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曌华 > 第四十章 龙

第四十章 龙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龙族:我,路明非,超兽冥王 神探小奶包,满朝文武争着宠 傲龙出狱 简单一卦,认罪又伏法[香江九零] 红杏 窃玉春台 陛下,小公主她又调皮了 我核污染系法师,毒性强点不过分吧? 我家瓷碗通古今,灾荒年投喂睿王 分手后,闪婚绝美女总裁

李良钦和陈阁主靠在甲寅阁三楼的窗前,看着陆炳戏弄贾玉儁。 “你这徒弟挺有趣的。” 听到陈阁主这么说,李良钦翻了个白眼,有些无奈地说道:“他那就是闲的没事,逗那个傻小子呢。” “你教的不错。” “那是他聪明。不过,你是从哪找的这么一个一个傻小子的?还怪有意思的。” 陈阁主听李良钦问起贾玉儁,面露无奈相对:“他是山下的一个孤儿。自幼父亲便不知所踪,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但却积劳成疾,不幸撒手人寰。我见他可怜,字又写的不错,这才带上山来,混口饭吃。每日只做些抄写的工作。谁知他年岁渐长,心智却不成熟。整日愤世嫉俗,只顾口出狂言。我也说了他多次,他却不管不顾。听其他人说……他似乎对我也有些意见。觉得我没能统率好甲寅阁,应该由他来辅助我。” 李良钦听到最后一句,先是一愣,继而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真是个活宝。” 陈阁主无奈的叹了口气,说道:“若是有大才愿意接下这阁主之位,我自然乐意让贤。只是……这孩子还是差点火候。” 李良钦笑得更欢了:“哈哈哈哈。你何不真让他当几天。过过瘾嘛。” “我也曾有过这个念头。可他的言行我实在不能放心。” 李良钦安慰道:“小孩子愤世嫉俗很正常。多经历些世事也就改过来了。” 陈阁主又叹了一口气,极无奈地说道:“我又何尝不知。先前也曾派他下山办事。本以为历练历练他也就不再胡言乱语了。可他回来后,不仅没有改正,反而口出狂言的毛病是愈演愈烈。我思虑再三,还是由他去吧。” “虽说口出狂言,但也能办事。倒也不必挂怀。” 陈阁主面容愁苦地望着天,良久,方才说道:“就是办事他也办不好。先前派他下山前往江浙,与那边的门人对接,搜集南陈墓葬信息。可他去了江浙后,整日在街上闲逛,无所事事。直到阁内催了又催,方才不情不愿的去办事。而他搜集的信息也是七零八碎,毫无价值可言。” 李良钦一皱眉,口气严肃地问道:“那为什么还留着他?这种无能之辈,就该早早赶下山去!” “我想着他是年少轻狂,书生意气。不过喜欢信口胡言,倒也没有什么危害。留他在山上抄写,混口饭吃。要不然他这性子下山,怕是要饿死的。” “他这毛病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我曾与他有过一次深谈。他说他是饱览史册,看透一切后,觉得不能看着别人糊里糊涂的活着,这才经常唠叨。” “你就没告诉他史书有毒?那些官修史书都是些马屁精写的。他们懂些什么?更有甚者,不过借史册为兵刃,用来攻击他人。一着不慎,就会落入他们的陷阱。《新唐书》、《旧唐书》把唐高宗李治贬低的一无是处。不过是借着骂李治的机会,来骂武曌罢了。他们哪里晓得,就是在唐高宗的时候,大唐的疆域达到鼎盛。四夷宾服,国家富强。更何况李治拔高武曌的地位,也是为了打压高门大族。唐太宗修《氏族志》不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吗? 千百年来无数人骂暴秦。可秦那般残暴又是怎么一统天下的?难道六国的人都是瞎子,看不见秦国的残暴吗?说到底,是六国制度比不了秦国。故而它们全都失败了。秦用商鞅之法,以军工作为晋升通道。又礼贤下士,从六国招揽人才。商鞅、张仪、范雎不都是六国的人吗?六国得才而不能用。足见六国制度的失败。人都是张子房开四百年大汉基业。可若不是汉承秦制,又哪里有大汉后面的辉煌。 但那些写史的马屁精哪里知道这些。他们只顾一个劲的骂强秦残暴,骂唐高宗无能。他们对于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毫无察觉。而是对小事锱铢必较,记得比什么都详细。说句冒犯的话,您先祖陈寿公虽是为了保护大汉后裔方才在写《三国志》时对季汉多有隐瞒与非议。但他在诸葛武侯传中最后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也足以说明他对兵事的无知。武侯若真的将略为短,何以李药师那般推崇?可见只有为将之人方才能明白武侯将略之长。《晋书》倒是写司马宣王与武侯对阵是频频获胜。可为什么战线一次次后退?有为什么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可见史书有毒。若一味相信,最后只会变成个蠢呆子!” 陈阁主闻言,微微一笑说道:“你倒是滔滔不绝啊。我看啊,这阁主的位置应该由你来坐。” 李良钦笑道:“一家之言,姑且听之嘛。我在你面前谈史,那是鲁班门前玩斧子,关公面前耍大刀了。” 陈阁主在座中起身,背手眺望远方,慨叹道:“其实你说的倒也没错。所谓三代之治,并无史书记载。现在流行的《尚书》之类,大多经过后世儒生修改,早不可信。所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也不过就是个故事罢了。先秦流传下的史书,大多是些流水账。其中又多是神鬼虚幻之言,参考价值不大。自太史公起,史册记载方才开始详细考究。但《太史公书》谬误也极多。例如,根据我们考究,苏秦张仪并不是师兄弟,也未同时出现。张仪死后数年,苏秦方才进入朝堂。又比如扁鹊,自春秋开始,一直到战国末年都有现身。人哪里有活那么想时间的。至于距离太史公最近的楚汉争霸,他所掌握的信息,也大多是汉处功臣后裔对他讲述的。其中有多少谬误,怕是只有天知道了。史书有毒,这话说的不错。自汉后修史之人,大多受儒家影响。自觉不自觉的掺入儒家的观点理论。什么行仁义,做君子。石虎残暴,却落得善终。杜工部绝世大才,却是在死后成名。天下事要是真像书中说的那么简单就好了。史书虽会骗人,但,智谋之士却依然能从中领悟真理。阳明先生所言知行合一,可谓人间至理。在青史中留下名姓的,怎么可能是庸碌之辈。不过是时移世易,后世人没有身处他们的环境,方才说他们是愚蠢之辈。但那些领悟真理的人,自然会明白前辈的抉择。也会在自己做事时引以为鉴。这,才是历史的真意。历史,不只是记录发生的事情,也是为了记录事情背后所蕴含的道理。而我们,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李良钦问道:“那要是按你这么说,天下事都交给你们这些人去做,不就万事大吉了?” 陈阁主摇了摇头,回道:“哪有那么简单?明白道理的人不一定能做事,能做事的却不一定能领悟背后的道理。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便是惊世之才。诸葛武侯就是这种人的代表。可这种人太少了。他们在历史中展现风华,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运气。真正能千古传唱的人又有几个?所谓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啊!对了。说起卧龙,我倒想起来一件事。老李,要见见真的龙吗?” 李良钦虽然年少时便颠沛流离,长大后更是周游四方,所见所闻超过常人百倍。最近更是见识到了精怪的存在。可这龙,他却是第一次听说可以见到。 “当真?” 看着一直因为见识广博而波澜不惊的李良钦大惊失色,陈阁主也是开怀大笑:“哈哈哈哈,我骗你作甚。你且随我来。” 李良钦在陈阁主带领下来到了甲寅阁的地下一层。甲寅阁背靠大山,周围尽是坚固无边的山石。而在这甲寅阁地下,居然是一个幽深的溶洞。二人点起火把,顺着天然形成的道路行走。 一路上李良钦左顾右盼,打量着这个洞天福地。只见一样样或精美,或巨大,或奇绝的器物星罗棋布的分布在溶洞内大大小小的石穴中。他甚至在一个巨大的石穴中看到了早已失传的编钟!李良钦不时停下来打量着这些承载着岁月的器物。 二人行走多时,方才到达的溶洞的终点。李良钦打起火把看去时,只见一块石板立于岩壁之上,石板前的石阶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头骨。在它们四周,火把交相辉映。 李良钦撇下手中火把,走近观瞧。但见那些大大小小的头骨,俱都是两边扁平,前后较长。头骨凹陷处都不一样,眼圈大小各不相同。他打量了半天,却完全分辨不出来这是什么动物的头骨。再抬头望去,只见那石板上嵌着一只身长三丈,前短后粗,臂小腿长的异兽! 李良钦仔细观摩了半天,还是不得头绪。他满怀好奇地问陈阁主:“这就是你说的龙?和传说中的不像啊?”说罢他又指了指身前的那些头骨。“虽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但我看这些头骨虽然大小形态各异,但差别不大?这又是怎么回事?” 陈阁主走到李良钦身边,耐心讲解道:“是的,这就是龙。但是他和古书中描述的龙并不是同一种东西。书中所言之龙,大抵是古人尚未开化,畏惧闪电,从而凭空捏造的。而这,是这个世界上真真正正的存在过的龙!形态不一,也好理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地处不同,形态自然不同。” “另外我推断,这些龙的身形大小,行走方式都不相同。甚至在空中飞翔与在水中游动的也有可能存在。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罢了。” 李良钦极度震惊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几十年来的认知,一刻间倾覆了。 他几乎下意识地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这些龙?” 陈阁主淡然回道:“关外。” 李良钦看向陈阁主,眼中的震惊与怀疑久久不能消散。 良久,他才又开口问道:“你为什么能如此淡然处之?” 陈阁主失笑:“那应该怎么办?像个疯子一样乱跑乱跳,高声尖叫吗?不!对于我来说,这很正常。天地存在了这么长时间,而我们人存在的时间又是那么的短暂。所以在我们之前一定有其他的物种存在。这是我们现在不知道罢了。历史的尘埃会淹没一切。所幸,我们找到了它们。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无数的它们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这才是身处历史的乐趣。那是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值得用全部生命去探求。虽然我穷尽一生,最后怕是连皮毛也摸不到。但是那又怎么样?只要这项事业继续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日,我们会彻底明白历史是一切。那一天,历史还是历史吗?” 李良钦已经被震撼到失语了。 如同五丈原时一样,他想了很多,但却似乎什么都没有想。他想说些什么,可却找不到任何语言去表达。 二人静静地伫立在这些远古存在的身前,各自思绪万千。 而后,李良钦在溶洞内闭关了。 这些时日他经历了太多。他需要将自己混乱的思绪整理清晰,从那旷古混沌中需要那一束起始的光。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2955/180533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2955/1805333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