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工业革命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末日:机战之王 武道天堂 临仙行 世子先别死,夫人有喜了 清穿之生活玩家 上门女婿唯唯诺诺,他偏要重拳出击 我的灵界女友 我能点化万物 末世之机甲狂潮 名剑美人[综武侠]

“皇爷爷,其实还是有补充方法的。” “我们可以在水路上建立中转站,在中转站上储备大量的石炭,等蒸汽铁甲船的石炭差不多快用光时,便可到中转站补给。” 朱雄英思索片刻后说道。 朱元璋一拍即合: “好法子!” “不仅仅是大明,整个天下都要多多建立这样的中转站,只要是蒸汽铁甲船所能抵达的地方,都要建立一定数量的中转站。” “如此一来,蒸汽铁甲船便能远航了!” 朱雄英点点头。 看来,老爷子和自己想一块去了。 这种中转站,其实和后世的加油站差不多。 “中转站倒是不难,难的是石炭。” “蒸汽铁甲船一次航行需要大量的石炭,从今往后,看来咱们要加大力度开采石炭了。” “蒸汽机并不是只能作用于船上,在其他地方也有很大用处。” “未来几年,石炭肯定是大明的重要资源。” 朱雄英分析道。 大明如今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在资源需求方面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钢铁和石炭,绝对是未来百年的重要资源。 好在朱雄英对此早就做有准备,在大明各地都开设有钢铁厂。 至于石炭,在大明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只要官府愿意拿出高于市场价一成的钱出来收购,那石炭简直是要多少有多少。 朱元璋点头道: “大孙,中转站之事一定要慎重,这可关乎到我大明的国祚。” “一会回去以后,咱们再好好商量下石炭和钢铁的事要怎么弄。” 朱雄英点点头。 从今天开始,大明的工业革命就要开始了。 朱雄英先前所做的准备,全都没有白费。 如今大明的工业水平在世界也算的上是拔尖水平,各种资源完全够支撑起大明完成这次过渡。 很显然,除朱雄英以外并没有其他人意识到蒸汽机的恐怖之处。 蒸汽机并不是只能作用于船上,在其他方面也能有极为重要的用处。 初代蒸汽机已经问世,至于他的普及就不用朱雄英再去操心了。 久而久之,蒸汽机的应用范围肯定会越来越广。 在上海县简单过了一夜后,第二天爷孙俩便准备返航。 回到京师后,朱雄英并没有急着开采石炭,反倒是先召见了刘三吾。 “臣刘三吾拜见太孙殿下!” 朱雄英摆手道: “你这脸上黑眼圈怎么这么深,是不是最近大学的事让你太过劳累了?” “大学之事不必太过着急,做学问,有时候就是得慢慢来。” 刘三吾回道: “谢太孙殿下关心,臣最近一直在忙课本之事,所以说费了些精力,熬了些夜。” 编撰课本确实不是一件简单事,更不用说朱雄英还在课本方面做了种种要求。 朱雄英要求的课本,并不像之前那样单纯的只是四书五经,而是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加了许多其他科目。 像是数学,工学甚至是农学,都有专门的课本以供大学生学习。 刘三吾的知识面比较广,由他来编撰课本最为合适。 但刘三吾再能也不是完人,不可能样样精通,遇到不懂的方面也只能四处找人求助。 到今天为止,他已经连续加了五天班了,八十多岁的身子,真不知道还能挺多久。 “刘尚书,这次叫你过来,主要还是商讨有关蒸汽机的事。” “最近蒸汽铁甲船的事,想必刘尚书早就知道了吧?” 朱雄英开口问道。 刘三吾现在所担任的是教育部尚书,朱雄英顺口也就把称呼给改了。 “蒸汽机的事,臣昨日也听闻了,蒸汽铁甲船当真壮观。” “大明往后有了这等快船,何愁不能春秋万代?” 蒸汽铁甲船的事早就在整个大明传开了,京师的官员可以说没有几个是不知道的。 “你知晓就好,蒸汽机的用处其实还有很多,不单单只是能作用在船上。” “比如说,矿场,织布,纺纱等等许多方面都能发挥作用。” “但目前的蒸汽机缺陷还有很多,比如说消耗石炭量太大,散发热量太大等等,改进蒸汽机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蒸汽机对大明意义重大,关乎着大明未来几百年的国祚。” “本宫决定要在大学开办有关蒸汽机的学科,这样有助于蒸汽机快速改良。” “此番叫刘尚书来,就是为了此事。” 刘三吾闻言当即回道: “还请殿下放心,臣定尽心尽力完成此事。” 朱雄英点头道: “你也不必太过操心,这几天就好好休息,千万不要再加班了。” “本宫知道你年龄大了,有些事情不一定要亲力亲为,交给手下人去做便可。” 朱雄英还是有些担心刘三吾的,如此大的年龄还要承担起这么多的差事,就怕哪天在岗位上突然一命呜呼。 刘三吾回道: “谢太孙殿下关心,臣这几日一定会多多注意休息的。” 朱雄英左右张望一番后说道: “叫锦妃来!” 郭忠当即前去后殿叫人。 刘三吾有些懵,不知道这个时候突然叫锦妃来是为了什么。 他不知道的是,朱雄英的毛笔字写的一直不是很好。 书法这东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 朱雄英平日里传达旨令大多都是口谕,但久而久之他也发现口谕往往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问题。 往往只有白纸黑字,才能确定自己的旨意能够被准确传达。 像是太监宫女,这些大多都是不识字的,平日里朱雄英要写旨令,这些人根本帮不上忙。 所以,朱雄英只能找徐妙锦代笔。 在书画这块,徐妙锦可谓是后宫之最,就连阿丽娜也比不上她。 不一会,徐妙锦便匆匆赶到。 “殿下。” 徐妙锦行礼道。 “快快,帮我写一道旨令,郭忠,你快去把纸和笔拿过来!” 郭忠急忙呈上纸笔。 这种事徐妙锦做过很多,早已是见怪不怪,接过笔当即便写了起来。 “授教育部尚书刘三吾,主管大学蒸汽机学科相关事宜。” “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十六。” 徐妙锦的字写的确实漂亮,方方正正,入木三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5590/266705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5590/2667053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