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5章 学位证书,论文引用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伶仃 潜修十五年,开局一品绝巅! 刷个短视频让老祖宗破防了 春山尽处 女配修改一个字,全员崩人设了 惊!小作精在极限综艺靠作死爆红 穿越利维斯,开局获得时空驱动器 红楼御猫 箱庭 明月别枝
“另外一种情况恰恰是相反的,有学生极其聪慧或者说家里有渊学的,大学三年的课程两年就学完了,研究生学院两年的课程一年就学完且通过论文答辩的。
对于大学的,不允许提前毕业,按部就班的走,该上课上课,该实践实践,觉得时间太多,那就兼修一门或者多看看书等等,
这个时间段是积累知识的时候,早一年晚一年的没多大的关系。
但研究生学院的学生若是能提前完成,只要完成了答辩就能毕业了,但也只能提前一年。既然研究能力这么强,那就早出来进入研究院发挥自己的才能。”
崇祯将毕业证的事儿给讲了一遍,只是发放了毕业证书。
至于后世的学位证书、肄业证书等等都一边玩去,什么毕业证书代表学习过程,学位证书代表学习质量的这种说法简直在他这里不成立。
大学结业考试,六十分、七十分、八十分、九十分……都算是合格吧,发不发学位证书?
你用平均分来衡量,那肯定是有一部分人拿不到学位证书的。
现在这种条件下,免费义务教育还不好好学习,连最基本的及格分六十分都考不到,那就滚蛋。
至于说上学期间触犯校规校纪、考试舞弊、甚至是大明律法,只要没没有直接开除,那就有考试的权利,和他考不考的过是两回事儿。
犯得错是放在档案中的,上学时犯的错和以后工作了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最搞笑的是有学校将学位证书和外语强制绑定在一起,外语不达标甭管其它科目多优秀都拿不到学位证书,简直是离了大谱了。
当然这与后世的世界格局和高端技术是有关系的,一些技术都是外语为主,不学外语就看不懂论文,但那不是研究生该干的事儿吗?和本科的学位证书有啥关系?
想搞研究的那肯定得继续往上读,将外语定为入门考试必考之一就行了,想学的自己就努力了,肯定能考过,咋看与学位挂钩都是扯淡的事儿。
还有毕业论文的事儿,这就更扯淡了,后世有人说大学论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都是学术垃圾,为了写而写,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后世知识爆炸的时代都是如此,你还指望一个这个时代学了三年专业课的学生能写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不能说一点没有,但绝对性不大。
真若是有才能,那可以写文章在大明日报上发表,也可以在校报上发表,都会记录在档案之上的。
“刘爱卿,这个一条也要告知乔爱卿,你们礼部会同吏部、刑部和各个研究院协商,出一部关于学生的律法,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详细,旨在保护学生的学习成果。”
“臣等遵旨!”
礼部尚书刘宗周、吏部尚书房壮丽以及几名研究院的院长都齐齐回应。
待众人落座之后,崇祯再次出声道:“学生称号、研究生学院的事儿诸位应该是没有问题了,那咱们回到最初的刘爱卿提出的老师任职资格的事儿。”
说到这里,崇祯起身走到前方的挂着宣纸的木板前,提笔蘸墨一边写着一边道:“大学老师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等级。
诸位爱卿都是学识渊博之人,教授这个词,朕不用多解释了吧!”
众人点了点头。
教授一词出现在先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古籍中就有"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的记载,但这个时期的教授指的是教习、传授的意思。
到了宋代的时候,这是华夏教育的转折点,朝廷重视文治,大力兴办官学,特别是在地方州、府一级设立了学校,称之为州学、府学,并设置教授作为主管官员。
他们的职责是负责教学、管理学校、选拔人才等,早期的教授是地方官员兼任或推荐当地有名望的学者担任,后来为了保证专业性则是通过教官试来选拔。
从这一时期起,教授就成了正式的学官名称,然后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大明一朝中权限就更大了,能够直接处罚秀才,秀才想参加乡试,教授不通过就没办法参加考试。
除了上述三项职能外,还增加了一项祭祀典礼,教授需主持或参与春秋两次的"释奠"典礼。
毫无疑问,能担任学官的教授那都是当地极有名望和学识渊博的人。
“在大学之中,助教和讲师是授课的主力,副教授和教授则是科研的主力,兼带授课,这里就能解释国工院的研究人员在哪里搞研究的问题了。
先说说助教,这是大学教学等级中最初级的,必须得是研究生学院毕业的学子才可担任助教,担任助教职务满两年限后,通过考核晋升为讲师。
考核内容为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以及日常的作风,由所在专业的主管官员和校内内官员联合评估;
讲师满四到五年后,通过考核可以晋升为副教授,考核为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
由校内主管官员和研究生学院的老师联合评估;
副教授升教授至少也要在副教授的岗位上满五年时间,且拥有博士证书,两者缺一不可。
考核内容为学术影响力、教学和人才培养等,至少要在建立起独立的学术方向和稳定的学术声誉,在某一个领域有极深的研究;
或者担任某一个国家级项目主导者且有成果产出,诸如火器、农业、冶炼等等;
副教授晋升教授的评估则是在讲师晋升副教授时评审团队的基础上再加上各个研究院的副院长以上级别的人联合评估。
这里要注意的是论文评估的维度,科学研究类的讲究的是创新性、前瞻性、逻辑严谨性以及引用次数;
工程技术类的则是可靠性、效率、成本、用户体验、市场价值、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论文引用次数;”
众人正听得津津有味,结果来了个引用次数,顿时有些错愕,但依旧隐约能从字面意思理解其用意。
不待他们细想,崇祯将刚刚写下的引用次数给圈了出来:“我们来说说这个论文引用次数的概念。”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527/353107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527/3531071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