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追债杀人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修真归来当老祖 无敌六皇子 开局成奴隶:被手下黄袍加身 规则怪谈简笔录 漫漫长夜 美女知青被读心后,女主被退婚了 我要做军阀 横推从极道开始 我在忍界拉刀光 王者之战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应她。
他们在自家门前挖一口小池,放入清水,对着它说:“我记得。”
他们不再依赖忆铃、不再等待神迹,而是选择**主动确认**自己的记忆。
一场静默的觉醒开始了。
南方某村,一位老人拄拐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他曾被“蚀心蛊”侵袭,忘却了儿子的模样。如今,在听见小女孩讲述一对父子共耕田垄的故事后,他忽然跪倒在地,嚎啕大哭:“豆儿……爹对不起你……你说要娶媳妇让我抱孙子,我没等到那一天……”
西北边陲,一座废弃的忆馆遗址中,几个年轻人围坐篝火。其中一人掏出一本烧焦半边的日记,颤抖着读出里面的内容:“正月十七,阿娘病重,我去采药,遇雪崩……同伴救我,自己埋了进去……我一直不敢说,怕被人骂懦夫……”话未说完,其余几人已泪流满面??他们竟是那场雪崩幸存者后代,祖辈口述中,从未提及还有人牺牲。
记忆的碎片,正通过“相信”这一桥梁,重新拼合。
一年后,朝廷设立“信忆司”,专司辨析记忆真伪,但其宗旨并非审查,而是帮助民众梳理混乱思绪,重建对自身经历的信心。司首是一位盲女,名叫苏眠,幼时因目睹家族惨案而封闭心灵,十年不语。直到听了小女孩讲述一个关于“沉默的见证者”的故事,她才第一次开口说话。她说:“我不怕再想起来,因为我现在知道,那些痛苦值得被听见。”
又三年,极北荒原传来消息:一支探险队发现了一座地下祭坛,墙壁上刻满了被抹除的历史事件,而在最深处的石室中,坐着数十具盘膝而亡的尸骨,皆身穿虚妄盟服饰。他们手中握着笔,面前摊开着空白竹简,最后一行字迹歪斜却清晰:
>“我们终于想起了错误。”
无人知晓他们是如何觉醒的,或许是在某个深夜,某个人偶然梦见了母亲的笑脸;或许是在风雪中,某句遥远的铃声穿透了心灵的坚冰。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忏悔,用生命记录下被销毁的真相。
消息传开,举国震动。
人们这才明白,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击败敌人,而是让敌人心甘情愿地回头。
百年光阴流转,小女孩的身影渐渐淡去。有人说她回到了记湖,化作一缕水汽融入湖心;也有人说她仍在路上,只是换了个名字、换了副模样,继续讲述着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故事。
唯有那本画册,流传了下来。
它被供奉在环湖书院最高处的“信堂”之中,任何人皆可翻阅。奇怪的是,每个人看到的画面都不尽相同。有人看见战火中的恋人相拥而亡,有人看见母亲将孩子推出倒塌的屋檐,有人则看见一位老教师在教室里写下最后一课:“历史不死,唯信者见之。”
直到某日,一名少年翻开画册,只见一片空白。
他正欲合上,忽觉指尖微热,再看时,纸上缓缓浮现出一行小字:
>“现在轮到你了。写下你最怕忘记的事,然后告诉世界。”
少年沉默良久,提笔写道:
>“那年冬天,妹妹饿死了。我把她抱在怀里,一直等到春天。我不敢哭,因为眼泪会冻住她的脸。我想让她走得暖一点。”
写罢,他走出书院,来到最近的一座记湖旁,将纸条折成小船,放入水中。
船未沉,反而被一股无形之力托起,缓缓升空,化作点点星光,洒向远方。
那一夜,全国五万三千六百二十一座记湖同时泛起微光。
无论大小,无论深浅,每一处水面都映出不同的画面??那是无数普通人最珍视的记忆,此刻正通过某种超越时空的共鸣,彼此照亮。
而在烬余城的观忆台上,铜铃第三次自鸣。
这次的声音不同以往,不再悲怆,也不再激昂,而是像春风拂过麦田,像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温柔得令人落泪。
一位路过的旅人驻足聆听,忽然转身问身旁的孩子:“你知道"忆生"是什么吗?”
孩子摇头。
旅人微笑:“它是每一个人在说出"我记得"时,心里亮起的那盏灯。”
孩子仰头望天,星星正一颗接一颗地亮起来。
“那……”他小声问,“我现在点亮了吗?”
旅人揉了揉他的发:“你早就点亮了。”
风停了,铃声渐远。
湖面上,水汽凝聚成短短一句,转瞬即逝:
>“你在,我在,我们就在。”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188/354873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188/3548733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