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古玩行述记 > 第三百四十章 舌战群雄

第三百四十章 舌战群雄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高武:我于今夜执剑,斩漫天神明 玄幻:绝色锋芒 女配修仙:我只想做个音修 直播算命:雷法?贫道真不会啊! 全网黑靠发癫整顿娱乐圈 替长姐洞房后,被侯府大公子强宠了 时空长河的旅者 震惊!我设计的游戏,降临现实了 四合院里的老中医 灌篮之木暮

石涛是“清初四僧”之一,这位明代皇室后裔生在乱世,长于清代。人们除了知道石涛是一位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外,对他另外一个身份——出家人,知道的并不多。 石涛,作为明朝皇室后裔,随着朝代更迭,国破家亡,石涛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后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所以,石涛的一生内心中都充满了矛盾。 听了冯臣疑惑的问题,秋霁白微微一笑,说道:“冯先生!我知道你对这串佛珠是石涛生前随身之物表示怀疑。我也承认,很可能无从考证。” 阴邪地一笑,冯臣不屑地说道:“你自己都考证不了,为什么还非要说是苦瓜和尚的佛珠呢?笑话!” 呵呵一笑,秋霁白说道:“这串佛珠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他是石涛之物,但这串佛珠可是一位清朝皇族收藏的法器,而且这是有据可查的。” “呵呵!白先生!你这么说就有点儿牵强了。”冯臣不依不饶地说道:“清朝皇室收藏过的东西就是石涛、苦瓜和尚的佛珠了吗?太可笑了。” 微微一笑,秋霁白说道:“冯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但冯先生却忽略了古文化研究领域里的一条理论,那就是建立在考古事实基础上的推理。我们都知道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李白四言诗《上阳台帖》纸本,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当然了,这也有人提出质疑。因为什么呢?那就是李白的书法真迹,除了《上阳台帖》之外,没有第二幅。那就是没有人见过李白的书法是什么样儿的,也就无法证明《上阳台帖》究竟是不是李白的真迹。” “这就用到了考古研究中的推理学。各位也应该知道,那幅《上阳台帖》前绫隔水上宋徽宗瘦金书标题“唐李太白上阳台”。帖后纸拖尾又有瘦金书跋一段。帖前骑缝处有旧圆印,帖左下角有旧连珠印,俱已剥落模糊。但那部分是否留有宣和玺印现在就无从考证了。不过,南宋时曾经赵孟坚、贾似道收藏,有"子固"白文印和"秋壑图书"朱文印。到了元朝这张贴被张晏所藏,有张晏、杜本、欧阳玄题。又有王余庆、危素、驺鲁题。明代曾经项元汴收藏,清初归梁清标,又归安岐,各有藏印,安岐还著录于《墨缘汇观》的"法书续录"中。后人乾隆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十三,后又流出,今归故宫博物院,它的流传经过,是历历可考的。” 顿了一下,秋霁白看向冯臣,接续说道:“我说了这么多,就是向阐述一点儿,那就是文物的出处源头可能无从考证,但研究这件东西的传承序列,就可以辩证地证明,这就是李白的书法真迹。用作简单的逻辑分析,我们距离唐代有一千多年了,但宋朝距离李白所在的朝代只有一百多年,那宋徽宗的鉴定结论就非常可信了。” 晃了晃手机,秋霁白微微一笑,说道:“同样的道理,我的这串佛珠,也是有可靠的有序传承,所以我认为它就是石涛随身之物。” 又是一番有理有据的长篇大论,秋霁白又给在座的专家上了一堂大课。 以秋霁白原本的性格,他是不喜欢张扬,不愿意在人前卖弄的人。但今天不同,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要让眼前的这些人彻底的心服口服。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参与到下一步的海选交流环节中。 “有道理啊!”陆世平点头说道:“正像信波说的这样,在古文化研究领域,推断是很常见,也很有效,并且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认可。” “那只是学术上的,假的就是假的。”冯臣嘴硬地说道:“白先生自己也说了,李白的字没人见过,就那么一副《上阳台帖》。就算是宋徽宗赵佶和李白相差了一百多年,恐怕他也没见过李白的真迹吧?他鉴定的结果就是准的吗?难道《上阳台帖》不会是其他人临李白的版本吗?就像是《兰亭序》一样,都是临本,已经和王羲之没有任何关系了。” 冯臣相当聪明,看到众人已经对秋霁白刚刚的那番言论开始信服了。而秋霁白展示的那串菩提子佛珠自己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证明不是石涛的,就把话题引到了《上阳台帖》和《兰亭序》上来了。他的意图已经不是要证明佛珠不是石涛的,而是要把秋霁白刚刚说的那套考古中的推断理论驳倒,撕下秋霁白古文化研究学者这层高级高雅的面纱。 即便不能把秋霁白扁的一无是处,最起码也得让房间里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个古玩贩子。 说出自己的观点后,冯臣微笑着用眼睛扫过了房间里所有的人,然后端起茶杯,自顾自地喝了一口。那意思显然是在等秋霁白的回答。 而其他人,包括陆世平也都看向了秋霁白,那眼神分明就是等待着他的回答。 秋霁白心里清楚,自己和冯臣的过节算是结下了,以后少不了过招儿。可眼下自己已经被逼到毫无退路的地步了,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了。 想到这里,秋霁白微微一笑,说道:“冯先生的这个疑问很有代表性。别说是我们,就是古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教授,也有相同的疑问。这很正常。” “怎么就正常了?”冯臣不依不饶地说道:“古董文玩不就是要弄出个真假的结果吗?我就不相信谁能心甘情愿入手一件儿假的东西。” “那我就说说我对《兰亭序》的看法。”淡然一笑,秋霁白也喝了一口茶后,说道:“刚刚冯先生说现在遗存下来的《兰亭序》都是出自他人之手的临本,和王羲之没有任何关系了。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这些临本的《兰亭序》根源就是王羲之。”.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5814/313580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5814/3135800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