盆大米饭蒸得又白又香,没有菜,只有一大盆汤,汤里飘着几丝白菜。
老知青很自然地拿着饭盒到窗口打饭,炊事员盛满一大碗饭,扣进饭盒里,就是一斤了。
他们扣上盒盖使劲儿晃动几下,把米饭扣到盒盖上,再拿盒底盛汤。从口袋里拿出一只变形的汤匙,用衣服马马虎虎地擦一下,就大口地吃起来。
中云带来了两个小饭盆,一个盛饭,一个盛汤。端到独脚木板桌子上,站在那儿吃起来。
中云早有思想准备,有大米饭吃就很不错了。
白菜汤里几乎没有油,只放了盐和少许酱油。
饭后,中云在周围转了一大圈儿,熟悉环境和地形。
第二趟房住的都是老知青,今天新知青要来,他们中午就收工了,帮忙安置新人。
中云见到一个体格健壮的红脸老知青,上前打招呼,对方叫李炳仁,家住SY市中街地区,是70届的知青。
中云了解到,他们所在的青年点是六连,路东面的是三连,远处还有二连。
平安河大队一共六个连,一连、四连、五连都是老农连,二、三、六连是知青连。
知青连每连平均有180人,知青总数比当地老乡多很多。
荣兴是个国营农场,下面有十几个大队,全部都种水稻,因为这里是退海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只能用辽河水灌溉种水稻,年复一年地冲刷稻田地,使水稻能够正常生长。水稻是耐盐碱的,产量挺高,大米也好吃。
其他作物几乎不能生长,只有一种红色碱蓬草植物可以在退海的泥滩上生长,远远望去一片红色,非常壮观。
这里没法种蔬菜,吃菜要到辽河东面去买,大白菜是主要蔬菜,可以买很多,易存放,可做汤。
进入了九月份,大部分稻子已经熟了,可以开始割稻子了。明天开始,新青年也要下地干活割稻子。
中云心里有数了,他回屋里打开自己的箱子,取出一把镰刀,找到一块磨石。
这把镰刀还是他在英额门的时候,去山城镇买的呢。
镰刀已经有些生锈了,他到第一趟房子前面的一个浅水塘边上,蘸着水把镰刀磨的非常锋利。对着旁边的碱蓬草挥两下,碱蓬草应声断掉了。
这时候,连里开始给新青年发镰刀了,中云没有去领,看到女生赵红拿着新镰刀发呆,就走过去说:“我帮你磨磨刀吧。”
他把赵红的镰刀磨好了,割了两下碱蓬草,让她试试,告诉她,明天割稻子最好戴手套,如果镰刀把上粘了泥巴,要马上擦掉,否则手上很快就会起泡。
这里距离海边只有三公里,刮南风时气候湿润,地面都有点儿潮,刮北风时地面是干的。
晚上蚊子很多,大家都带了蚊帐,九月的天气已经没那么热了。睡觉的时候,外面很安静,只有同伴们的呼噜声此起彼伏。
中云躺在炕上,回忆起在家里的幸福时光,想起父母、二姨和二姨父、小琳、小英、小胜,想起自己的犀鸟、同学们、研究所的同事们,还想起了师傅、师兄弟和大黄。
在这片土地上,自己还能做出什么样的新发明新创造呢?
要先适应这块土地,融合到群体中去,再做打算吧。
早上6点就开饭了,大家起来想洗漱,可是,没有淡水。中云昨天看见有人从北面的水塘担水。外屋地有一个水缸,里面是空的。他到食堂借了扁担和水桶,来到水塘,水塘里的水是从辽河干渠灌进来的,经过简单沉淀就是饮用淡水了。
中云舀满两桶水,用扁担挑着,轻松地回到房间的水缸前,单手提起水桶倒进缸里,两桶只灌了水缸的三分之一。
中云又挑了两趟把水缸灌满了,洗脸刷牙,去吃早饭。李炳仁见到中云热情地打招呼:“中云,你以前挑过水?”
中云点头,“我在农村念过三年书,家里的水都是我挑的。”
李炳仁点头说:“今天割稻子,你跟着我吧。”
“好。”
吃过饭,全连集合,带上镰刀出发了。六连的稻田靠着海坝,要步行三里地才到地头。
从北到南每垅长度可达3里地,大家一字排开,老知青割5垅,新知青割4垅,自己掂量着排队,体力好的排右面。
中云跟着李炳仁,李炳仁是老知青里面比较能干的,他排在全连的第五个位置,割5垅,让中云在自己的左面割四垅。
稻田地早就放空了水,地面已经干了,踩上去不会陷下去。中云干过许多农活,但是,没割过水稻。
李炳仁给几个后面的新知青做示范,中云看了一遍就学会了。
大家拉开架势向前推进,中云的镰刀磨得飞快,贴着地面轻松一拉,几株稻子就割了下来,每垅割下几株,割了四下,向前一步又割四下,再向前一步割四下,凑够了一捆,用两株稻子当绕子,把割下的稻子扎成一捆立在身后,割完一捆只用了15秒钟。
再割一捆,看看两面的人,他调整了一下速度,保持和李炳仁速度一致,就这样,割了半个小时,回头一看,身后已经有很多稻捆排成了长排。左面的人都被远远地拉下了一段距离,右面有5个老知青不紧不慢地向前推进着。
李炳仁直起腰来,看到中云轻松地跟在左面,很惊讶,心想:“这小子不简单呐。”
又割了半个小时,已经割了200多米,老知青们说:“歇一气吧。”
大家坐在稻捆上,老知青拿出烟叶、白纸卷起烟来,找了一盒火柴点着,惬意地享受着。
中云不吸烟,他想起以前给爸爸做的通经络烟。他觉得应该找卷烟厂合作,让烟厂生产有益于健康的香烟。
他不知道,这一想法一旦实现,将挽救多少因吸烟得肺病的人,又会创造多少经济价值。
休息了十五分钟,大家继续干活。
中云边干边和李炳仁聊天,了解了许多荣兴农场的情况。
六连的稻田地南面就是海坝,过了海坝就是渤海湾,可惜这里的海滩都是泥滩,坡度极小,落潮以后海水会退出去很远。
海坝北边不远处是海滨大队,是一个朝鲜族知青大队。知青都是来自沈阳朝鲜族一中的学生。
平安河大队的东面也有一个朝鲜族大队,平建大队,都是当地老户,解放前就在这里生活,他们是盐碱地种水稻的鼻祖了,据说因为日本殖民迫使他们从朝鲜逃难到黑龙江,后来辗转来到这里,发现了这片土地适合种水稻,就在这里落户了,一直繁衍生存至今。
荣兴农场场部所在地——中央屯也都是老户聚集地,大多数是朝鲜族。连荣兴农场的庆久东场长都是朝鲜族。
平安河大队西面是双井子大队,社员大多数是沈阳知青。
再往西走20里地就是二界沟公社,是一个渔业公社,那里的人靠出海捕鱼为业,据说那里的海滩上长满了碱蓬草,红红的一片,风景非常美,所以也被称为红海滩。
北面10里地是辽河油田的红村采油厂,还有一个水库。
这里距离YK市有40里地,在辽河的东边,没有桥,有个渡口,靠摆渡轮船过去。
东北方30里远,有一个叫田庄台的公社,那是个老地方,有许多老字号的铺子。
俩人边聊边干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地头了。
他们把新青年群拉下了150多米。
李炳仁拉着中云坐在田埂上休息,看看后面的人一时半会儿上不来,就说:“我们上海坝看海去。”
俩人登上海坝,向南望去,远处烟海茫茫,近处都是黑灰色的泥滩,海鸥在远处空中飞翔,海风带着咸味迎面吹来。
海滩上远处有几个橘黄色的点,中云问李炳仁:“李哥,你看那是什么?”
李炳仁看看说:“是海蜇,涨潮被海水推上来的,落潮就搁浅了。抓回来做凉菜很好吃。时间来不及了,看着近,走到那儿其实很远呢。”
六连有1200亩地,180多名知青,要用15、6天才能把稻子割完。
第一天收工时,新青年的手已经磨破了,抓镰刀的手已经不能伸直了,几个要强的女生更是痛苦不堪。勉强吃过饭,都懒得洗漱就睡觉了。
第二天早起后,浑身酸痛,手更疼了。
咬牙坚持吃饭,下地,割稻子。
中云当然很轻松,照样跟李炳仁一起正常推进。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9930/166011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9930/1660118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