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自以为是一蠢牛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诡三国 暗区突围:我成为男团老大 吞噬,血海浮屠,天命魔头 才艺展示,这魔术师刑啊! 港电:从警察故事开始 铿锵 直播间骂我?反手推你八字! 我从黑洞归来 我在古代办妇联 在古代摆摊卖美食
俞大猷在练习独孤九剑的闲暇之余,常常会下山与刘显交流武艺。二人谈论武道,比试演练,每每废寝忘食。
魏通依然忘我的维修着石猛的盔甲。
石猛倒乐得清闲。他辗转四方,斩妖除魔,难得有些清闲日子。但他也没有就此松懈下来。在得到陈阁主的同意后,进入甲寅阁的藏书馆学习。他对历史并无兴趣,反而对山川兴胜的记载读的津津有味。
而陆炳,一如既往的无聊。只得满世界的乱窜。今天招猫逗狗,明天下山闲逛。李良钦看不下去,把他提溜着送去学习凌波微步和神涂之法。
但是陆炳还是闲得发慌。他本就天资聪颖,学什么都比常人快的多。很多事物他学会了核心,就懒得再往下修炼了。学习凌波微步与神涂,对他而言实在没有太大的难度。
于是在学的差不多以后,陆炳又闲下来了。
太无聊了,一眼就能望到头。有什么意思?
而且甲寅阁的人大多都是沉默寡言的呆板性子,他连个说话斗嘴的人都没有。
更无聊了。
但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能和他斗嘴的人。
这一日俞大猷照常下山去找刘显,其他人也都在忙自己的事。李良钦则跑去和陈阁主谈天说地。他们两个谈论的事大多与历史有关,陆炳不感兴趣。可又想不到能去哪里玩耍。躺着吧,又觉得无聊。想做的什么,又不知道要做什么。
没奈何,他跑去甲寅阁的编纂馆看热闹。
编纂馆是甲寅阁内负责整理和编写天下大事信息的地方。这里共计五十四人,除去六个负责接受神涂传信的,剩下的都在安安静静地书写记录。
陆炳靠在窗前看着众人忙碌,越发觉得无聊。
他们就不觉得无聊吗?日复一日的,就知道写写画画,有什么意思?在这种深山老林里,一点娱乐都没有。真是一帮怪人。
突然,他听到屋后传来一群人争论之声。
嘿嘿,乐子来了。
他赶忙跑过去,发现五六个人正在一个小亭内争论不休。
其中一个青年尤为显眼。他面红耳赤,言语激烈。看得出,他是以一己之力在和其他人辩论。
“我看当今圣上将太宗改为成祖实在是天大的英明之举。成祖本就是靠靖难之役上位的。他就不是太祖爷指定的继承人。故而他也不应该为太宗。”
那位青年情绪激动,手舞足蹈地向众人说。
一旁有人回应道:“我看不然。唐太宗也并非唐高祖指定的继承人。但这并不妨碍唐太宗的千秋美名。当今圣上将太宗改为成祖,更多的是为了称宗祔庙。毕竟当今圣上乃是藩王出身,在朝中根基不稳。如此一来,则名正言顺。事情也就好办了。”
那位青年却语气激烈地反驳:“朝政之事哪里有那么简单!我看当今圣上是为了清除朝中异己,来让自己方便掌握朝局。杨阁老不就是铁证吗?他老人家鞠躬尽瘁,为国家做了多少事。最后还不是落得个乞骸骨归家的下场。哼,狡兔死走狗烹,不外如是。”
另有一个青年相对:“贾学兄看法有些道理,但终究有些偏激了。治国,讲究光明正大。那些鬼蜮伎俩,虽然有些效果,但那也只是一时的。我观当今圣上执政,睿智明断,聪明天成。他即便真有肃清朝野之心,也不会使阴谋诡计的。”
贾学兄却再次反驳道:“书生之见!皇帝要干什么,还不是一纸召令的事情。有军队和厂卫在那里摆着,谁敢不听命。无外乎就是当今圣上与杨阁老有仇,借机整他罢了。我听说皇帝还是藩王时,就因为杨阁老裁剪藩王府中奴仆对他心生记恨。哼,你看看现在这日子,多难过。前些日子我随傅家兄弟下山采买,发现米价居然又贵了。这哪里比得上杨阁老在的时候。那时候米价才多少钱。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早就听人说过,永乐年间酿的酒就是不如洪武年间酿的酒醇香。都是因为靖难之役,我大明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若是没有靖康之变,建文帝还在就好了。他采纳方孝孺的谏言,推行井田制。可惜靖难之役后被废除了。要是井田制还在,米价怎么会这么贵。”
众人听他这前后矛盾,颠三倒四,东拉西扯的话,心中有了很多想说的,却又不知道该从哪里说了。
陆炳听了这位贾学兄的话,也是心惊肉跳。他没想到,这小小一个甲寅阁,居然有这样一个神人。真的是长见识了。
亭中众人犹豫了一会,还是有些无奈的说道:“贾学兄,山下米贵这事我也知道。只是米贵之事与朝廷并无多少关系。只是因为前些天暴雨冲垮了道路,外面的粮米一时之间进不了。所以米价才高了一段时间。这几天道路已经疏浚完毕,米价也已经下来了。”
贾学兄却不以为意,他轻哼一声,说道:“那不还是官府无能。道路堵塞就该第一时间去疏通,如何耽搁了这么长时间。”
“可……可当时暴雨倾盆,难以寻找塌方所在啊。雨停之后,官府就立即组织人手去疏通道路了。我听说还有好几个差役在疏通道路时不慎被落石砸中,丢了性命。”
“哼,那也是他们该的。我们成天累死累活的给他们交税,他们去疏通道路就是应该的。要不然,凭什么收税。还有那帮官老爷,一个个脑满肠肥的,就知道捞钱。全都是无能之辈!要是让我入朝为官,辅佐当今圣上,定能够让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小徐,你说是吗?”
“额……我倒是前些日子看到京城传来消息,当今圣上已经安排人员去惩处那些贪官墨吏了。”
“哼,都是些无能之辈,能查出些什么。要我说,就应该让我和杨阁老一起来处理朝政,圣上居中指挥,军队交给大将军率领。这样天下自然清平无事。”
众人已经被他这番话彻底惊到无语凝噎了。他们都被这位的无知与愚蠢惊呆了。您要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您连个秀才还不是呢,就想着入朝辅政。好,就是算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您要真有经天纬地之才,咱们也不说什么了。可您连山下米价为什么贵您都不知道,您怎么就能料理天下了。您这平常袖手谈心性,遇到点事就骂官府。是,官府是好多地方做的不如人意。可那些为了疏通道路牺牲的人不比你这个什么都没有干的人强。
神人啊,真是神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偏偏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座诸位狂士见得多了,可人家好歹有真才实学。您这,啥也不会,是啥也不行,偏偏觉得自己举世无双,看透一切。真是……
有时候天地养育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陆炳也被这神人震惊了。他自幼出入王府,后来又举家搬往京城。饱学鸿儒,能人异士也曾见过不少。他们或谦虚,或骄傲,或自负,或纯粹。唯独,就是没有这位神人的不知天高地厚。
这才有乐子。
“先生所言小弟实在不能同意。”陆炳来到亭前朗声说道。
贾学兄倒并不在意,反而热情地问道:“阁下有何高见?”
陆炳相对:“小弟以为,时移世易,自三皇五帝起千年来,世间早已天翻地覆。故而以古论今不可取,以古讽今,更不可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面临的问题也不相同。”
贾学兄当即出言反驳:“话虽如此,但自秦始皇开始,千年来制度从未改变。故而问题虽不一样,但内里大多一致。暴秦流毒之深,可见一斑。依我看来,只有恢复周礼,实行周代制度方能国泰民安。”
“何以见得。”
“周代承袭三代之治,开数百年太平昌盛。更有周公做礼乐以教化民众,分封诸侯以屏卫王室。就是孔圣人也对周代推崇备至,对吧?我朝太祖高皇帝,也曾于建国后分封藩王拱卫京师。可见他老人家也是推崇周礼的。只恨官吏无能,不能及早进谏,使周礼早早恢复。若我能生于太祖年间,必能施展才华报复。”
陆炳反驳道:“孔圣推崇周礼,是因为春秋末年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在他之前,只有周代制度是效果最好的。所以他才不遗余力地宣扬周代制度,以求天下太平。但周代灭亡,恰恰证明了周代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而我太祖虽然分封诸王,但也同时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可见太祖是王霸兼用,并不推崇某种制度。更何况楚汉争霸,项羽不就是实行分封的吗?最后还不是被汉高祖击败。可见制度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却不能让时代适应制度。”
贾学兄勃然大怒,红着脸手舞足蹈,怒斥道:“你怎么敢违背圣人的教诲!圣人的书中写的明明白白的,只要实行周礼就可以开万世太平。历代贤哲都深信不疑。你这是诋毁孔圣人,诋毁儒教!天下圣人门徒都应该把你千刀万剐,生吞活剥!你还不快快跪地向圣人谢罪!”
陆炳见他出言不逊,却并不恼怒,反而问道:“圣人说仁义礼智信,诗书礼乐射御。不知先生做到哪几条了?”
“哼,当然是都做到了。”
“圣人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先生做到了吗?”
“你什么意思?”
“圣人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做到了吗?”
“你!”
“圣人还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做到了吗?”
“我呸!你个不尊重圣人的家伙也配拿圣人的话语来压我!你是何人,报上名来。”
陆炳拱了拱手,说道:“小弟陆炳。”
贾学兄面露不屑,回道:“陆炳……没听说过。看来是无名小卒罢了。你可知道我是谁?”
“敢请赐教。”
“有什么不敢的。记住了,我叫贾玉儁,未来的宰相!”
“哦,先生以后要做宰相?”
“哼!当今做官的,都是些无能之辈。我这等才华,做宰相有什么不可。”
陆炳心里又笑了。
一个连科举都没有考中的人笑话那些两榜进士,饱学鸿儒是无能之辈。当真是天下奇闻。想来是看了宋濂写的《东阳马生序》,觉得当官的全是呆头鹅。且不说其他,他怕是连《大明律》都没看过吧。就这,还做官?做吏员都都轮不到他啊。
陆炳突然想到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一段话:“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这段话,用在贾玉儁身上,真是无比贴合。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先生高志,确实不及。只是有一件事想要请教先生,不知可否?”
“说就是了。”
“请问先生,两广近来颇有山贼聚众生事。不知朝廷应该如何应对?”
贾玉儁不以为意:“派兵剿灭就是了。”
“派哪里的兵?”
“哪里近就派哪里的呗。”
“可两广紧邻的贵州、江西、福建都调不出兵来。贵州土司时常作乱,朝廷要驻兵监视。江西刚刚遭遇宁王叛乱,百业凋敝,难以派兵。福建更是饱受倭寇海盗袭扰,更是一个兵都派不出去了。”
“额……这……那就从别的地方调兵。”
“什么地方?”
“额……我……江浙一带。”
“江浙也要防备海盗倭寇。”
“那京城直接调兵总是可以的吧?”
“京城需要防备鞑靼人,怎么可能调兵南下。更何况两广潮湿,瘴气密布。北方人去了,便要病倒一大半。”
“啊……这样……那那那,从四川调兵。当年诸葛武侯深入不毛,七擒七纵孟获。四川的兵都是不怕瘴气的。”
陆炳失笑道:“诸葛武侯当年南下,乃是前往云贵,不是两广。更何况所谓七擒七纵之说,不过是戏言而已,如何能当真啊?”
贾玉儁气急败坏的大吼道:“这些事都是朝廷里的大人应该关心的事情。和我这个山野村夫有什么关系?”
陆炳面露疑惑地问道:“先生不是说自己要做宰相吗?怎么可以不操心这些事?”
“那是以后的事情。”
“哦,以后。那好,我在问先生一个眼前的问题。先生要恢复周礼,可周礼并未有科考之法。寻常人难以登堂入室,在朝为官。我想问先生,如果恢复周礼,先生何去何从啊?”
贾玉儁不再大吼大叫,他面露尴尬,愣在那沉默不语。老半天,方才结结巴巴的相对:“卫鞅、张仪不也是起身微末,得仕于朝的吗?”
陆炳乘胜追击,立刻反驳:“商鞅、张仪等人已是战国之世,周礼早已名存实亡。他们得势,与周礼有什么关系。况且先生刚刚对秦国颇有不满,怎么如今又拿秦国举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你这般花言巧语,并不是仁人君子。我不与你争辩。”
陆炳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相对:“我又没有标榜自己是什么仁人君子。反而是先生一直说自己是天下奇才,我这才不耻下问的。”
满口子曰,烦死个人。孔圣人是你亲爹啊?亲爹都没这待遇吧?
“我……你……子曰……”
看着贾玉儁气急败坏的样子,陆炳知道,以后的乐子有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2955/1805333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2955/1805333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