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恐怖灵异 > 绘梦师:异能者之梦 > 第90章 落叶归根(1)

第90章 落叶归根(1)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来自地狱的极品妖孽 爱的分贝 一人:我全性恶人真没想当天师啊 剑阳当歌 重生:娇妻诱人 走阴镖 换婚病危世子,她一胎三宝赢麻了 气运模拟,我建立天庭统御万界 末世:我在避难所当收租婆 锦鲤空间之全家穿到古代去开荒

傍晚,Kevin垂头丧气地回来,什么也没说,大伙难得见他的表情吃瘪一般愁苦,但谁也没开口问过。他们很清楚Kevin的精神状态,任何令人头疼的事,在他的脑袋里待不上半天,就会随着另一件奇小无比的玩意烟消云散。 启明叔公见几个年轻人在家休息了一天,实在无聊,便提议在晚饭之前,带他们四处逛逛。陈启泰生着闷气,看到Kevin,就瞪大眼睛,一副自家儿子不争气,眼不见为净的状态。Kevin低着头,像是一个犯了错的孩子。陈启泰准备和几人一起商讨店里的事,林鸣和Ida跟在后头。 Kevin眼瞧启明叔公和众人马上要走出大门了,心里不是滋味。立马回头对启泰叔公说,来者是客,自己带了朋友来,应该尽地主之谊。陈启泰叹了口气,摇着头,像是看着一只脱缰的野马,任由他飞奔。 河口湿地周围有多个村落包围,启明叔公的家在滩头,离湿地公园不过两公里的距离。滩头早期和其他村落一样,进出要靠三轮车在水泥路上一路颠簸,买点生活用品还需要乘坐巴士到镇上去购买。 随着现代化建设,在湿地主题公园、牛马山公园等周边景区逐渐建设过程中,滩头村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现在的滩头比起以前要方便许多。公交车站建立了,大巴车也能沿着公里进来,进出的物品比起以前,要丰富多了。 家乡的封闭,也阻挡不了远行的故人。陈启明出去闯荡半生,依然有个念头,那就是“落叶归根”。他们抗拒不了家乡呼唤,想念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为故乡的些许变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老家的路通了,老家新开了便利店,老家的集市售卖着以前从未见过的商品......老家,是一个能够轻易因为每一个渺小的改变,都令他们心情澎湃的地方。而这个老家,就是他们日日思念的故乡。故土,是在异国他乡,听到乡音,就能感受到亲人的眷念,是手捧一撮故乡的泥土,都能让人热泪盈眶地想起从出生到离开的家乡。 人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 陈启明从海外归来,为自己,为家里的长辈,光宗耀祖。他和所有归乡的人一样,在老家,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楼。为家乡,他将远赴他乡,赚来的钱捐赠,修建马路,修缮祠堂,为修建湿地公园出钱出力。东奔西跑,让那些因为“退养还湿”失去土地的乡亲,寻找新出路。 有时候,总让人感觉那些远洋的宁市人,如同那枝叶繁茂的榕树,黄褐色的根茎深深扎入土壤,如同这滩头一般,古朴而坚韧。盘根错节,恣意生长,也正是滩头人自我救赎的精神面貌。 滩头和宁市市区一样,四处都是榕树,榕树的树冠像是一把大伞,气根纵横交错,每到夏日,总有些摇着扇子的村民,坐在榕树下闲聊。在宁市很多地方,一棵榕树,抵得上一个凉亭,无论春夏,秋冬,四季都能感受到气根释放出来的那股为宁市人遮风挡雨的能量。 “滩头这个地方呢,虽然比不上宁市市区的繁华,但这里也算是人杰地灵,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啊!”启明叔公站在滩头的观景内河边,开启一番豪言壮语,仿佛这滩头就是世间最美的地方。 滩头地区民风淳朴,家家户户也不掩门,都开着大门,隔壁大婶一溜烟窜进另一户人家,盯着人家的灶头,开始唠嗑。路上没有行色匆匆的人,每个人都惬意自在,轻松无聊。屋里低声私语,屋外高谈阔论,老年人的生活很简单,柴米油盐以外,加些许私生活趣闻,足够丰富。 滩头,没有让人头脑清晰的咖啡,没有冲击人味蕾的酒馆佳肴,没有霓虹灯闪烁的游乐场,所以,这里在逐渐失去他们的年轻人。 “为什么我支持湿地开发,因为我出去打拼半辈子,思念了半辈子的家,突然有一天回来了,可是我的孩子们又走我的老路,出去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你们这代,你们还知道自己老家在哪里吗?你们的祖籍是哪里的?” 启明叔公说着话,被一个老头打断了。那老头坐在门口的破旧竹椅上,咿咿呀呀地喊着启明叔公的小名,启明叔公跟他打了招呼。老人穿着还未剪开标签的黑色棉服半敞开着,里面陈旧的灰色毛衣明显比外套厚实。 老人干瘦的脸上露出唯剩的上下两颗交错的门牙,机械地举起右手,左肩明显僵硬无法动弹,对着启明叔公欣慰地笑着,说:“我孙女给我买的棉服,哎呀,我衣服多得不得了,她非得给我买。” 启明叔公手里竖起大拇指比划着,点着头对老人说:“福伯,还是孙女好,是吧?孝顺。” 福伯明显没有听到启明叔公说些什么,只是点点头,坐着继续自说自话:“你孙子回来看你了,多煮些好吃的,下次再回来,要很久啦。” Kevin看着启明叔公强挺着的腰板,嘴巴里嚼了嚼,说了句不轻不重的话,谁也没听清楚,就被风吹散了。 福伯又絮絮叨叨地问了这些年轻人都是哪辈的,都是谁家的孩子,都在做些什么工作。 启明叔公凑到他耳边,一字一句跟他说了一遍。 福伯看着年轻人想继续聊点什么,被启明叔公打断了,启明叔公做了一个要继续往前走的手势,对福伯大声说:“我带他们到村子里逛逛,先走了。” 福伯这才又机械地摆着右手,像是一根木棍似的,直挺挺的向右边挥动。 “走吧,走吧!” 没走两步,福伯突然又在后头对着启明叔公喊道:“孩子看紧点,别走丢了。” 启明叔公回头对着老人大声应道:“好!” 启明叔公告诉我们说,福伯以前亲眼看着村子里的一个孩子被人抱走了,但他没有追上去把孩子抢回来,自责了好些年。好在,那孩子多年后回来了。 启明叔公带着年轻人又继续往前走去。 “我们觉得这里是故土,是家乡,可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它们比我们还要早就在这里生活了,这里也是它们的故土。只是,我们聪明,又懒惰,把这里占为己有了。” “现在湿地建起来了,环境比以前好多了。”Kevin说道。 启明叔公摇着头,叹着气:“还不够,保护区只是一个形式,真正要改变的是这里人的观念。”他放慢了脚步,问几个年轻人:“你们在此之前听说过河口湿地保护区吗?” 几个年轻人沉默了,他们确实没听过,不了解。 “那你们吃过河口的蛏子吗?” “我知道鳝鱼滩的蛏子!”左西林突然喊了出来。是啊,她可是最喜欢美食了。 “瞧瞧,在宁市知道鳝鱼滩的蛏子的人可比了解湿地保护区的人多得多!” 杨乔听着启明叔公的讲述,突然发现原来他的觉悟这么高,可是转念一想,他那偌大钢筋水泥房,与其觉悟相比,真是令人费解。 靠山吃山,靠河吃河,靠海吃海,滩头曾经靠着湿地和这片海域养活了大半的滩头人。湿地大部分已经还养了,自家有船的,都出海去了,剩下年轻人则到城里去打拼。 滩头人抱怨过,内心挣扎过,但他们知道,鸟比人活下来更难。所以他们将抱怨声关在门缝里,探出头来,呼吸这越来越好的空气,他们心里不免又自我安慰地感叹:值得! 湿地开发,虽然收走了鱼摊土地,但湿地博物馆建立,观鸟等系列活动展开,也为滩头人的生计带来不少新思路。 旅游,总是一群人的兴起,一群人用诚意安抚乏味的人们。 每年群鸟迁徙之际,便是游客涌来的季节,同时,也是鸟儿们“团伙作案”的时候。当地私人承包的鱼塘、果园,总会遭受一番鸟贼的偷袭,换做十年前,他们指定驱赶这些不速之客。 如今,滩头人有了新觉悟,保护鸟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没有提前为迁徙大军设置任何障碍,损失些小鱼小虾,不过是牙缝里挤挤的事。现在,滩头人反而习惯性坐在池塘边,欣赏着这些花样百出的鸟儿毫不客气的在自己眼前将鱼虾叼走。对滩头人来说,这份热闹,堪比一场晚会。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0812/171177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0812/1711777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