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记者的采访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乡下风流潇洒小神医 重生全家灭门前,我闪婚了军老大 我的姐夫是太子 我当县令三年,震惊了女帝 偷星家的假面骑士空我 神魔红楼梦 带着一车物资在六零年代养爷爷 开局一家灵塑店,雕刻神像获天道功德张玄刘涵儿 文道圣尊:开局气炸圣人 啊?这不是恋爱游戏?
又过了几天,外地的人开始增加了,他们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从辽宁各地赶来,希望得到信息灌注。科学宫里又增加了50台机位,持有外地身份证的人收费标准涨到了10元,但是仍然没能阻止他们的热情。
到了6月初,有许多南方的人跑来研究院,要求在他们当地设置信息灌注站,并且提出由他们当地投资,研究院技术占股。
研究院的几个领导开会讨论。
本地政府仍然没有消息反馈回来,研究院的几个院长提出疑问,是否坚持立足辽沈地区发展这个项目?
中云也有点儿迟疑了,本地确实缺少战略眼光,没有能够大手笔策划大局的能力,研究院不能越俎代庖把什么都给做了。
研究院可以从科技项目上提出新概念,协助他们制造新概念产品,但是,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还是要靠地方政府协调当地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做大做强。
地方经济发展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院不擅长社会科学,但是应该遵循顺其自然的规律,不能强求地方政府按照研究院的意志做事。
中云的想法是拿出一个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项目,让地方政府设立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发展地方的教育事业,一来可以建立一个有特色的教育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创建地方特色教育大势,吸引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来培养地方的后备人才,让本地的学生热爱本土,成才之后为本土建设做出贡献。
第三可以产生城市的凝聚力,打造城市品牌。一个具有强大教育优势的城市,吸引力是极大的。
这天上午,《SY日报》的柳记者来到了信息灌注站。
记者是个敏感的群体,他同事的弟弟今年要考大学,听说了信息灌注站的事情,知道柳记者与研究院比较熟,想让他帮忙预约上机的事儿。
柳记者对新概念研究院比较熟,答应帮同事去预约。
他来到研究院的未来科学宫,看到了预约的场面,觉得这是一个新闻点,因此,他没有急于预约,而是开始了采访。
他看到几个正在排队的青年,面色黝黑,穿着一看就像知青,他走上前去搭讪,他问到:“几位排的挺靠前哪,几点来的?”
其中一个年长一点儿的男青年说:“早上5点就来了。”
柳记者问:“你们是知青?”
几人点头。
他又问:“接受过信息灌注了吗?”
那个男知青说:“已经来过一次了,灌注了政治,语文的学习资料,回去再看资料发现全都记住了,根本不用复习了,现在只看数理化就行了,这次来,想记忆数理化公式等内容,灌注了信息之后,我们都有信心了,我们青年点去年考上了3个人,我们可羡慕他们了。这次又有机会参加高考,体验过信息灌注,我们觉得这次能考上。”
旁边的几个知青也点头附和,看上去他们非常有信心。
柳记者也被感染了,真的这么神奇吗?
柳记者决定采访中云,他到了研究院收发室,亮出记者证,请收发室的战士联络中云,中云正巧在院里,让柳记者到办公室来。
门卫派了个战士带着柳记者来到中云办公室。
中云请柳记者坐在沙发上,给他沏茶,茶叶是大棚里研究院自己培养的茶树,80度的热水冲泡之后一缕香气飘散开来,令人心情放松,似乎能勾起美好的场景回忆。
柳记者问起了信息灌注站的事情,中云给他详细地介绍了这个项目,然后带他去实际体验。
临出办公室的时候,中云从办公桌上拿了一份文件,带上门,领着柳记者去了科学宫。
他们从研究院的院里走过去,从一个小门进了科学宫,来到二楼的信息灌注站。
到了二楼的一个对开门,门卫看到是中云,连忙开门立正:“总工好!”门卫敬礼说道。
中云点头示意,带着柳记者进入。这里有好多个房间,门上有号码标牌。
培训中心主任出来了,中云让他安排一个机位给柳记者。
主任带着他们到了6号教室,屋子里有10个机位,主任打开其中一个机位的开关,中云安排柳记者坐好,戴上头套,给他讲了注意事项,然后把手里的文稿交给他,让他在机器提示后再看文稿。
柳记者安坐下来后,显示器开始出现玄幻的动态图形,耳机里播放着巴洛克音乐。过了一会儿,耳机里提示:“现在开启记忆模式。”柳记者拿起文稿看了起来,这是一篇描述信息灌注站项目的非常具体的文稿,从大概原理到功能、作用,项目开展以来的数据统计,使用者的反馈,被灌注者的心得,以及这个项目的社会意义。
全篇大约有3000字。
当柳记者合上文稿,灌注装置又开始出现玄幻图案和巴洛克音乐,请他休息3分钟。
3分钟后,屏幕上开始出现了英文单词和中文对应单词,这些单词出现过后,隔段儿时间还会再现,单词量大约150个左右。柳记者感觉这些单词很熟悉,结果熟悉的单词不再出现了,再出现的都是陌生单词。它们会有规律地再现。
45分钟过去了,单词不再出现,音乐变得舒缓起来,画面也变成了平静的大海,朝阳从海平面升起,海面上白帆点点,海鸥在自由地飞翔。柳记者从恍然中恢复到了常态,中云给他摘掉头套。
递给他一杯白开水,然后问他,你能不能记住开始给你看的文稿。
柳记者本来记忆就好,经过信息灌注,马上回忆起来文稿的内容。
他迅速地回忆了一遍,说出了几个关键统计数据,又把文稿的结构描述了一遍。中云知道他已经记住了文稿,又给他一篇英文的文稿。
柳记者拿过去看了一会儿,面部表情很丰富,又惊讶,又激动,还不断地点头。他本来有一定的英文基础,但是单词量不够,现在看到这篇英文文章发现居然没有太大障碍。
当他看完这篇稿以后,他就明白了,原来信息灌注站这么神奇。
情况了解了,也亲身体验了,他决定回报社写一篇报导。柳记者又给他的同事预约了三天的机时,然后就走了。
第二天的《SY日报》第二版,用了很大的篇幅刊登了一个报道,题目是:《信息灌注站——带你走进超强记忆状态》。
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市长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他马上打电话给主管教育的邢副市长,让他到办公室来一下。
邢副市长来了,市长把报纸推到他的面前,邢副市长看到题目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他说:“这个新概念研究院我和教育局局长去过了,亲自体验过大脑信息灌注机的功能了,确实挺神奇。”
市长说:“完了呢?接下来有什么想法?”
邢副市长摇头说:“没有想过,但是听说研究院对今年准备参加高考的青年们开放了,希望帮助他们通过今年的考试。”
市长说:“新概念研究院是军区的研究院,一直以来,他们对沈阳、辽宁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他们又研究出来这个大脑信息灌注机项目,自发地帮助我们,让更多的年轻人考上大学,这件事儿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对我们在经济方面的帮助。可是我们市里早就知道这件事,却没有任何反应,试想一下,如果其他城市的政府官员知道了这个情况,他们会怎么做,你想过了吗?我可是听说外地政府派人来沈阳找研究院要求到他们那里去设立大型信息灌注站,人家承诺场地、建筑、资金全部由当地投入,还给优惠的政策,只要求研究院投入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权即可,还要给研究院技术股份。
这个时候了,我们守着研究院,却无动于衷,将来全国都在教育上面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给当地的年轻人提供先进的教育环境,过些年以后,我们还会留住年轻人吗?没有了后续的人才,当地的经济怎么发展?你的子女愿意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学习、工作吗?”
邢副市长听了市长的话,有点儿不以为然,他反驳说:“市长,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吧。”
市长看出了邢副市长的想法,就起身说:“老邢啊,你回去想想吧,最好能给市里提出一个方案,如何利用研究院给本地带来的优势发展沈阳的教育。”
邢副市长说:“好吧,我回去让秘书写个方案吧,那我先回去了。”
市长点头,邢副市长走了。市长打电话给市高官,问书记是否有空,有个事儿想和他交换意见。书记说现在有空,市长说:“那我现在过去,请备上好茶等我。”
书记大笑:“还真有好茶,你快来吧。”
市长带着秘书来到市委大院,进了书记办公室。两人见面握手,寒暄了几句。书记指着茶几上的茶水说:“看吧,这是沈阳本地的鲜茶炒制的新茶。”
市长说:“东北哪有产茶的地方呀。”
书记说:“军区的新概念研究院知道吧,他们院大棚里种出来的茶叶,非常特殊,健胃、提神、降血脂、清血管,军区首长们都喝这种茶。上次见到军区吴参谋长时,老吴送给我一两,我都舍不得喝,今天就便宜你了。”
市长端起杯喝了一口:“哈,真是好茶呀,怎么好像有一股气在顺畅我的食道和胃肠,香气还这么宜人。”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9930/179990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9930/1799909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